Thursday, December 30, 2004

创业与投资经验共享 -- 创业方向和商业模式的选择

看似简单, 都是经验中的精华, 向海归网的图图大主教致谢:


1) 对于没有足够资金资源的创业人来说,最好是通过合作的方式,对个方面资源进行整合。当年很多乡镇企业就是以镇政府的名义担保,向银行贷款上千万把企业建立起来的。今天虽然已经没有这支歌唱了,但是资源整合的机会还是很多,经纪人的能力很重要。

2) 客户户数量有限,最好先把市场通道搞定,因为在技术水平向产不大的情况下,你不能保证一定能打败竞争对手;市场客户数量很大,你只要分其中一小部分(这个目标相对容易一些)就能把企业维持下去。

创业(或者新项目)应该先选市场,然后再选产品(技术)。最好是先找到比较有把握的订单,再想办法怎样把货(或服务)提供给客户。我见过太多的创业者,他们满怀信心地认为自己的技术(或产品)世界先进,潜在市场极大,但是没有预见到创业的艰辛和新开发产品的稳定性保证。还有一些创业者,完全指望政府的资助和投资公司的投资,没有想办法先把销售做起来保证起码的现金流入以立于不败之地,结果也就不多说了。

3) 团队组合很重要。单枪匹马创立事业一般周期要长一些,而且也远比团队创业要累得多。我见过很多个人独资的事业有成的的老板,重要事务和关键客户都得亲自抓,头发过早变得花白,常年没有节假日,更不用说休假或者与儿女共享天伦之乐了。讲起团队组合大家都知道能力要互补;都知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但是很多人忽略性格互补。很多成功的创业组合是一人主外一人主内;也有一人富于激情、创新点子多长于开拓,另一人相对保守而且善于执行和收尾。合作伙伴不要太多,两三个人最好,人多了意见不容易统一。

找合作伙伴最好要双方(或三方)的家人之间也互相熟悉,家人的潜在影响往往也是合伙事业成功的关键。

4) 整合能力的价值 v.s. 技术的价值
不要动不动就拿着个技术说有多少无形资产。我现在一听别人给我讲技术(新产品)的价值就烦。
有整合能力,就算没有技术,我不会心虚,但是只有技术没有整合能力,技术将毫无价值。
成吉思汗起家就是靠的整合能力,靠他那几匹马和兄弟安达,联合一个部落吃掉另一个部落,再树立威信让更多的部落拥他做大汗。

5)商业模式:种水稻 v.s. 种果树 = Fashion/客户化软件/专用工业设备 v.s. 男装/操作系统/通用工业设备/化工产品/运输
同样是做时装,做女性时装是种水稻,经营男装则是种果树。
选择商业模式与个人乐趣和生活方式有关。选择种水稻生意的人大部分是劳碌命,而选择种果树的人,一般喜欢有张有弛的工作模式。

6)规模化复制(Scalable)
同样做环保,做环保工程是很难规模化的,做设备是有可能规模化的,做环保化工产品是更容易规模化的。
同样是做塑料加工机械,做挤出设备是不容易规模化的,而做注塑机是容易规模化的。 VC一般倾向于容易规模化的项目,例如同样是媒体广告业,分众传媒与聚众传媒都获得了投资。但是做多媒体广告制做的很难获得 VC 投资。做零售也是一种可以Scalable的事业,比如国美电器、Home Depot、携程大部分做项目的行业是无法Scalable(无限复制)的,但是也有例外。例如好莱坞大片和中国的贺岁片,一下子在所有的城市和影院铺开,席卷一把大赚其钱。

7)用别人的钱交学费,在大企业获得经营经验。
很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是先在行业内知名企业工作以获得经营经验和相关资源,然后才出来自己干。所以才有中国那么多的专业镇。例如中山古镇的灯饰,浙江宁波的注塑机,广东南海的建筑陶磁和建筑铝型材。
另一种方式是先做销售代理,积累了客户资源与行业经验再行进入制造业。例如恒基伟业先做名人电脑的代理,七喜电脑先做电脑零配件的分销和代理。

8)创业如果用自己的钱,请先问自己能不能输得起。不要意为手头上有很好的技术就一定能成功。如果你有一百万,投资10万创业就可以输十次,如果投资100万创业,一下子就输光了。

Tuesday, December 28, 2004

A New Idea for Publishing

By John Battelle January 2005

The Tide Goes Out Before the Tidal Wave Comes In [Simson Garfinkel]
Note to self: if you never see the water going out --- way out --- on the beach, it’s time to run like hell.CNN has a really fascinating survivor’s tale of...

Video Game Training [David Kushner]
Get ready for the "Nintendo surgeons." That’s the term Dr. James Rosser Jr. of the Advanced Medical Technologies Institute at Beth Israel Medical Center in...

Keeping Email Private [David Appell]
Yahoo is, so far, standing by its policy of protecting the privacy of its email subscribers. But the policy is under attack by the parents of a Marine who was...

An Energy Role Model [David Appell]
Germany is showing how to get alternative energy done. Wind and solar, combined with higher taxes on carbon fuels, all while creating jobs and reducing...

> Read more posts

Related Stories:



Ideally, commercial media would consist of equal partnerships between three parties: publishers, the audience, and advertisers. In reality, advertisers, the group with the most money, hold all the cards. Publishers have been relegated to the role of supplicant, and the audience—well, we pretty much have to swallow whatever deal the publisher and the advertisers cut.


For the most part, the Internet has inherited this model from print publishing: on the Web, there are far more publishers trolling for ad dollars than there are advertisers doling them out. But the Internet’s interactivity suggests an alternative economy in which the long-standing imbalance between publisher, audience, and advertiser could be corrected. A system of Internet-based marketing, which I’ll call Publisher-Driven Advertising, or PDA, may be soon possible. In this system, publishers would pick and choose from a vast supply of advertisers.

The first step toward building such a system has already been taken: the pay-per-click (PPC) network. If you have ever visited Google or any content site that runs Google’s ads, you’ve seen it (for more on Google’s advertising networks, see p. 38). Those text-based ads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screen represent two shifts in the tradi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shers and advertisers. First, the advertiser pays only when the ad performs—when someone clicks on the ad itself. Second, paid search networks “disaggregate” advertisers from publishers—that is, advertisers no longer purchase space on the publisher’s site but instead pay for keywords.

When PPC networks were first introduced, publishers were understandably concerned. PPC undermined what they had worked hard to build: a community of loyal readers. PPC networks claimed that those readers were only valuable if they acted—that is, clicked on an ad.

Advertisers initially loved paid search for one simple reason: it worked, driving valuable leads to their sites. But the publishers’ concerns were well-founded. After all, paid search can undermine the value of a publisher-created community. It also fails to garner the benefits of a publisher’s influence and endorsement. Finally, advertisers care a lot about where their ads appear. A big question arises: can we create an advertising model that has all the benefits of paid search and at the same time valu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sher and audience?

Imagine that we start with the idea of PPC—that advertisers pay publishers only if their ads are acted upon by readers. Next, imagine that, instead of buying into PPC networks or specific sites, advertisers release their ads onto the Internet.

Because an Internet-based ad is already a little piece of software, it can be tagged with information about its target audience, how much the advertiser is willing to spend to reach that audience (and how much each click will cost), what kind of websites are acceptable or forbidden (such as porn sites), and any number of other attributes. Most important, each ad could communicate with a “home” application that tracks its progress and status.

Once these tagged ads are let loose, publishers could simply copy and paste them into their own websites. Through connections to their home sites, the ads would report which publishers have pasted them where, how many clicks they’ve received, and how much money is left in the advertiser’s bank account. The ad propagates until it runs out of money. If it is working, the advertiser simply fills up the tank with more money.

Why is this model better than the current one? Because publishers know their audiences best. There’s no incentive for publishers to place ads that don’t perform or that offend their readers.

How might such an idea take root? Weblogs. These “micropublishers” have credibility and influence with their online communities, and if they decided to run PDA-based advertising, it could be taken as tantamount to an endorsement of the system itself.

This adds yet another element to the PDA system: publisher influence. PDA allows publishers to declare their support of certain advertisers by deciding to run their ads. This new system of advertising might even incorporate a “cost-per-influence” metric that would reward publishers for propagating ads to other sites*.

Although there are technological and business problems that still need to be ironed out, Publisher-Driven Advertising could work, especially because it benefits all the parties involved. When PPC was first proposed, it was dismissed as a joke. Today, it’s a $5 billion industry.

Monday, December 20, 2004

存在于虚无:虚拟社区的社会实在性辨析

作者:杜骏飞 2004-12-20 8:43:28


内容提要:虚拟社区作为社会存在,其本质是否具有社会实在性的问题,是阐释任何有关虚拟社区理论议题的关键问题。虚拟社区的存在,基于人类未尝经验过的技术背景,这种背景所能产生的社会效用已经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连带(social solidarity)意义的社区;虚拟社区作为“物像的”或“拟真的”社区”,是在意识中真实存在的物理图景,其“虚拟”一词的所指,是一种更为深刻和确实的“主观客观”;以在线身份生存的赛博人群,既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信仰,又葆有着真实的人类属性。虚拟性只是虚拟社区的表象,实在性却是它的灵魂,它不仅可以有效的指涉和展现人类的生活,而且有能力在本质上实现生活本身。
信息的共有、分享与交流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传播与社区之间的意义关联可以从语言层面得到清楚的体现:“communication”(传播)与“community”(社区)同出于拉丁语“communis”,原义为“分享”、“共有”。而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今天,纯粹经由传播行为而构建的社区业已产生,这就是“虚拟社区”。

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或称为网络社区、虚拟社群,它并非是一种物理空间的组织形态,而是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要的人们组成、成员可能散布于各地、以旨趣认同的形式作在线聚合的网络共同体。虚拟社区所包含的核心功能一般主要有:公告栏、群组讨论、社区通讯、社区成员列表、在线聊天等。尽管虚拟社区的出现提供给用户以信息、物质、情感等多方位互动的平台,被许多人视之为互联网发展的一次飞跃,然而,在其社会属性的认定上,却仍存在着一系列理论界定的模糊之处。这其中,最为关键的争议就是虚拟社区的实在性问题——虚拟社区作为社会存在,其本质是实化的还是虚化的?是真性的还是假性的?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也是解答其他有关虚拟社区社会属性的疑问的关键问题。

一、作为社会连带的“社区”

一般社会学家所指称的社区(或社群)是指在某些边界线、地区或领域内发生作用的一切社会关系。它可以指实际的地理区域内发生的社会关系,也可以是指存在于较抽象的思想领域的关系。对此,社会学家认为,社区的出现完全是源自它能够有益于人类社会互动的需要(David&Julia,1998)。作为社团社会(associational society)的对义词,社区社会(community society)在传统学术意义上,一般指的是角色专门化程度不高、具有亲友化特征的区域社会。

而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一词,即衍自实体社区的概念,藉以表示在网际网络上所呈现出来的“类社区”现象。在1993年出版的《虚拟社区:电子边疆的家园》一书中,莱恩格尔德(Rheingold,H)指出,网络空间是一个概念空间,通过计算机媒介通信(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CMC)技术,文字、人际关系、数据、财富和权力都能在其中得到显现。莱恩格尔德定义虚拟社区为“一群主要借着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与信息、相当程度如同对待友人般彼此关怀,所形成的团体”(翟本瑞,1999)。

但是,就网络的社会化历史而言,虚拟社区却并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亲友化特征的区域社会,而是整个网络社会在“泛层级化”(杜骏飞,2002:10-17)以后、形成复杂社会连带(solidarity,或译社会关联)的渊薮,因此它比传统的社区社会的概念更广阔、更复合、更深刻;也惟其如此,它才能得以在虚拟中显现真实。

虚拟社区的雏形——BBS电子公告版,在万维网发明以前就出现了,对其早期用户来说,尽管面对的只是枯燥的文字、简单的界面和曲折的交流方式,但它毕竟突破了单向传播的界限,使得人们开始了真正的社会化互动交流。另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是,是 “匿名”的乐趣和摆脱空间限制的信息交往自由,也构成了电子公告版使人们着迷的动因。差不多同期出现的USENET,它的主要目的是传播不同主題的新闻。参与者可以在这个网络上架设自己的新闻组,其他人则可以依据该新闻组主题张贴相关信息,因此形成一个交流经验、分享兴趣的虚拟社区。此后出现的网上聊天室,使得人们可以实时交流——一大群素昧平生的人由于趣味相投而经常在线聚会。随着虚拟社区的成熟,它逐渐开始了以提供个人主页为为基础的、由用户把自己的主页放到虚拟社区上的服务。人们开始大规模的在网上集结、上传文件、讨论和聊天,使用者因此获得了真正社会交往意义上的网络传播的乐趣;与此同时,虚拟社区自身的扩张也极其迅猛——一个典型的例证是:1994年由David Bohnett创建的Geocities社区网站,到1998年3月,其访问人次已达1420万,1999年时,已拥有350万个会员站点。

在中国,虚拟社区也是由BBS和新闻组起步的。通过BBS和新闻组,网民可以实现一种一对多或多对多的交流。而成规模的应用意义上的虚拟社区的出现,是以1998年3月大型个人社区网站“西祠胡同”的创办,和1999年6月创办于美国硅谷的“全球华人虚拟社区”ChinaRen的登陆为标志的。其中,“西祠胡同”成功的发展了以讨论版组群为主导的社区模式,而ChinaRen则第一次以聊天室为核心,开发了游戏、邮件、主页、日志等一系列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内容。

有关网络的传播学研究指出,网络具有实时性、分众化、个人化、超文本、异步性、互动性、全球化的特性;并且,在通过计算机中介传播的网络语言缺乏非语言线索的同时,它却具有互动性、匿名性等不同寻常的传播优势(Flashrty, Pearce, & Rubin, 1998)。我们之所以认为虚拟社区为整个社会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社会连带,正是因为网络传播为虚拟社区所带来的信息交往,比之于现实化的信息交往,不是减弱了、而是增强了;与此同时,人们在虚拟社区里的社会化交往也不是变得单薄化和单调化,而是更加复合化和多元化。涂尔干(Durkheim)是在回答“社会如何可能”时使用了“社会连带”一词的,他关注的重点并不是社会群体内部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形式、性质及状况,而是整体社会的结构特征,他强调社会作为优于个人的因素所发挥的作用(涂尔干:249-257)。

在个人身份通常被隐匿的虚拟社区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种社会作为优于个人的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在中国不断涌现的各具形态的虚拟社区的效用,即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由于地缘政治、意识形态、社会形态更方面的特殊原因,中国的虚拟社区的发展速度和繁荣程度一直十分引人注目,它们大多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多功能、立体化的社会交往空间。一些主流社区,如“强国论坛”(www.bbs.people.com.cn/)、e龙(西祠胡同)(www.xici.net/),网易(www.netease.com/),中国人(www.chinaren.com/),网大(www.netbig.com/),天涯(www.tianyaclub.com/),新浪(people.sina.com.cn/)等都曾积聚了大量的人气,当其高峰值阶段,日访问量或在数十万次以上、而用户则大多数以百万计。其所涉及的分类主题和交流主题,涉及了实在化的当代社会的几乎所有重要现象和事件;正是在共同探讨相同和相似主题的过程中,虚拟社区加大了社会阶层的凝聚力,它们不仅体现为地区、人群、阶级的汇聚,有时甚至反映了民族情绪聚合的观念水平。

而与此同时,微观意义上的社会群体内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并没有因为以上景象而被削弱。微观人际与宏观社会联系的同步增强,在虚拟社区里显现出明显的迹象。关于这一点,已经有不少研究工作对此作出了佐证。卢谕纬(1997)指出,以语言为基础的社群,群体中的人使用共同的语言,对此语言有共同的态度及反映,完全能够建立一般性的社会连带。而吴国豪(1999) 在探索“网络实时聊天系统”(Internet Relay Chat, IRC)虚拟社群象征互动的现象时,则指出了这些现象与IRC社群形成之间的关联及重要性:IRC参与者发展出独特的语言使用方式及原则,按照这些原则,成员得以分享经验与意义,其大量使用情绪或其它表意符号,以弥补部分情境线索,促进良好的互动情境并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如果从负面意义上来看,虚拟社区的社会连带意义也极其明显。虚拟社区的社会影响力非常惊人,它一方面为网络时代的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由于过快的发展速度、以及立法和道德建设的相对滞后,虚拟社区里的信息传播也表现出诸多不良的影响力——资料搜索显示,仅仅是在近两年间,在虚拟社区里即已发生了数百起有案可查的各类民事、刑事案件,涉及名誉权、著作权、隐私权的纠纷,涉黄、涉黑以及与意识形态相关的负面信息传播也屡有产生。而为了减少网络可能产生的消极社会影响,在计算机信息网络管理方面,有关的法律规范亦纷纷出台。这些法律规范,仅在中国,即包括国务院1996年颁布,1997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国务院信息办1998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信息产业部2000年发布的《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新闻出版总署和信息产业部2002年联合颁布的《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等十多种。其中,《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更是直接与虚拟社区的管理规范密切相关。

公法学家狄骥( Duguit,L.)在从社会学那里借用“社会连带”这一概念时,曾进一步将社会连带关系区分为求同的连带关系和分工的连带关系,前者是指人们有共同的需要,只能通过共同的社会生活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后者则是指人们有不同的旨趣和能力,必须通过分工并交换彼此的服务才能满足各自的利益。为了维护和促进这两种连带关系,人们需要各种各样的规范,狄骥把它们概括为三种“客观的”规范,即经济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事实上,其中的法律规范恰是最高等级的规范,它是社会秩序和人们之间正常关系的最终保障(郑戈,1999)。在虚拟社会中的法律规范的不断建立健全,无疑又从另一个侧面加强了现实社会的统合能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技术背景、历史意义和社会效用,我们才说,虚拟社区已经真正成为具有社会连带意义的实在化社区,以及人类社会中不可忽视的实在化的社会结构形态。

二、作为概念所指的“虚拟”

作为广泛意义上的虚拟社区中的活动主体,“虚拟社区”一词也常常用来指代“网络社群”——因特网上人们的集合及其总体特征。一般认为,人们在网站中成规模的集结、上传文件、讨论和聊天就构成了虚拟社区。但对于这一点,却有不少学者对此提出质疑。

例如,琼斯(Jones,Q.)认为很多网站充其量只是“虚拟居所”(virtual settlement),在他看来,如果构成虚拟居所,只需要四个条件:(1)起码的互动;(2)两个以上的传播者;(3)大部分的互动在公共的网络空间进行;(4)起码的固定成员。这样的居所属单纯的信息交换,并不构成虚拟社区,社区还必须要有某种程度的归属感。而贝尼格( Beniger,J. )则提出了“假社区”(pseudo-community)的概念:人们常将仿真化的人际传播当做是人际互动,想象上面有一个社区,这也不代表有真社区的存在。具体来说,虽然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都是社区,但其本质上却有所不同,因为虚拟社区缺乏真人的驻留、默契、互动以及与他人生活在一起等特性。上述对于虚拟社区的定义和描述,所强调的是“虚拟”性,即虚拟社区相当于一种想象活动(吴筱玫,1999):(1)虚拟社区的成员,具有和看不见的他人共享传播空间的经验,在此经验中,个人是半强迫式地参与在网际空间之中。(2)虚拟社区的成员,每天总会不经意地花些时间漫游在网络之中,有时是同步的沟通,有时不同步,成员可能和其它成员用文字沟通了一年,却从来没有见过他们,或是根本不想见到他们。(3)虚拟社区是一个想象式的社区,看不到真的人、真的传播。

而另一方面,其他的研究者则倾向于把虚拟社区的真实的社会意义放在首位。斯通(Stone,A.R.)认为,网络空间“毫无疑问地是一个社会空间,在这里,人们仍然是面对面地相遇,不过对‘相遇’和‘面对面’要重新定义” 。换句话说,虽然网络空间不是现实意义上的邻里、城市或国家,它却为使用者提供了极为真实的机会,让他们去建立社区和个人身份(杨新敏,2002)。

从中文的角度理解,“虚拟社区”似乎是“非真性的”。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虚拟的意思是“不符合事实的,假设的”。然而,“虚拟”一词在英文里的对应“virtual”,其本意却并不“虚”。尼葛洛庞帝(Negroponte,N.)在《数字化生存》里对“virtual reality”的解释中认为,virtual reality是一种重复修饰,就像在“某人自己的心目中”之类重复的表述一样;如果我们把组成“虚拟现实”一词的的“虚拟”和“现实”两部分看成相等的两半,那么它就是一个重复修饰的概念(尼葛洛庞帝,1996:140)。虚拟现实可以使人造事物像真实事物一样逼真,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它容许我们“亲身”体验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例如应用于航天技术的虚拟飞行装置,使飞行员不用真正飞上蓝天,即可体验实际飞行中可能出现的种种状况。而在虚拟社区的实际运行中也是这样,人们面对一个符号化的社会,借此所观察到的社会景象却经常是实际有效的和可以充分体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尼葛罗庞帝对VR的解释显然可以对我们准确理解virtual community的“虚拟”概念有重要借鉴意义。

卡斯泰尔(Castells,M.)在讨论“真实虚拟的文化”时,曾经借助词典来解释virtual 这个词:“virtual :严格而论或就名义上而言虽然不是,但实际上是”,“real:确实存在”。由此,卡斯泰尔干脆推而广之的论道:一如我们的经验,现实总是虚拟的,因为现实总是通过象征而被感知的,而这些象征以其逃离严格语意定义的某种意义而架构了实践(卡斯泰尔,2000:462)。无独有偶,VR技术专家Ian Strachan则给 virtual 一词作了如下定义: One dictionary definition of virtual is something which is unreal but can be considered as being real for some purposes. 这里的意义指向与经典工具书里的解释(见 Chambers Concise 20th Century Dictionary)in effect, though not in fact; not such in fact but capable of being considered as such for some purposes是非常接近的,袁品荣(1997)据此认为, virtual reality 视情可译为“拟真技术”、“拟真”或“虚拟真实”。

检视同义词工具书,我们注意到,与virtual 词义相近的词汇,恰恰是这样一些词汇:practical(可行的,实用的), essential(实质的,关键的), substantial(实质的,显著的), effective (有效的), in effect (效果上的), functioning as (功能像…的), operating as(运作如…的), tantamount to(相当于…的), equivalent to(与…相等的), equal to(等于…的)等概念(参见Longman Synonym Dictionary ,1986)。所有这些同义词也都在说明 virtual 的含义倾向于真和实,而不倾向于是假和虚。如果考虑到虚拟意义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我们也会发现,在其他使用virtual一词的相关语境中有类似情形。例如,虚拟政治(virtual politics)、虚拟经济(virtual economy)、虚拟犯罪(virtual crime)、虚拟团队(virtual team)、虚拟世界(virtual world)、虚拟图书馆virtual library)等,其virtual的指向虽然一方面会有“计算机模拟的”、“在线的”、“非实体的”等“非(现实世界的)真性”的意义,但其更重要的内涵却是:“实际上(起作用)的”、“可算是的”、“准”、“类”、 “实质上的”、“事实上的”。

而即使是在计算机领域,virtual的核心意义仍然不是“非真性的”,而是“实际上可用的”、“有实效的”、“相当于的”、“像真的一样的”,例如Windows 98 在用软盘启动时也自动建立一个 virtual disk。与 virtual memory 的利用外存(磁盘) 来充作内存(RAM) 的做法正相反, virtual disk 并没有磁盘, 用 RAM 来存储资料, 而表现却和真的磁盘一样 (只要不关机, 用户可像使用真磁盘一样对它写入或读出)。

综观以上情境中 “虚拟”一词在概念使用中的所指的实例,可以看到,完整的理解虚拟社区的“虚拟”属性的立场应该是——虚拟是“非(现实世界的)真的”,但它又是可以被认为是“类(现实世界的)真的”、甚至是“近(现实世界的)真的”和“超(现实世界的)真的”。这其中的主要缘由是因为,virtual的根本意义在于它摒弃表面上的符号内容,专注于提供效能上的真实(real in effect)。因此,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来体认虚拟社区的虚拟二字,也应该理解为:虚拟并不是作为客观存在的客观,而是作为主观存在的客观;不是常态客观,而是技术进化后的非常态客观;不是过程的客观,而是效用的客观;不是表面化的客观,而是实质上的客观。倘若要一言以蔽之,我们可以称之为“主观客观”。——而与此相对称的是,我们曾谈到,网络环境下的介质概念也不再是客体化的“物体”,而是一个新质(“泛介质”),一种以心理为“体”、以物理为“用”的事物,一种非物体化的物体,一种主体化的客体。如果说我们要给它一个有传统语境风格的概念词, 我们愿意指称它为“主体客体”(杜骏飞,2002:40-43)。

依此类推,虚拟社区则是在意识中真实存在的物理图景,如果一定要给它一个简明的判断,我们可以称之为“物像社区”、“对象社区”或“拟真社区”。

正因为虚拟社区的虚拟在“主观还是客观”的意义上如此辨正,所以我们才强调,认识虚拟社区就必须摆脱有关虚拟社区实与虚、真与假的二元对立。因为,实与虚、真与假并不是虚拟社区的首要特征;事实上,实与虚、真与假在网络之中通常是并存的,而实与虚、真与假的并存,都来自用户的真实行为。这包括,他们能够在实际效用的意义上彼此交流语言和思想、履行商业协约、共享情感、竞争和生产、恋爱、游戏和创作艺术。一言以蔽之,他们几乎可以做人们聚合时所做的任何事情——唯一的不同只不过是用语言在电脑屏幕上做,把身体留在电脑后面 (杨新敏,2002)。

三、作为虚拟化身的“真实”

既然虚拟社区实与虚、真与假问题的属性可以是混同的、取而代之的关键问题是社区成员的拟真行为及其效用,那么,虚拟社区不同于现实社区的“虚拟化”特征是什么呢?这里,对虚拟社区的 “在线身份”作科学解析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

人们在虚拟社区里的一切行为无不是透过“在线身份”来实现的。特克尔(Turkle, S.)发表在1995年的《虚拟化身——网络世代的身分认同》(Life on the Screen: Identity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最先提出了有关在线身份的思想。特克尔的思想基于对虚拟环境下人种志学意义上的个体的研究,而其关键词则包括网络真实(networked reality)、虚拟对话(virtual conversation)、及身分建构(identity construction)等。她发现,当有的用户使用网络空间来抵制那个更少功能意义的“真实”或离线真实时,大部分人却借数字领域经验着一种更加真实的身份或一个多样性的身份。在每一种情形下,使用者都可以藉由网络来自由地挑选一种社会身份:包括社会性别、自然性别和个性(Turkle:213)。

显然,不管在线身份是如何的繁多、以及如何的被挑选,都不能抹煞其根本的使用意义:它(或它们)代表着有确定所指的人,以及有确定所指的行为目的。在这里,身份的认同,其隐含的意义是,在线身份与其所代表的实质的赛博人之间,是逐渐寻求同一(identity)的、而非渐行渐远的。

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身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着相适应的人的真实存在。这可以从两方面来阐释。其一,身份的存在几乎成为网络社区身份存在的最重要的表征。一个典型的例证可以对此作形象的阐释——1990年代风靡一时的角色扮演游戏Dungeons and Dragons的诞生袭卷了游戏文化,在高科技文化中,Dungeons这个词代表着一种虚拟境界的含意。人们称这种空间为“多人地下城”(multi-user dungeons;MUDs),但有人开始将它解释为“多使用者领域”(multi-user domanis)或“多使用者空间”(multi-user dimensions)。MUDs提供了匿名与他人互动的世界,你在这个世界中扮演的角色可以与你真正的自我极为接近,也可以与之天差地别,全凭你自己决定,对许多人而言,做好扮演的角色与生活在MUDs中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另一个更为真切的实例是,在我所长期观察的中国最大的虚拟社区“西祠胡同”(www.xici.net),正是一些Id的遗失、失密和被盗用,曾多次酝酿了用户群体对于西祠管理者的不信任风波,并且引发了规模巨大的论战。其二,多用户网络用户显然可以通过创造一个在线身份来改善他们的离线生活。在这方面,爱娃的著名故事极具说服力——在车祸中失去腿的女研究生爱娃,先在虚拟世界里习惯了没有腿的生活,之后在实际生活里也能面对自己身体上的残缺(Turkle:237)。

作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网络人群,其重要特征除了是网络化生存,还是人机之间的交融。因此,曾几何时,他们的人类属性又被视之为看似虚无飘渺的、近乎非人类的另类:Cyborg群体。这里,Cyborg通常被称之为电象主体、半人的有机体、电子生物、人机合体或电子人。

Cyborg的概念可追溯至1948年,由美国著名的数理逻辑学家维纳(Norbert Wiener 1894-1964)所提出的控制论(cybernetics)开始。控制论研究人类与计算机的相互作用。而Cyborg一词是1960年则由美国太空总署的科学家Manfred Clynes与Nathan Kline率先提出,Cyborg即是cyb(ernetic)神经机械学+org(anism)有机体的合成,即人机混合体。与Cyborg相关的科技技术,主要为基因工程、人工智能等。然而,在网络传播时代,Cyborg词汇里的人机混合的机器概念,在技术意义上已经被计算机连线、尤其是互联网所覆盖。Cyb不应该只看成cybernetic这一狭隘概念的简写,而应该视为cyber这个前缀词的同一语;正如赛博空间cyberspace今天被视为网际空间一样,Cyborg也随着语言的进化而产生了“赛博人”(网际人)的直接意义——类似于Netizen(网络公民,或网民)一词的含义。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1991年,社会学家哈拉威(Harraway,D.)所发表的著名的A Cyborg Manifesto才可视之为“赛博人宣言”。这个宣言实际上就是在宣布”赛博人”作为合理的人类属性的真实的和正式的存在。“赛博人宣言”阐述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和思想信仰:网际人类采取的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生活。他们回避地理邻居,却喜欢虚拟社区。他们不喜欢(大多也不善于)面对面的交谈,而乐于在计算机界面上的交流。他们不愿去传统办公室而热衷于虚拟办公室。他们不遵守居住社区的规范,却是模范网民。他们不去商场,而喜欢网上购物。

以上,我们分别述及了虚拟社区人群的在线身份的意义和“赛博人”特指的含义。就前者而言,人们在网络社区的生存是以在线身份为表征的。这种以在线身份为主要依托的人群,之所以被视之为虚拟的、甚至是不存在的人群,并不是因为他们被虚拟或者不存在,而仅仅是因为他们是“看不见的”。从社会学的意义上来说,这些看不见的人群似乎不属于任何已知的人类群体,甚至无法简单的把它设定为传统社会学意义上的任何已知的群体类型名称——但是,它的内容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就后者而言,的确,曾经被理论界定为人机合成的怪物的Cyborg已经完成了他们向网络传播意义上的赛博人的转化,他们的言谈举止存在于网络连线,然而,他们的言谈举止的效用却凭虚入实、涉及到几乎所有的现实人类生活。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虚拟社区的人群是由看不见的、但却实在般的存在的赛博人组成的。它可能是社会学家所仅见的意义最为复杂、内涵最为广大的社会群体。——在对其作群体性质的理论描述时,我们可以看到,任何虚拟社区的初级群体都被次级群体所包容,任何次级群体都被初级群体所吸引;而最为奇妙的是,任何现存的初级群体或次级群体都可以是流动的,其时间属性可以遮盖其任何意义上的空间属性。

我们可以这样设问,当虚拟社区的人群在网际空间里面已经逐渐模糊文本与身体的区分、设备与人的区别、现实与幻想的差别时,这对于人类的社会化而言,究竟是一种减少还是一种增加?对于人的存在而言,究竟是一种妨害还是一种帮助?如前所述,答案只可能是后者。

互联网这种新一代信息交流手段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进一步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活的距离,使人与人之间的跨时空的全面交往成为了可能。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虚拟社区是当网站的服务在内容、形式和质量上差别不明显时,所推出的以人的交流为中心的特殊的网络服务形式。从社会交往的角度来看 ,虚拟社区的出现源自人们对网络自由生活渴望的驱使——有史以来,人们第一次有所根据的希望着可以按照自己的生活特征,在虚拟的空间,与人、与信息作自由交往。当我们在质疑虚拟社区存在的实在性,当我们无法摆脱有关虚拟社区的实与虚的简单化的二元对立时,我们是在忽视以下清晰可辨的事实:虚拟性只是虚拟社区的表象,实在性却是它的灵魂。虚拟社区的诞生所带来的最重要的理论意义是:一种崭新的未定义的人群,可以实在的存在于虚空之中。虚拟社区,不仅可以有效的指涉和展现人类的生活,而且有能力在本质上实现生活本身。

(作者: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副教授)

参考文献:
Flaherty,L.M., Pearce,K. J., & Rubin, R. B. (1998) .Internet and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Not Functional Alternative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46(3).

Jones,Q. (1997). Virtual-Communities .Virtual Settlements & Cyber-Archaeology:A Theoretical Outline.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3 (3),December.

Rheingold,H. (1993).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Reading,MA: Addison-Wesley.

David,J. & Julia,J.(1998):《社会学辞典》,周业谦等译,台北:猫头鹰出版社,2000。

Turkle,S.(1997):《虚拟化身——网络世代的身分认同》,谭天、吴佳真译,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8。

翟本瑞:《虚拟社区的社会学基础》,南华大学《社会科学理论与本土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9。

卢谕纬:《说文解字:初探网络语言现象及其社会意义》。台湾“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筹备处”《第二届信息科技与社会转型研讨会》论文,1997。

吴国豪:《网际网络虚拟社群象征互动之探索——以irc.hinet.net为例》。淡江大学传播研究所硕士论文,1999。

杨新敏:《国外网络文化研究评介》,“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2002。

石淑慧等:《Sherry Turkle及其作品》,http://www.nhu.edu.tw/,2002年11月19日。

袁品荣:《Virtual Reality 翻译种种》,http://www.chinatranslate.net/,2003年1月2日。

郑戈:《如何保障公共权力的良性运作》。载《中华读书报》,1999年04月28日。

卡斯泰尔:《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王志弘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杜骏飞:《弥漫的传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吴筱玫:《网络社区研究(一)——虚拟社群》 ,http://www.jour.nccu.edu.tw/,2002年11月12日。

袁薏晴、苏健华:《后现代与Cyberorg主题介绍》,http://mail.nhu.edu.tw/,2002年12月3日。

方丁:《网上社区:虚的还是实的?》,载《北京青年报》,2000年4月26日。

黄厚铭:《真实的谎言:虚拟社区中的身分认同与信任》,第四届信息科技与社会转型研讨会论文(台北),2001。

翟本瑞:《网络文化与虚拟生活世界》,2002年网络与社会研讨会(台湾)会议论文。

网站赚钱联盟大全

3721网站同盟 http://union.3721.com
信誉平分:★★★★ 可做性平分:★★★★
当前价格是60元/1000IP点击,每周二、五发布统计数据,信誉很好,每月及时发钱。

sohu竞价联盟 http://cpc.sohu.com/sohucpc/union
信誉平分:★★★★ 可做性平分:★★★★
将竞价广告代码放到站上,只要有人点击,您就可以获得收入。每日的点击量根据流量的大小会有一定
的限制,每月付款

百度联盟 http://union.baidu.com
信誉平分:★★★★ 可做性平分:★★★
要求网站每日独立IP大于5000,以搜索量大小按不同比例计算分成,一般每月15日准时付款,信誉很好。

智易营销连锁 http://www.smarttrade.cn
信誉平分:★★★ 可做性平分:★★★★
一个综合的广告联盟网站,有许多的广告商可供您挑选

彩秀彩信联盟 http://www.caishow.com/admin
信誉平分:★★★ 可做性平分:★★★★
成功发送一条彩信您可以获得最少每条0.8元的提成,信誉很好,并实时统计.每月10日左右及时发钱。

星空无限彩信 http://www.51wap.com/ 现在改版了 请到http://union.353.com 从新注册
信誉平分:★★ 可做性平分:★★★★
类似彩秀的彩信联盟

sohu新闻联盟 http://union.news.sohu.com/
信誉平分:★★★★ 可做性平分:★★★
将搜狐内容代码嵌入到自己的网站中,累积流量可以转换成“联盟金币”,积分兑奖。

弈天广告联盟 http://www.unionsky.cn/Main/Index.asp
信誉平分:★★★ 可做性平分:★★★★
按日IP流量和弹出的流量计费,240ip支付1元广告费

淘宝 http://www.iplus.com.cn
信誉平分:★★★★ 可做性平分:★★★★
放置其淘宝的广告代码,当有人点广告免费注册成为淘宝会员后,您就可以获得10元/人的推荐费

AD4ALL http://www.ad4all.net
信誉平分:★★★★ 可做性平分:★★★★
放置其易趣的广告代码,当有人点广告免费注册成为易趣会员后,您就可以获得8元/人的推荐费

265流量交易 http://union.265.com
信誉平分:★★★★ 可做性平分:★★★
一个综合的流量交易平台,您可以在上面买卖流量

当当网站联盟 http://www.dangdang.com/league/lianmeng.asp
信誉平分:★★★★ 可做性平分:★★★
通过放置当当网站代码,当有人通过你的代码在当当网购买商品,您可以获得10%的销售额提成

卓越网站联盟 http://www.joyo.com/lianmeng/default.asp
信誉平分:★★★ 可做性平分:★★★
通过放置卓越网站代码,当有人通过你的代码在卓越网购买商品,您可以获得10%的销售额提成

七彩谷EC联盟 http://www.7cv.com/ec/ec.php
信誉平分:★★★ 可做性平分:★★★★
一个销售成人用品的网站联盟,支付个人站长10%的销售提成

21cn综合联盟 http://union.21cn.com
信誉平分:★★★★ 可做性平分:★★★★

和讯短信联盟 http://mysms.homeway.com.cn
信誉平分:★★ 可做性平分:★★★★
发钱较慢的一个短信联盟,有短信包月,彩信等代码

QQ短信联盟 http://you.QQ.com
信誉平分:★★★★ 可做性平分:★★★
总体来说和TOM的短信查不多,提成有点底,但信誉很好。暂时还没有听说QQ有FF想象!

Adsense Google 广告 http://www.google.com/adsense/?hl=zh_CN
信誉平分:★★★★ 可做性平分:★★★★
老外的东西,防作弊很强!

Tom 短信联盟 http://mysms.tom.com
信誉平分:★★★★ 可做性平分:★★★★
说的好象是要ICP.现在好象也没有那么严了。http://bbs2.tom.com/usms/bbs.php 这个是他们的论坛地址,你可以找下他们的管理员或找个里面的做的站长帮你申请下就可以通过的!

UU_Pone推广联盟 http://www.57c.net  
信誉平分:★★★ 可做性平分:★★★
好象新产品的推广业务,应该不会砸自己的脚,新东西吗?

捷报宽频 http://channel.jeboo.com/personal
信誉平分:★★★ 可做性平分:★★★
和21cn差不多的电影联盟,好象也是只支持联通的注册

诚信VVSMS http://www.vvsms.com/
信誉平分:★★★ 可做性平分:★★★★
曾经火过一时的短信联盟,现在又重新开始做了。好象还是每天0点出统计,不是时时返回,还要扣税

Sunday, December 19, 2004

从Flickr的新特性说起

Flickr给我感觉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他们的开发团队保持着一种持续的创新,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地带来新的惊喜。他们最近又增加了一些新特性,我感兴趣的是下面两个:

In addition to the newly improved Recent Comments page that shows you recent notes, comments, and tags added to your photos, we've given the Comments You've Made page a similar overhaul. See what you think! [via Flickr news]

最近的评论:你可以按指定天数查看其他用户对你的图片的评论;你所做的评论:则可以集中查看你对别人的图片所做的评论,以及别人的回复。

传统的BBS最大的问题,就是你很难管理你自己发出的帖子,也很难知道别人给你的反馈,因为你的帖子往往分布在各个版上,同时,由于时间关系,你的帖子可能早就被大量新的帖子淹没了。传统的BBS不是以用户为中心,而是以话题为中心。它适合用来讨论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而不是突出个人的作用。尽管一些新的论坛系统,增加了部分个人信息的管理功能,但本质上,BBS仍然不是一个个人信息的管理中心,这是由BBS这种服务的性质决定的。

其实,这也是我认为Wallop最可取的地方,它以个人为中心,将所有跟个人相关的信息汇聚在一起。这里包括别人对你的blog、音乐、图片的评论,你给别人的留言或评论,你的朋友的活动等等。

现在很多人在谈论的个人信息门户,实际上就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的信息组织方式。大一统式的门户,尽管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但这种以编辑加工的信息,来满足所有人的方式,对门户来说,可能是成本最低的方式,但对每个单独的个人来说,获取信息的成本就比较高,因为你必须在大量你根本不感兴趣的信息中,寻找感兴趣的内容。而个人信息门户,则完全是按照你自己的意愿来组织信息。这其中包括与你存在某种关联的信息,以及你感兴趣的信息。

与社会化计算技术结合的个人信息门户,让信息按照个人的意愿汇聚,提供了某种可能。你发出的数据不会再被大量的新生数据淹没,与此同时,你可以把信息筛选的工作,交给你信得过并且与你志趣相投的人,而不是网站编辑。

对个人来说,信息的价值往往是信息对个人的价值。一个做钮扣生意的商人,一条钮扣的供需信息对他就具有巨大的价值,对别人则几乎没有价值。信息到它该去的地方去,就是到需要它的人那里去。如果新浪网上90%的信息对我都毫无价值,我为什么还要去看新浪网?

RSS Venture capitalists: Buyer beware!

Does the word "Enron" make your skin crawl? I suggest you get something for your stomach before continuing.

RSS and XML have been touted as the "new" new-thing for the public to embrace. Caution is warranted. RSS is good for late-breaking news from sources that can't get an official platform. Then again, so is Google. So much for the RSS benefits.

And a small problem for the RSS groupies--many of their claims don't stand up.

Claim 1: The venture capital bridge funding is going into new products.

Not much sense creating "consolidating mechanisms" like aggregators that perform no better than Google. At least Google is self-contained and self-supporting both in content and in software management. Aggregators require constant pruning.

Further, there are too many holes in the existing RSS-XML platforms to credibly believe that the money is going to new-future products. It appears the money is going to back-fill the holes that were not completed the first time around.

We have yet to have a good set of metrics for either the boards or independent auditors to ensure the RSS-XML backbone meets user-requirements. They've had plenty of conferences on standards, yet the developers still hate XML.

Auditors need to check where that funding is actually going; a good story on why those requirements have not already been completed; and how the "new requirements" are going to get completed when the funding is exhausted on the unfinished work.

Claim 2: There's a huge market

Let's also consider the time spent verifying claims. On one hand we have a simple validator that reports an "error," yet this error is irrelevant--the feed can still be read.

Also, the same site reports than less than 2,000 have used the site. Wow, so we have 2,000 people on a planet of 6.2B that have a valid feed. I'm not impressed. It's been how long since RSS introduced? Oh, that's right--the RSS user's group got cancelled because of lack of participation.

Auditors need to get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returns on advertising. Make some credible arguments that the "model that failed under the web/dot.com bubble is going to magically be solved under RSS."

I see nothing but handwaving and Genies. Where's Major Healey?

Claim 3: This has been audited by outside investment bankers.

How much money do they have in the firms they're covering? They don't audit, they professionally market things.

A real audit would look into the number of recurring error reports at a given syndication site and ask, "What's the plan to close out these reports" and inquire into the "why do we have confirmation messages coming back that the site is listed, nothing in the ping-reports that say there is an error, yet the site is not actually listed for subscription?"

We don't have these kinds of answers. Who knows what kinds of questions the boards of directors and audit committees "should" be asking under SarBox, but their eyes are glazed over as they were in the dot-scam mania of the 1990s.

Claim 4: The aggregators do all the work for you.

The aggregators are just glorified bookmarks. They don't actually do any work. At best, the aggregators simply create islands of content that outside search engines cannot penetrate. So much for the "seamless" web, and "hello" retro-grade internet development.

At worst, the aggregators perform worse than a simple bookmark list. This is a waste of time to create this list, transfer the data, and then spend x-months believing you're working with something better that is actually no better.

Congratulations on creating a mechanism to delay awareness of reality.

Claim 5: It's really easy to review many sites.

Wrong. It's more difficult. The current aggregators create the false expectation that things are easy. Actually, there are holes and a personal-book-mark-list works just fine.

It's absurd to suggest the "old web" could not be reviewed easily. Hello, can you say, "Links"? At least the "old web" could be searched, unlike the current aggregators do not expedite reading sites as one simply has to reload-the-feeds one by one.

There's no advantage to having an aggregator over having one privately list the site URLs. At least private bookmarks allow credible-reliable searching.

The existing aggregators have proven themselves wanting, inter alia.

Listed-sites with valid-feeds do not appear in the aggregator searches;

Valid-key-word searches for known content on the web produces no hits;

Content that has reported pinged does not get archived; and

There is not method to backfill the content-holes.

Claim 6: RSS saves time

Wrong. The feeds when complied simply create larger piles of sites to "not be able to get to." It takes time to re-load, re-check these URLs. That's time that could be spent actually reading content.

At best, RSS simply creates a new set of rules to confuse people and avoid credible outside oversight. Another delaying tactic. Indeed, the developers despite the confusion and lack of pointed questions still can't get their act together.

The community has a disjointed XML-backbone, the developers hate it, there are known holes in the system, no credible leadership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and all the while the talk about how great it is. Can you say, "Which pod am I hiding the pea under?"

It's a shell game. The more shells, the greater the difficulty for oversight, workpackage-traces, and credible progress reports.

I remain skeptical of reports that individual web-surfers can surf hundreds of sites faster. We need some specific names, something more than a website touting this conclusory fact, and some real data to justify the conclusion.

Got time to kill? Then you don't need feeds. To get listed, you need a full weekend to load 100 feed URLs, document the report-back-messages, and then verify the messages actually generated an accurate status-message. Hello, "logic disconnect" that the Street loves to exploit.

Other questions For those who claim they can read 100s of RSS-feeds "more quickly," I ask you, "Did you ever actually read the sites to begin with; how much time did you spend loading up the feed-URLs into your aggregator-bookmark file; and how much repetitive content do you have between the common aggregators?" [Are your eyes glazing over -- exactly what they want.]

Lack of integration Current software and aggregators publicly available do not integrate feeds into a single easy-to-read platform like Google-news and you can customize Google-news searches.

Invalid status messages Much time spent listing, without results. I see no time-savings generated when time spent "self-reporting a site" amounts to a confirmation message of "you're listed," but a later-check cannot find the "listed" site.

Duplication There exists no method to screen out the duplication across platforms. It's no "time savings" to have similar content multiply-listed. Google permits content stacking--similar stories are grouped. Aggregators do not do this.

The ugly secret How much time do corporations spend re-sending data that cannot be taken via XML? We have yet to have credible independent tests demonstrating that time is saved. How much of your contract effort is going to pay for a "back-up system" that is actually the primary? Oh, we can't talk about that.

Returns on advertising Need to see something related to the real content they're looking at. I'm not convinced the "eyeballs on the feed" metrics amount to much [for purposes of estimating the potential advertising pools/revenues]. Again, need to look at returns-on-advertising, not simply eye-balls and dollars spent on ads.

Claim 7: XML brings the sites to you.

No change. Bookmark links also "brought the site to you."

XML is no different, or is this as opposed to the "old" web where you had to go look for things? Still have to look for things on the aggregator, which are no different than a professional link-archiving systems.

Further, other "bring the web page to you" systems mysteriously disappeared, yet XML-RSS self-reports "it is different". How? No answer.

Claim 8: You can syndicate easily.

Strike "easy." That is if you forget the errors, time spent, and the failures to correctly report listing status. Plus, even if you're syndicated, so what. This doesn't mean anyone is going to read it.

How much of your money is going to fund a developer's late-nite surfing over actual product development? If they're blogging "about other stuff", they're not developing.

Claim 9: It beats the alternatives.

What? Using Google, bookmarks or other search engines? At least I know when I use a search engine that I've got something.

With an aggregator, I can't get listed sites to search; nor can I be confident that the sites that have been self-reporting as "pinged" have actually saved the content in the archive.

Claim 10: It's a great platform.

For whom? The developers looking for another "pet project" to shop to the street? They've got endless error reports coming in, same errors, and no closure.

At worst, they do not support "well-supported" platforms. Why is money being spent to support efforts that will outline, catalog, and organize error reports for systems that the developers have no plans to ever integrate with or support? No answer from the developers.

Claim 11: It's a whole new adventure.

That's right. Venture capital is an adventure trying to get your money back. Hopefully you haven't mortgaged your home.

XML Venture capital. How long will it take for the truth to surface? The reason they're promoting XML and RSS as "great" is that the smart money has already left.

Don't be dumb. Thoroughly investigate anything related to RSS and XML.

Friday, December 10, 2004

虚拟空间 信则赚钱

王明(Mure Dickie)和理查德 沃特斯(Richard Waters)联合报道


听起来, 这像是互联网企业家的美梦:访客到你网站上用实实在在的货币,购买仅以数字化方式存在的物品,比如一双虚拟的跑鞋,或者一串只在网络中存在的珠宝。


在这些物品装备了数字化身之后,买家进入由编程义工设计的在线游戏。比如参加高空跳伞之旅,或与其它的数字化访客一起泡泡夜总会,听听在线的舞蹈音乐。

类似《第二条命》(Second Life)的这种虚拟世界,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可以提供在线交友、在线社区和在线娱乐。但是这个虚拟宇宙的润滑剂,却是实实在在的金钱:每个月由这些居民创建并彼此交易的虚拟货品和虚拟服务已超过一百万美元(53万英镑),林顿(Linden)试验室的创始人菲利浦•罗斯达尔说道。《第二条命》正是由林顿(Linden)试验室经营的。

他说,这些交易的小部分收入将归公司所有。“我们的模式是向在我们世界中存在的事物合理地征税。”

虚拟的体验

随着越来越多的娱乐和媒体业务走向网络业务,游戏业正成为最富吸引力的实验场。作为互联网最富生机的业务,网络游戏正验证一句格言:媒介不仅是另一条分销渠道,它本身就是一种体验。

尽管互联网商务的推动力大多来自美国,但是网络游戏业迅速证明,美国并没能垄断互联网时代的好点子。

一个例子是MMORPG(大型多玩家在线角色扮演游戏)在亚洲的迅速普及。在此类的想像空间中,大量玩家聚在网上玩恶龙与地牢式的冒险游戏。

盛大网络是中国眼下最火爆的互连网股票,已连续三个季度从另类宇宙中获利。尽管来自互联网门户网(比如网易)的竞争已经导致利润率下降,但是该公司的股票市值从5月份首次公开发行上市以来已经翻了4番,达到30亿美元。该公司最近表示将采用多元化策略,进入“小游戏”领域,这意味着“多用户幻想游戏”的发展已经快接近极限。

中国对游戏的狂热很大程度上沿袭了韩国的经验。在韩国,国内宽带的大规模普及引爆了网络游戏市场。韩国公司NCSoft创造的游戏《天堂》(Lineage),在有着相似文化背景的中国,这款游戏已经成为中古时期幻想游戏的典范之作。

尽管 《天堂》并未在美国引起多大反响,但是NCSoft已经使自己适应当地口味,接着寻求机会向美国输出自己的模式。随着其转向美国游戏业,NCSoft雇佣了理查德#加廖特(Richard Garriott)。他是这一新媒体上最著名的软件开发员和Ultima在线的创始人。

结果,《英雄之城》(City of Heroes)游戏大获成功。该游戏发生在一个由超级英雄参与的虚拟空间中。但是不同的口味并不仅仅表现在内容方面。理查德的兄弟,罗伯特#加廖特(Robert Garriott)目前负责NCSoft在美国运营的商务部分。他说,“客户付款的方式也非常不同。”

金钱在线

游戏公司仍然在摸索如何将在线游戏变成金钱。最大的游戏发行商——电子艺术(Electronic Arts)公司称,它为在线游戏建立的商业模型只取得了“有限成功”。在其所有五个“永久世界”中,只有一个取得了成功,就是Ultima在线(Ultima Online)。

在全球局部地区取得的商业成功也许并不容易出口到其它地区。在亚洲,在线游戏的盛行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互联网反盗版的斗争。游戏开发者不愿意用光盘发行他们的产品,到达付费客户的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网站。

在中国、韩国等国,网吧已成为网络游戏的重要用户平台,吸引了很多自己不拥有电脑或者没有连接宽带的用户。与此同时,在信用卡支付系统仍不发达的地区,他们尽力做到让用户用现金方便地支付费用。

这与互联网在欧洲和美国发展的轨迹不尽相同,更别提自第一台个人电脑诞生以来,电脑游戏业本身的发展历程。加廖特先生表示,在美国,游戏的分销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零售网络。用户们总是习惯于在商店柜台上购买游戏软件,不愿支付游戏的网络月租费,因为他们感觉已经为游戏付过钱了。

他说,为回应这种文化偏见,NCsoft公司计划明年在美国市场上推出的网络游戏,可在零售店出售,且不需要额外支付网络使用费。但今后他们将以新的人物或故事情节,向用户销售额外的内容,以此作为后续的营收来源。

这也是网络游戏界正尝试的一种商业思路。类似《第二条命》,很多网络游戏已把目光瞄准虚拟市场,希望通过游戏来吸引访客,然后让他们相互之间进行交易。

“我们发现这一行业与Ebay有很多相似点”, 硅谷一家风险投资公司Benchmark Capital的合伙人Bill Gurley说道。Benchmark Capital也是最早进入网络拍卖业的风险投资,最近刚刚对研制《第二条命》游戏的公司作了投资。

救命稻草

其他网络游戏的商业模式吸纳了不少门户网站的理念:人们可以在此找到中意的游戏。从美国的雅虎和msn,到中国的新浪网,门户网站已可以向用户提供大量“小游戏”(casual games)的接入。“小游戏”的涵盖面其实很广,从纸牌游戏到填字游戏。

但是,最大的奖赏可能还有待其未来发展。一个很有潜力的想法是把广告嵌入游戏中。由于视频游戏分流了很多年轻的观众,因此对传统的电视广告客户来讲,运行网络游戏的宽带网络就成为他们的救命稻草。早些的想法包括由Massive公司创立的网络广告,在网络游戏中播放招贴广告。美国最主要的电视广告评级公司尼尔森公司(Nielsen)也着手与游戏开发商Activision公司联手对网络游戏的受众作出分类。

其他可能提高收入的来源还包括,对传统的销售系统作垂直化改造,尽管这要通过斗争才可能赢得这一目标。

游戏《半条命》(Half-Life)的开发商Valve公司上月尝试通过宽带网络,把游戏的续集直接卖给客户,尽管此前他们已经通过宽带网络,发送了游戏附件和补丁。这引发了与Vivendi Universal 公司的合约纠纷,因为后者是游戏的出版商,可能会因为Valve公司这一举动而影响其网上销售业务。

“对出版界来说,这是一场革命”,Xfire公司的CEO麦克•卡斯迪说道。Xfire公司也是网络游戏分销市场的参与者。


NeoPets:由两位英国大学生创建。该网站称,它在全球拥有2000万会员,其中在13岁以下的用户超过三分之一。访客可创建并照顾虚拟宠物,也可以赚取虚拟钱币为宠物购买用品。如果迪斯尼或麦当劳等公司要在网站上放置他们的产品,则要为此付费。

Habbo Hotel: 源于赫尔辛基的Habbo Hotel采用多种语言经营。访客可以入住“酒店”,且可以在自己的房间里接待客人,或者举行聚会。他们使用Habbo币来支付诸如装修其数字房间的费用。在美国,每个虚拟钱币价值20美分(真实的货币)。

Pogo:这是最大的“小游戏”网站之一,由电子艺术(Electronic Arts)公司经营。该网站能够提供从纸牌赌博到填字游戏等40多种免费游戏。它通过设立奖项,锦标赛和培育社区等方法,提升客户品质。去年,他们增加了优先订阅服务(premium subscription service),使该网站的付费订户超过30万。


腾讯(Tencent):通过其QQ服务,腾讯成为中国最大的即时消息服务商。目前,腾讯已建立一个可享受其他“增值服务”的客户群体,其中包括手机游戏。

译者/苏眉

Monday, December 06, 2004

Blog网站该走B2C还是C2C之路?

在李学凌写下的网易部落的宣传稿中,其中有一句话打动了我--“为什么上千万的读者只能看几十人选择的新闻呢?”。是的,网络上的读者应该也必然会有更多的选择。网易部落推出一年多了,从注册用户数、流量、文章数量、甚至到文章的精彩度等等的角度来说,不可谓不成功。但是我以为,网易部落还并没有能真正回答上面的这句话。

网易部落首页依然有非常明显的编辑痕迹,部落编辑和网站编辑的不同在于,网站的编辑需要从newshoo抓取的媒体内容中挑选并发布到新闻中心或各个频道的某个位置,而部落的编辑则是从大量的Blogger们新发表的文章中进行选择并把它放到编辑认为应该去的地方。

观察一下网易部落的文章,可以发现很大一部分文章依然是来自传统新闻媒体的网络版,只是Blogger们发现了很多网络编辑们有意或无意中忽略的新闻点。还有一部分文章来自网上的各种论坛,被Blogger们转到了自己的blog上。当然也有一部分是Blogger们的原创,质量也还不错,只是很容易被淹没在上述两类文章中。

再观察一下网易部落上的Blogger们,以总排名靠前的几位为例,可以发现他们更关注的是等级、经验值和金钱值,因此他们需要经常性地把自己在网上看到的、迎合网易部落编辑思路的精彩文章转到自己的Blog中,还需要不断地替网易部落发起辩论、聚会一类的活动,从而才能更多更快地赚取经验、金钱和升级。

从网易公司的角度来说,部落的推出应该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发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来和网易的编辑们一起做新闻,对现有的新闻中心和各个频道也是个很好的内容补充。可是网易的Blogger们又得到了什么呢?他们得到了一个可以自己发布文章和自己管理的空间,还有体验Blog的乐趣等等。这些Blogger们在网易精心设计的一套粘性还不错的积分、升级体系中自觉自愿地成为了网易的义务发稿员。

说到底,网易部落还是以B2C的模式在运作,广大的网易Blogger们只是为网易这个“B”提供更大更全的新闻来源罢了,他们的确有发表和表达的自由,但是他们的话语权非常有限,因为在上千万读者面前展示什么样内容的权利仍然把握在网易数量有限的编辑手里。网易部落依然是以文章而不是以Blogger为主体,网易并不想也不会去帮助这些Blogger们推广他们的个人品牌(即“C”)。国内的另外一些Blog网站如博客中国、斗牛士等等,我认为目前也还是这样的一种B2C的模式。

为什么要讨论Blog网站应该是按B2C还是C2C模式运作呢?因为这关系到Blog 该如何赚钱。如果按照网易部落、博客中国目前的这种B2C的运作模式,收入将会主要来自广告、无线以及服务费用,这几块的竞争现在已经白热化了,Blog网站虎口夺食的难度不小。在这种模式下,盈利与否也只是Blog网站的事,与Blogger们没有太大的关系(没准还需要担心被收取Blog托管费用)。大部分Blogger们的体验热情会逐渐衰退,少数严肃的Blogger们会保持独立的思考、写作和更新,但是他们慢慢也会发现如果自己的内容不迎合Blog网站的需要,自己的文章也就很难让更多的人看到,而单凭自己的方式和力量去推广自己的Blog,又需要花费时间、精力甚至金钱,最后自己的Blog也就只能自娱自乐,或是局限在一个有限的圈子内。

如果是按照C2C模式来运作则是另一种情况。Blog网站将以Blogger们为核心,网站经营者应该充当一个后台而不再是前台的角色,Blog服务商需要做的就是为自己站内Blogger们提供更好的可定制的服务、和利用站内站外的一切资源帮助他们进行品牌推广。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国内的C2C拍卖网站如ebay易趣、淘宝等,无一例外地将商品目录放在了首页的最好位置以便于买卖双方进入到相关的商品分类中进行交易。而我们的Blog网站是否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在首页上根据Blog的内容创建更为细化的知识分类,方便Blogger们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也方便读者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同时,也应该让参与进来Blogger们更为明确他们的Blog是知识共享的平台而不仅是信息的共享,并愿意去生产知识和经营知识。而知识是有价值的、是可以收费、也是有市场的。知识的销售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简单的如回答问题、课件下载等,复杂些的如开设网上课堂进行授课等),这些都可以根据不同领域Blogger们的需求来进行定制。在这种模式下,Blogger们会想出更多的、有创意的知识经营模式并从中获益,而Blog网站的收入也将来自分成、特色服务提供、以及支付平台提供等等。

写到这里,发现自己已经把Blog功能给放大了,它真的能够超越e-mail和BBS而成为知识共享的载体么?这是个问题。而且这又是否有违Blog的“Free”精神呢?尽管我认为这里的“Free”应该理解为自由和开放,而不是免费。这个话题就写到这里吧,欢迎探讨。

eBay Thoughts

Over the past couple days I've been reading The Perfect Store about eBay's rise and near complete domination of the auction and consumer to consumer space. There's *a lot* in there to think about. If you haven't read it, I would definitely recommend it. I suck at doing book reviews, and I didn't realize this book was going to be this informative so I didn't highlight anything or have a notebook handy. But here's some thoughts anyways.
First, it's interesting to read a story where my current employer is the sworn enemy. :-) It's actually kind of fun to see the opposite side of the story, actually. Yahoo's been a big dog in Silicon Valley for many years, and I'm sure they steam-rolled over more than a few companies in the process. (Also Softbank - who owned 30% of Yahoo - wasn't exactly known for subtlety.) In the book, eBay is constantly worried that Yahoo will swoop in and take their business, and in fact in early 2000, they were in talks to have Yahoo buy them out. Also, after I read Startup years ago, I had a great impression of Jerry Kaplan. It turns out that his company OnSale was pretty slimy in a variety of ways in their competition with eBay. Actually, everyone it seemed at one point tried to scrape eBay and snag customers and ratings: Yahoo, Amazon, eBay, Newspaper conglomerates, etc. Everyone it seems except AOL who eBay had formed an early relationship with.

Hey, is Meg Whitman really a great CEO? I had this impression of her as being one of the things that helped eBay grow to dominance. But when reading the book it seems that she was the beneficiary of Pierre Omidyar's original invention, but then made a variety of really bad calls herself: The day she arrived, eBay already had a 9 month plan to go public, so she didn't really contribut there. 18 months after she started, with a company that's 100% about keeping servers up and running, the site went down for 24 hours and no one could get it back up again. No redundancy, no organization, etc. It was only after this disaster that eBay started to get their technical house in order. She also misread the market for payments and let PayPal get way ahead of eBay (they eventually bought them) and eBay completely blew it in Asia where Yahoo now dominates the auction market (well, as of the book's writing. I'm not sure about now). Since I seem to have been sucked into the Silicon Valley Vortex where everyone knows everyone, I might actually bump into Meg some day so I don't want to completely trash her. But still, the book highlights many more of her mistakes than it does anything else. Did anyone else notice this?

Beyond the history of eBay, the book also talks quite a bit about the stuff that makes it such a force, including something I've *never* realized in the what? 6 years of using the site. The community forums are actually a really important part of eBay! I just looked at them now for the first time. First mover advantage and network effects both played an obviously huge role in their success, but it also seems that the forum (which the book focuses on quite a bit) was also a huge hit. In fact, when competitors to eBay were launched back when it only had a few hundred thousand members, their weaknesses were mostly that they didn't have any sort of community aspect to it. It makes me realize how important community is to any venture - even one as seemingly mercenary as online auctions. I've bought and sold a few things on eBay (most notibly my PowerMac) and it never dawned on me to visit the "eBay Community" section.

Learning about PayPal's early days and Half.com's were also very interesting (and covered briefly in the book). I thought PayPal had been X.com, but it turns out that they were separate and merged. Also, I remember quite clearly the $5 that PayPal used to give out to sign up and thought it was sort of gimmicky. Turns out that it was a huge success in getting people to sign up. They were growing from 7% to 10% *a day*. Half.com was also huge as well. I only remember them as well from their dot-com gimmick of getting a town to rename itself Half.com, and knew nothing else about the business. It turns out that Half.com was another consumer-to-consumer site for mass-market products. All you had to do was enter in the SKU number of the item you wanted to sell, and Half.com would list it. They then took payment for you (no PayPal needed) and told you where to send the item when it was purchased. In 2000 they were the number three eCommerce site behind eBay and Amazon. I had no idea.

It seems every year around this time, I read an article slamming Amazon for not being completely virtual and I have to agree a little, especially when you see how huge eBay and Half.com were able to get by not messing with all those warehouses, etc. Amazon.com has proven itself by innovating in the technology arena as well by encouraging community and Web Services, affiliates, etc. and is one of those other companies I'd love to work for. But still, all that real world stuff must be a drag to have to manage! By the way, Amazon wanted to buy eBay as well before their IPO, but the talks never got anywhere since Meg felt the same way.

The story of eBay reminded me how important it is to have a business model which works from day one. If you've come up with a new technology or form of business, it should naturally work right from the beginning. eBay, PayPal and Half.com show how this is true. The competing companies, like aggregators, etc. which forced themselves into the marketplace with contrived and complex services have only shown a relatively small success in comparision.

Here's what I'm talking about when I say "natural." Once eBay had grown, it definitely prosperred from network effects. If you wanted to sell, you went where the buyers were and vice versa. But at the very beginning, eBay was "naturally" viral. Unlike Hotmail which forced its way onto your email account to encourage signups, or Plaxo which deputizes its users into pressuring others to sign up, eBay's viralness was completely outside its system. If you were a seller of stamps - you would do what you could to encourage potential buyers to go to eBay by posting on news groups or by word of mouth. If you were an enthusiastic colletor, you would love to tell your collector friends about this great place to find interesting new items. It just happened because the service was good, and telling others about the service was beneficial to everyone involved.

With all the hype around later startups, it's actually nice to go back a step and take a look at what made one of the other monster successes of Silicon Valley so great. For one, it reminded me how important community is to any new endeavor. The first thing any new online service should do is install a BBS or Forum. Period. Hmmmm. Wait a second. I stopped posting to forums years ago. As soon as I discovered blogging, I've been putting my thoughts here instead of locking them up in someone else's system, under their control. It makes me wonder if there's a way of tapping into weblogs in a commercial sense. I guess the numbers probably won't ever make sense, but imagine if every weblog was also an open stall, ready to offer up goods?

In other words, eBay disintermediated many of the middle-men that had developed generations before the Internet came along. Weblogs and some interesting XML, could disintermediate eBay. Search engines would allow users to find the goods for sale (and make their money, as they do now, from the index of the goods for sale, not from the sale itself - look at Froogle). There would no longer need to be an arbitrary "virtual marketplace." Think of a weblog where the comments aren't for comments, but for bids instead? I'm sure someone else has thought along these lines, but it's an interesting idea.

So back to my daily obsession: mobiles. It's nice to get another reminder of what makes virtual communities work and not work, and to get beaten over the head with the power of network effects. One of the things I was amused at early on in the book were the numbers of people using the internet back when eBay was starting. In Spring 1996, less than 19 million people in the U.S. and Canada were using the internet. By the end of the year it was at 50 million. Interesting, but when I compare that to the numbers of mobile phone users out there now, it seems relatively quaint. If eBay can grow a multi-billion dollar business in a market just a few hundred million customers, what sort of business can you build with billions of custopmers?

Thursday, December 02, 2004

网络媒体十八种赢利模式

  网络媒体在发展过程中,伴随自身营运的实践,对赢利模式的探索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传媒业投资经营的关键,是寻找到正确的赢利模式。网络媒体与其他网站相比,它应该有更大的优势,别人没有的优势,媒体网络有,别的网站能做的,媒体网络同样可以做。很多传媒投资经营失利,都是因为没有找到或者不知道什么是赢利模式。在网络的战国时期,媒体网络必须有敏锐的商业眼光,谁抢占了先机,谁就跑到了前头。吸取经验教训,紧盯市场动态,调适盈利模式,确保网络媒体经营处于安全轨道。中国网络媒体,尤其是那些今天已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且已公司化运作的网站,更是不断有所创新。下面,我们就网络媒体赢利模式进行细分。

   一、常见的信息内容收费

  2002年底至2003年初,一些媒体陆续报道了同一新闻:美国研究机构Innovation International Media Consulting Group进行的调查显示,北美地区(美国、加拿大)的118个新闻网站,亏损的有36%、赢利的有38%、持平的有26%,将赢利与持平加总,显示已有64%业者不但不亏钱,甚至已经获利。预计亏损的部分业者2003年下半年或2004年上半年可望达到收支持平。转亏为赢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网络媒体经营者和上网用户已逐渐接受信息内容有价的观念。

  综合目前中外网络媒体信息内容营收模式看,大体有以下三种:1、新闻和信息内容打包向其他网站或媒体销售;2、用户付费方能浏览网站;3、用户付费进行数据库查询。

  内容收费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必须信息质量高,内容独特性高(即替代性要低),付款机制方便完善,消费者付费观念健全,上网费率要低、速度要快,明确的市场区隔,内容不易被仿冒及复制等因素。

  二、网络专供信息

  网络专供信息是指根据有关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特殊需要,网络媒体为其定制的一种专业性很强,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实效性的电子读本,订购者通过网络媒体所给的网络通行证(密码)定期收阅。比如分别针对金融系统、房地产系统和汽车、建材、化工、环保等行业编辑的各种参考电子文本,这种文本还可以配合印刷品出现。订阅者一般一次订阅就是半年或者一年,这种专供信息的收费一般都比较高。人民网、新华网目前都有了这项业务,像人民网的一种最新政策信息电子读本,销售势头就很不错。

  办好这种专供信息的要点是,市场定位要准确,编辑内容要有独特性,即消息内容不是在网上和一般媒体和资料上能找到的,同时,一个有水平的发行主管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网上直播

  这种营销模式是从电视和广播那里引进发展而来的。它根据政府部门或企业的需要,网络媒体派人到现场对其活动进行网上现场直播,文字、图片或是音像内容都可以在第一时间上网,与其他媒体相比,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它不需要电视直播昂贵的设备,不需要庞大的直播队伍,收费也比较低,它还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与读者进行现场交流,直播的内容还可以多次阅读,很久以后,你还可以随时调阅。

  网上直播的这种方式正方兴未艾,新浪、搜狐和人民网、新华网都在开展这项业务,它们对各地的一些节会和企业举办的各种活动进行现场直播,越来越受到用户的好评。

  四、与政府和企业联合开办网上专题

  网络媒体提供发布和技术平台,与政府和企业联合开办其业务范围内的网上专题,这里面的空间很大。这种想法是基于网络媒体的品牌和影响力而长生的。政府和企业借助一个更大更好的网络平台,发布自己的信息,扩大自己的影响,推销自己的产品,比他自己的网站效果要好得多,人力和费用也节省许多,它何乐而不为?

  开办网上专题成功的关键如果把人才的因素除外,就在于你一定要根据自己网站的定位,有目的地寻找合作伙伴,你提供给它的必须是它十分需要的。比如你与一个人才交流中心和是一个中介机构合作开办一个网上专题,你这个网站的用户一定是有很大一批与此相关的关注职业岗位的青年网友。

  五、辛迪加稿件

  辛迪加稿件在国外已经很发达,世界上最大的稿件辛迪加网站有iSyndicate、ScreamingMedia和YellowBrix等。稿件辛迪加是网络媒体资源共享最简单的途径和方式。新闻稿件、深度报道、专栏作家稿件供各网站的联合刊登或购买。这种稿件可以是面向大众市场的,也可以是面向小众市场的(niche markets)。

  比如,中青网就中国今年夏天高校招生做了一个非常详尽的深度报道和信息库,这种信息和稿件可以通过辛迪加形式提供给其他网站。稿件的辛迪加不仅可以丰富内容、降低成本、增加收入,还可以通过点击辛迪加稿件,增加点击量。辛迪加标题比网站的标示更容易增加点击量。

  六、把传统媒体内容变成网络媒体的财富来源

  新闻媒体的负责人常常担心把传统媒体上太多的内容放到网上会对印刷媒体的经营产生负面影响,会影响传统媒体最有商业价值的资源内容的保护。但是,如果过分限制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在网上发展,“会让网民产生失望,因为网民们对网站的内容要求越来越挑剔,胃口越来越大。”

  而事实上,大多数的新闻媒体网站的浏览者并不是该媒体印刷版的订户。反对把印刷版内容放到网上的人多半来自报社的出版发行等营销部门,而不是来自报社的编辑部门。

  读者购买一份杂志或报纸,付的不是内容成本,而是印刷和发行成本。网络媒体把媒体的成本降到了零,而且把大门向新的受众敞开,向那些过去没有机会阅读你的内容的读者敞开了大门。这些新的受众将会成为你财富的新的来源。

  七、实用消费信息功能收费

  互联网拥有强大的多种实用信息服务功能,以往为了吸引用户,大多将诸如电子邮件、主页空间等免费提供给用户。但目前付费享有服务或付费享有VIP服务已成为网站经营的出发点。对于具有巨大公信力、影响力的网站,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企业、机构都会想到利用其传播平台,因此,服务收费或以各种合作取得“双赢”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例如,香港从2002年3月18日起为台湾旅客提供入港“网上快签”服务,以往需要7到10天才能完成的签证手续,如今只要台湾居民资料齐备,上午上网传资料,获通过后下午即可入香港,办理费用也大为降低。至2004年4月1日,香港特区已签发了16万多张快证给予台湾旅客。

  显然,网络媒体的信息在带动消费并产生价值链后,才能更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并带来经济收益。随着数字化进程,诸如数字摄影在线冲扩、电子相册等新的消费领域及价值链势必形成。

  八、手机短信收费

  如今,手机不仅是双向语音沟通的通信工具,而且成为大众化的信息传播工具,“第五媒体”的称谓似乎已非它莫属,我国手机短信的增长是蔚蔚大观。在这一新兴领域和市场中,除了移动电信运营商外,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各类内容提供商。如今手机短信息收入已成为网络媒体营收的一个重要来源。

手机短信营收给我们的最大启发是要对新技术新市场要有及时、准确的判断。早在2000年6月19日,人民日报网络版(同年8月改称“人民网”)日文版、英文版imode手机网站在日本正式开通,成为国内第一家实现手机上网向订户发送短信息的网站。但是,时隔两年后,到2002年5、6月世界杯足球赛时,人民网才在国内大推手机短信新闻订阅。新闻媒体网站往往由于赢利意识的淡漠和自身机制不灵活,十分遗憾地失去了发展的良机。

  (节选自《中国网络媒体经营模式探析》)


   九、电子商务平台

  网络媒体搭建电子商务平台作为营收手段之一,也是常见的模式。在新闻媒体网站中,有代表性的是大洋网(广州日报网站)的图书销售和YNET.COM(北京青年报网站)的“团购”平台。

  大洋网是国内第一个具有明显电子商务性质的新闻媒体网站,且做到相当规模。其标志就是2000年所建立的“大洋书城”。目前除广州总站外,还建有上海、北京两个分站。大洋书城接到顾客的网上订单后,工作人员会通过电话确认,然后利用《广州日报》自办发行网近3000人的配送队伍,短时间内把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在支付环节上,大洋书城与广东银联合作建立了一个包括12多家银行支持的网上支付系统,加上货到付款、邮局汇款等手段,读者支付方式的选择比较灵活方便。解决了电子商务中配送与支付两大难题。大洋书城目前可提供10多万种图书及光盘、软件等出版物,2001年网上销售额已近一千万元。个体消费者出于相同的购买意愿而实现“团体采购”现象,是2002内国内经济生活中新出现的市场现象和购买现象。它的出现与网络传播有着密切联系,且后者是前者最理想的中介和沟通平台。

  YNET也敏锐地抓住这一机遇,利用自身平台提供强有力支持服务。2003年7月16日正式推出汽车“团购”网页,开始接受用户的购买报名。网页自开通后日点击率保持在6万人次以上,到8月6日,正式注册用户达2430人,报名购车人数达1543人,在一周规定时间内交纳诚信金成为正式团购成员的购车者超过200人。截至8月12日,最终完成购车手续的为63人。8月13日举行了第一批车辆交车仪式。YNET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汽车团购的流程。截止10月底的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共销售汽车326辆,包括捷达,宝来,桑塔纳,帕萨特,富康,赛欧,奇瑞,派利奥,POLO等十几个品牌,销售量相当于北京中等规模的汽车经销商。在此基础上,YNET进一步动作,于10月22日宣布成立基于“团购”的崭新电子商务平台“Tuangou.com商务中心”,且与中国银行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目前Tuangou.com商务中心已正式推出汽车团购、房产团购、建材团购等三个商务平台,还将陆续推出定位于高端市场与前卫产品的数码产品团购商务平台。

  2004年第1季度,主要从事机电产品业务的大连某实业有限公司,销售状况不好。于是在4月下旬尝试着和国内一家大型网站建立了关系。不料只一个星期,就相继收到韩国、澳大利亚2个买家发来的邮件,说他们急需一批机电产品。经过网上商谈,双方预定了30多万美金的产品。这是电子商务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

  电子商务走过很长一段的“烧钱”期,终于开始回暖,已可通过许多方式进行赢利。如实行会员制就是其中的一种。

  行业网站会员费五花八门,有的可收到上万元。如中化网,每个会员‘入网费’为1.2万元,另外每年需交6000元服务费。仅此一项,该网站年收入就达4000多万元。还有的网站通过收取加盟费赚钱。就是在网上开设加盟店,或一起共享资源并取得相应比例的回报。如8848网站,就开设了网上联盟,客户可以随时在上面开店,最低的每天只收1元钱。有的联盟店或收租金或收入门费,多少不一。由于靠的是规模赚钱,一般费用都比较低。以B2C(商家对个人消费者)为主的易趣网等网站,主要靠收取平台使用费。如商家物品登录费、底价设置费、物品推荐费、交易服务费等。此外,收取差价费也为一些网站所看好。如卓越、当当等,通过网上物流配送,客户购买后,送货上门,赚取价格差价。

  从整个形势看,电子商务已从前两年只为“创造眼球吸引力”等误区中走出,开始赢利。2003年中国网上购物的交易额大约为7.9亿元,比上年增长率116.2%。有专家预测,今年将会达到16亿元左右。阿里巴巴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云预言:“中国电子商务产业格局将有巨变!中国互联网将由“网民”时代转入“网商”时代。”

  十、网络接入

  网络接入最大的经营者是电信和广电两家。也就是说,电信传输网络和有线电视传输网络的技术和市场规模决定了目前ADSL和cable modem的消长。

  从技术角度看,ADSL正在不断提速,如2002年7月,日本各大ADSL运营商均宣布准备提供传输速度超过8Mbit/秒的服务。而2003年3月,美国胜天通信(Centillium Communications)发表了最新的ADSL技术“eXtremeDSL MAX”。其特点是同时提高上行和下行的最大传输速度,并且可以扩展与基站之间的ADSL服务提供距离。传输速度方面,由基站到用户住宅(下行)方向最大为50Mbit/秒,由用户住宅到基站(上行)方向最大为3Mbit/秒。另外,离基站的距离最长达7km时,仍能确保192kbit/秒这一超过ISDN的下行传输速度。⑥从国内市场来看,尽管目前ADSL提供的带宽有限,但电信推广的势头咄咄逼人。尽管在宽带网络接入方面,有线电视传输网络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但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否成为市场上的“大哥大”,尚需用自身行动来回答这一挑战。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台湾东森媒体科技集团(以下简称“东森集团”)的情况。在全球传播业、信息业、电信业整合的大媒体潮趋势下,东森集团领风气之先,从1995年起,迅速从最初的传统有线电视经营者角色,转型为结合大众传媒、信息网络及电信的跨媒体经营者。经过5、6年的发展,一举成为涵盖广播、电视、平面印刷媒体、网络媒体“四合一”的媒体集团。东森明确提出4C媒体的概念,即媒体内容事业(Content)、网络与通信事业(Communication)、顾客资源整合社群事业(Community)、电子商务事业(E-Commerce)的整合行销服务。在网络服务方面,主要设有东森新闻报(ETToday)和东森国际网路(ETWebs)两家公司。前者主打东森电视新闻尤其是音视频内容资源上网;后者主营宽带上网服务、网络互动电视服务、宽频平台及内容提供、网站并购投资等业务。二者都建有自己的宽频门户网站及子网站群,提供包罗万象的信息内容和各种各样的网络服务。东森于1998年开始投入50亿元资金,完成全岛光纤同轴混合传输网络的基础建设,于1999年正式推出宽频上网服务,用户发展很快,同时更瞄准台湾5000亿元的电信市场,于2000年专门成立了东森宽频电信公司,2001年推出ADSL宽频上网,从而将业务触角从原先的CableModem市场迅速扩展到一般拨接及ADSL领域,等于通吃了所有ISP网络接入业务,与其他对手展开了强有力的竞争。(注:台湾称“网络”为“网路”;称“宽带”为“宽频”)

  十一、多种经营

  网络媒体如同其他媒体一样,可以进行与本身相关或无关的多种经营业务。相关业务如可以提供网络广告制作、域名注册、主机托管、空间租赁等业务,也可以利用自己成熟的技术向其他客户提供建设网站服务。2001年4月,上海东方网利用品牌优势推出“东方网点”工程,同年12月,上海东方网点连锁管理有限公司注册成立,2002年内东方网点连锁店形成规模,目前,已拥有连锁加盟店238家,占上海网吧总量的三分之一。此举不仅将备受社会批评的“网吧”问题找到了一条妥善解决之道,而且也为东方网开辟了新的营收领域。总之,如何开拓线下业务领域,也在网络媒体当察之列。

  十二、宽带新服务

  宽带网络能够提供更丰富且多元化的内容及服务模式。对用户而言,宽带网络最初的卖点当然在于高速上网,但高速上网实现后,马上将面临着用户更高更多的要求,服务商能否提供用户需求的内容和服务将是关系到其成长与否的最重要因素。一句话,宽带上网的价值不在于上网本身,而是在于其内容提供和服务提供。

  宽带网络带来的重大变化之一,是网络的娱乐性功能得到极大提高。目前最明显的体现是在线游戏和影视作品在线观看及下载活动两大热潮。

  2000年韩国在线游戏产值高达1.1亿美元,这一数字足足是1999年的6倍。韩国在线游戏业产值的高速增长就是与网吧业的繁荣、宽带网络的普及形成强劲互动后创造的一个奇迹。目前韩国在线游戏正大举进军国内市场。不少网站已认定在线游戏是继手机短信之后又一个赢利增长点。

  广播电视媒体是音视频节目资源的最大拥有者,应该在市场上扮演宽带内容主要供应者的角色。更何况今年1月,广电总局发布了15号令,对市场准入有着严格的限制。但我们必须看到在利益驱动下,今天已涌现出众多提供音视频节目的网站,其内容或为色情、新奇、刺激,或为侵犯版权,但用户需注册付费则是这类网站经营上的普遍做法。当广电网络媒体正在讨论如何面对市场时,这些另类网站却正在敛钱,并正偷着乐。不管在宽带网络接入上,还是在宽带网络内容、服务提供上,广电部门及媒体均占有先天的优势,但不能不承认,如何找准市场入口并尽快有所收益,始终是我们面临的难题。

  十三、网络广告

  在广告市场方面,尽管网络媒体目前还无法与传统媒体争锋,但毕竟是其营收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且近年来始终保持着增长态势。从2001年起,网络广告形态进行了很多创新,经营理念也有了很大改变,这些都为争夺今后更大的广告市场份额打下了基础。我们在这里将重点谈论这个有巨大赢利想象空间的网络广告。

  随着宽带网络的普及,流媒体及多媒体网页制作技术可将传统的网络广告转换成互动模式,除了可以使用视频点播外,更能使用现场直播吸引网民眼球。如今年1月台湾曾有一场网络直播内衣发布会,就创造了同时10万人次在线观赏的记录。互动设计也是网络广告效果的重点,如可口可乐2月底推出新的网络广告,由网民欣赏三种不同风格的主题曲,并可网上投票选出自己最喜爱的曲子。“展开式互动广告”有别于以往的强迫观看方式,特色在于广告创意与信息必须经由网友的主动点选才会完整呈现,可因网民的选择权而增加品牌好感度。最近,台北市媒体服务代理商协会访谈107位广告主及媒体管理级以上人士,做出一份2003年广告产业暨媒体趋势发展的调查报告,结论显示媒体未来发展以网络和电视最被看好,甚至有超过一半的广告主认为网络是未来5年内最具发展潜力的媒体,媒体人则认为网络及电视潜力相当。从传统媒体衍生而来的广告形式不是本文论述的重点,下面我们来了解分析一下两种全新的明显带有网络特点的广告,即竞价广告和搜索排名广告。

  竞价广告:上海大昌贸易行是宾利汽车在华东的总代理,去年他们在报纸、电视等媒体做了许多宣传,结果一辆也没卖出。今年三月,他们参与了网络竞价广告,谁知仅花费500元,用了两个星期,就有一笔订单从远方飞来,营业额达2400万。

  十四、网上远程教育

  所谓网上远程教育,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与远程通讯技术相结合的形式实现的一种跨地区、跨学校的全新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中国的网络媒体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现有的优势,与国内外的教育机构合作,开展网上远程教育。

  现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网上远程教育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投入大量资金展开基础建设和应用研究。例如,美国1995年只有28%的大学提供网上课程,但到1998年猛增到了60%。不仅名不见经传的大学时下通过互联网招揽学生,连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这样的名校也争相提供网上课程,角逐互联网教育的这片“新田地”。美国媒体称,越来越多的大学通过互联网教授学生,网络大学正在日益走红。

我国也在积极筹备网上远程教育,据悉,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目标是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成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为此,教育部在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北京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6所学校试点的基础上,2000年设立研究生院的30所高等院校将获准开展网上远程教育,教育部将投资4000万元支持高校网络教材及网络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小学已经有了网校,像北京的101网校等等。在网校,可以通过网络向网上学生提供重点中学的同步教学和同步复习内容,还可以根据学生要求不定期辅导。由于上网教学的老师都是由一线的优秀教师任教,所以对家长和学生很有吸引力。

  与传统教育中以教为中心,以黑板、粉笔和老师的讲授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式相比,网上远程教育不仅可以取代它的主要功能,而且还有其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它打破了传统教育封闭的办学模式。在网上,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选择任何优秀教师、学习任何课程。它的“师生分离”、“以学生为中心”、“传播的广泛性”和“开放性”等特性,是传统教育所望尘莫及的,有利于缓解偏远的地方受教育难的矛盾,而且还有利于实现终身教育:它可以为那些因为受空间、时间、工作和家庭关系、经济等因素限制而无法接受教育的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途径,尤其是满足了那些已经成家立业或是年纪大但还想求学的人的要求,给他们提供通过远程教育获取证书和学位的机会。这有益于鼓励学生,特别是那些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的学生更快地参加和完成这些课程。

  网上远程教育使教师和学生能够跨越空间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流。这也是现代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方式最显著的区别,也是它的优势所在。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可在不同地点同时进行,师生之间可进行充分的交流:学生可以随时提出学习中的问题并能及时地得到答解。教师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对课程的理解程度,解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网上远程教学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教育的效率和效益。网上远程教育能够有效地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据专家调查,这种教学方式可使学生多学30%的课程,提高学习效率80%,为学校节省资金将近50%。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在校学习的教育人口近3亿人,占世界受教育总人口约23%,而支撑这一大教育体系的经费投入却不到世界公共教育支出的2%。与此同时,我国每年上网的公民成倍地急剧上升,网上远程教育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一资源,达到教学目的。

 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网上远程教育必将成为网络媒体的经济增长的热点。

  (节选自《中国网络媒体经营模式探析》)

十五、在线游戏

  突破“韩”流。在线游戏的运营商们,为了利润简直是奋不顾身。去年下半年以来,金山斥资千万元狂赌《剑侠情缘ONLINE》,获利甚丰;光通的《传奇3》在公测当日就被挤爆了服务器,日进万金,狠狠捞了一把。网易在线游戏收入已占到总收入的40%。

  在线游戏的赢利模式,主要靠销售各类游戏卡。在渠道上,主要以网吧为基础,建立了直接面对终端客户的商务系统。不少网站还在全国织就了一张很大的销售网,通过各地游戏专卖店进行销售。同时,开通了招商、工商、民生、建设等银行网上支付功能以及邮局、电汇等途径;在价格上,热门的游戏基本保持在不到1元可购10个点的价位,其它则视热门程度递减;在时间上,月费卡在规定的期限内可随意上网,点数卡则严格按点消费,每个点大约能玩15分钟,现在的游戏点卡计时功能已精确到秒;在内容上,目前各大网站仍侧重于做国外的游戏代理,国产游戏占不足20%。

  作为一种新的娱乐方式,许多网站已不愿长期屈就于“韩”流滚滚的形势,努力在进行突围。“现在代理国外一个好的游戏,价格实在太贵,入门费一般在500--2000万之间。”新浪游戏资讯中心的商务顾问张辉感慨颇深:“经营中的分成比例也令人痛心,国外开发商低的能占到10%,高的甚至能到50%。因此,今后走国产化的路将是根本的方向。”

  各大网站自然明白这个道理,纷纷投入巨资,加大自主研制力度,取得了很大成就,《侠义道》、《大清帝国》、《梦幻西游》等纷纷出炉,走向市场。盛大的《传奇世界》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其在线销售系统,每天都有上百万的进项。网易公司推出自己的精品RPG游戏《大话西游OnlineII》,也成绩不俗,荣获2003年度最佳国产网络游戏大奖。不仅如此,网易还自创了一套游戏推广模式。据网易公关部的张颖经理介绍,他们专门培养了一批网络游戏“推广员”到各地辅导客户,发展“下线”,"下线"越多,玩的时间越长,“推广员”的收入就越高,有的竟然高达每月上万元。她说此招很灵,现在网易的游戏用户已达2000多万,同时在线人数最高时可到25万人。

  网络游戏不仅从虚拟环境中给人以快感,也将给运营商们带来无限商机。在众多游戏玩家看来,游戏中虚拟财富都是可以用现实的货币来衡量的。据一项调查显示,22.64%的用户曾使用现实货币购买过网络游戏中的ID或虚拟物品,而以我国目前收费运营中的10款主流网络游戏计算,总注册账号已超过4亿个。如果以23%的比例计算,将有9000多万个注册账号参与现金交易,以每笔交易金额100元计算,整个市场的规模可达到90多亿。由此可见,我国游戏市场的空间非常大,如果真有一款畅销的游戏出现,将会立刻带来滚滚财源。

  十六、彩信(MMS)业务

  彩信(MMS)赢利的方式主要在于其多媒体信息服务的功能。为此,彩信运营商们挖空心思,不断丰富这种功能的服务空间。目前,彩信已被染上无数美轮美奂的诱人色彩。在网上,商家们已为各种手机的客户开辟了"彩信图片、动画分类导航"之类的通道,客户们可以将网络上自己喜爱的名星、宠物、风景等图片转换成彩信发送出去;可以将音乐、贺卡、MMS动画、铃声、视频等传给你喜欢的人;可以不受文字处理的限制,哪怕你给情人发送5000字的文章;可以通过网上彩信收发邮件,进行各种交友和商务活动;还可以进行许多种类内容的订阅下载,甚至照相、摄像等。当然,价格自然也不菲。发1张彩色图片或贺卡,至少1-3元。如要其它服务的包月,一般也都在5-25元之间,大多数平民一时很难接受。短信(SMS)市场的主流地位目前依然不可替代,主要在于自己的价格优势。尽管如此,彩信用户量在迅速增长已是不争的事实,商家更是乐此不疲,开展了各种名目的活动。

十七、网络的“天使融资”

  我国的风险投资最早萌发于80年代初。当时,全球正处在一场新技术革命时代。太平洋彼岸美国的“硅谷”以及风险投资对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作用,已经映入我们的眼帘。1985年中共中央在《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对于变化迅速、风险较大的高技术开发工作,可以设立创业投资给予支持。”这样风险投资在中国发展,就有了政策上的依据和保证。同年9月,中国第一家创业投资公司棗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获准成立。之后,我国又成了中国招商技术有限公司、广州市技术创业公司、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等类似公司。然而,由于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整个经济运行还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与风险投资发展项目配套的各项政策还未建立和健全,因此,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在起步阶段,可以说是非常缓慢。

  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逐步转轨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加深,我国对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开发和引导,又逐步转移到吸引风险投资,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方向上来。1984年工商银行率先开办贷款业务,接着其他商业银行也争相开办这一业务。1990年中国银行正式设立科技贷款项目。仅仅几年,就从1500万元的规模迅速增大几十亿元,1994年达到80亿元,已成为科技贷款的主渠道。

  自1988年北京中关村率先成立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我国创业投资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各级政府都要求在开发期内建立风险投资基金。

  1998年,随着知识经济对我国的冲击和影响,越来越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发展我国风险资本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在高科技产业界和经济界,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创业资本、风险资本等一不再是陌生的名词,他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热门话题。一九九八年九元美国因特尔公司和摩托罗拉公司同时向我国深圳盛润网络系统有限公司注资500万美元。

  就在世界风险投资已呈疯狂状态,风险投资热浪袭人之时,第二届中关村银科达联谊会中国IT业老大棗联想集团斥巨姿涉足风险投资,联想欲投38亿元资金,进入风险投资领域。他们的理念为:第一要有融资能力,能够按照游戏规则运作资本,二、专业行家,对市场充分了解,三、管理专家,能够识别好苗子,帮助企业认识市场和运作,四、应用广泛的社会交流能力,保证各方面的信息渠道畅通,五、专业人才库,在需要时侯将人才输送到投资公司。

  十八、股票上市

  互联网股票上市,创造着华尔街的一个又一个奇迹:杰弗(JEFF)创建的亚马逊(Amazon)书店在三年时间内,将其原始是投资由一万美元变成⒈3亿美元,网景(Netscape)公司的上市使得网景老板一夜间成为亿万富翁。而这一切,又都在打破着华尔街的行规:无盈利记录,没有称得上出色的管理队伍,没有一个能在短期由扭亏为盈的商业计划,铁定的规则在互联网企业面前形同虚设。

  亚马逊书店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力挽狂澜。1996年夏季,在技术的股票普遍下挫影响下,互联网股票经历了“概念”股票历史上的第一次退潮。在这期间,“概念”股票概念经历了第一次严重的挑战,投资者开始更加注重互联网企业的经营业绩,由不加选择的购买互联网股票转向有选择地购买经营业绩好的互联网企业的股票。互联网股票的降温持续了大约一年左右的时间,其间有几家互联网企业开始推迟或取消首次公开发行的股票上市计划,进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互联网企业也显著减少。

  在互联网首次公开发行股票降温的背景下,亚马逊书店的上市就显得格外受瞩目。亚马逊书店的上市可以说是力挽狂澜,扭转了互联网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下降的颓势。1997年5月16日亚马逊书店开始在华尔街上市,首次出售5700000股股票。当股票上市交易时,每股收盘价为23美元,创下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奇迹。杰弗3年以前投入创建亚马逊书店的1万美元积蓄,在亚马逊书店上市后变成1﹒3亿美元。

  真正使人感到意外的,也是最能体现华尔街对互联网的偏爱的,是华尔街放弃了多年来始终深信不疑的金科玉律:企业必须有过赢利的可靠记录,才能获得投资。网景公司和绝大多数的互联网企业在上市时都没有盈利的历史,为什么华尔街对他们的股票仍然趋之若鹜呢?

  华尔街认为,在一个行业发展的起飞阶段,真正重要的不是盈利,而是增长速度和市场份额。在华尔街对互联网企业发展乐观情绪鼓舞下,一大批互联网企业开始争先恐后地进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为企业的发展筹集资金。继1995年网景等九家互联网公司上市之后,一九九六年又有雅虎等36家互联网企业争相在华尔街上市,从而涌现出了互联网企业一波推一波的上市热潮。

  与互联网股票成为华尔街的新宠的同时,互联网企业发展的弱点也逐渐开始暴露出来。第一,互联网发展并没有能够像人们最初想象的那样快。在这一时期,虽然互联网的用户开始大幅度上升,但真正进行网上购物的网民并不多。网上黑客(Hacker)开始出现,对网上交易的保密性和安全性造成威胁,从心理上直接影响了网民使用信用卡从网上购物。网上的电子银行、电子商业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没有真正进入实用阶段。网上广告还在初期阶段,不能与传统的广告媒介相抗衡。网上服务的瓶颈也开始出现,曾经有一段时期一些人把美国在线(America online)戏称为美国占线(America in line)。

第二,老牌计算机公司对互联网新公司的挑战。网景上市巨大成功的一个不利后果是,他过早的唤醒了在互联网领域沉睡的软件行业巨人微软。当微软开始动用它雄厚的物力、人力和在微机操作系统上优势与网景展开拉锯战的时候,互联网新企业(即使是网景)缺乏强有力的后盾和丰富的资源的劣势就开始显露出来了。

第三,互联网企业不能在短期内扭亏为盈的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绝大多数互联网企业,不论是否具有一流的管理,均欠缺短期内扭亏为盈的能力。在最初的疯狂过后,长期亏损必然会影响投资者对互联网股票的热情。

第四,在互联网络股票一涌而起的热潮中,很多互联网股票价格被人为地推高了,造成企业的市场价格是企业年收入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这种市场价格与企业年收入不相匹的比率必然会影响投资者的神经,在股票市场风吹草动的时候引发大量抛售互联网股票。1998年,在电子商务和网上广告超过人们预期的发展的推动下,互联网企业股票价格更进一步上升,最为突出的是雅虎股票,由1997年底的69、25美元升到200美元左右的价位。1998年4月份上市的互联网股票,上市第一天的平均涨幅达到21%。首次公开发行表现得最为出色的是通过互联网发送无线电和电视节目的广播公司。广播公司7月16日开始在华尔街上市,两天之内,广播公司的股票价格已由开始的18美元飙升到65、63美元,最高时曾达到74美元,直追网景公司所创下纪录。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广播公司在1997年的销售额只有690万元,不仅没有利润,而且亏损达650万美元。

  真正值得担忧的,倒不是互联网股票波动,而是互联网企业能否抛开股票上涨的困扰,专心致力于建设一个成功的企业。因为只有把精力投入于开发市场需要的产品,企业才能发展和进步;只有互联网企业不断推陈出新,互联网才能获得发展;只有互联网的发展能够保持冲劲,互联网的股票才能保持增长势头,华尔街对互连网的恋情才能长盛不衰,华尔街的资金才会源源不断地流入互联网的发展出来。

  通过对互联网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了解,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具有高科技背景的互联网公司通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可以获得进一步发展的资金。对于这些创业企业的原始投资者而言,通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创业资本获得了惊人的投资回报。可以说,股份上市是风险投资的最重要的退出机制。

  1.投资银行在创业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创业企业发行乃至上市成功的关键。2.创业企业的成功,关键要有新的经营思想,像亚马逊书店、雅虎等互联网企业以及Dell等信息技术企业,就是依靠互联网络这一新的信息传播工具,开拓新业务领域,大获成功的。3.创业企业创业成功还需要有强有力的公司管理层。这一点在创业企业成立初期不太明显,但当创业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这一问题将会变得越来越突出。

  国内外商业网站(也包括媒体网站)在经历互联网业“退潮”的过程中受损不小,而国内新闻媒体网站一年来恰恰有了长足发展,似乎没有受太大影响。但我们绝不能盲目乐观,毕竟新闻媒体网站到目前为止也仅有投入(而且这种投入也是很有限的),还看不到赢利的确切日子。

新闻媒体网站尽管“母体”就是各类传统媒体,并具有很多商业网站所不具备的优势,但在赚钱的意识和手段上仍显出滞后。当然新闻网站采取信息或服务收费并非易事,如台湾联合线上(UDN,即联合报系网站)营运长刘永平表示,综合性新闻网站要收费是有困难的,尤其综合性新闻来源,替代性很高,网友不一定要从网上得知或订阅,可从其他媒体,例如电视、广播、报纸,得到相类似的新闻来源。他认为,内容网站要收费,必须提供加值性的产品和内容,才有收费市场的潜力。新闻媒体网站要利用自己背靠实体的优势,而这一优势也是商业网站不具备的,积极地探索出多种途径和办法。

  (节选自《中国网络媒体经营模式探析》)


最具钱途的创业五大概念

【ICXO.com编者按】您认为哪个是最具钱景的创业行业?据统计,最具钱途的创业方向前五名依序为:平价概念、健康概念、个性化概念、教育概念与女性概念,其中最具赚钱潜力的行业前十名依序为......
您认为哪个是最具钱景的创业行业?专家票选最具钱途的创业方向经济不景气,很多人丢了工作后,转而兴起创业的念头,不过在思考创业行业时,最重要的是要捉住市场潮流脉动,才能降低创业风险。统计结果,最具钱途的创业方向前五名依序为:平价概念、健康概念、个性化概念、教育概念与女性概念,其中最具赚钱潜力的行业前十名依序为:儿童文教、健康医疗、成人补教、健康食品、个性化商品、早餐店、瘦身美容、电子商务、休闲饮品与中式小吃,有心创业者不妨先行了解再行动,才能少走冤枉路赚大钱。

●第一名平价概念

提供消费者物超所值的产品

根据问卷统计结果,平价概念以加权分数三十四分,获选为最具赚钱商机的创业概念,台湾加盟促进协会秘书长李培芬认为,以零售业态发展来看,愈是高文明的国家,平价概念的发挥越极致,因此像是美国、日本等国家,处处可见大型过季商品购物中心,而日本的百元商店也因此创下亮眼的业绩,另外,因为经济不景气,产业竞争日趋激烈,也是平价概念店盛行的原因之一。

不过整体看来,平价概念的创业业种,投资门坎以餐饮业较易进入,根据本刊调查结果,现阶段最具赚钱潜力的行业,其中第六名的早餐店、第八名电子商务、第九名的休闲饮品与第十名的中式小吃,都具有平价概念,但以餐饮业为多数,显见即使是最不受景气影响的餐饮业,现阶段要开店,还是要以低单价的餐饮最有赚钱机会。

早餐店与休闲饮品投资二十万、半年可回收早餐店与休闲饮品具有本孝利丰、回收快的优势,投资成本大约在二十万元左右,净利可达二成五以上,一般来说,半年就可回收,因此是许多人创业时的首先考量。李培芬提醒,这两种业种市场上已经有加盟品牌达上千家的加盟店存在,因此现阶段以单店进入市场不太容易生存,不妨考虑以加盟的方式创业,因此挑选具竞争力的总部即格外重要。另外在经营上的挑战是,要改变过去经营过路客的创业思维,现阶段要以培养熟客,创造顾客忠诚度为主,才能够永续经营。

另外,在中式小吃方面,现阶段以海鲜快炒店较具商机,主要是因为过去吃海鲜一道菜动辄要三、五百元,如今消费者的荷包缩水,外食花费也会相对减少,而且相较于其它中式小吃像是锅贴、粥品等,海鲜快炒店目前的竞争店较少,因此都会区已经兴起平价海鲜快炒店,每盘菜只要八、九十元,生意相当兴拢仟叡企管顾问公司总经理谢志明指出,平价海鲜快炒店开店成本约一百万至一五○万元,大约在六个月至一年就能回本,适合开在夜市或是人潮较多的住商混合区,若能整合以连锁加盟方式经营,可以压低进货成本提高毛利,赚钱机会更大。

●第二名健康概念

满足健康需求,就有钱赚

随着知识水准、国民所得的提升,人们对于健康的概念也愈来愈重视,不再是因为生病才有医疗需求,预防医学的观念已深植人心,这可从数年前曾风靡一时的灵芝、芦荟,到近期蕃茄产品的热卖得到印证,甚至现在坊间多了很多健身俱乐部、养生餐厅等,就连饮用水及生机蔬果也会因为强调有益健康而大卖,因此根据本刊问卷结果,健康概念以加权分数二十四分,为具钱途的创业方向第二名。

健康饮品单价高、毛利高,回收更快

而根据专家所票选出最有潜力的赚钱行业,像是第二名的健康医疗与第四名的健康食品,都是具有健康概念的创业方向,不过若以投资门坎来看,健康医疗业包括药房、中药店或是药妆店的投资门坎,都在三百万以上,毛利约三成五,回收期较长,适合资金足够者长期发展,所幸目前这些行业已有品牌提供加盟创业,像是南大健康广尝长青药局等,有心投入健康产业的创业者,可藉由总部辅导提升医药专业,降低开店技术门坎,并可压低进货价格,增加获利空间。

而健康食品业则分成天然健康饮品与讲求养生、食疗的餐饮专卖店,以后者开店成本较高,约在一、两百万间,而健康饮品店的投资门坎则相对较低,开店成本约五十万至八十万元,不仅较易入行,且若以都会区一级商圈为主力,平均客单价约在八○元左右,毛利可高达六成,因此大约三个月就可以回收,是健康概念各业种、业态间,赚钱速度最快的。

●第三名个性化概念

强调量身订做,凝聚族群认同

所谓个性化概念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商品个性化,主要是抓住时下年轻人多变、求新、个人意识高张的特质,将自我意识形象化,为每位客户量身打造独一无二的个性化商品,像是个性化吊饰、人像公仔等,满足消费者潜在的自恋情结,因而产生商机。而另一种则是店铺个性化,由于国内许多零售服务业已进入完全竞争的阶段,因此现阶段开店的致胜关键,是让消费者产生认同感,要具有独特的店铺个性,例如卖咖啡的星巴克、卖生活用品的无印良品、卖美容保养品的美体小铺等,就是具有店铺个性化的代表。

避免流行退烧减少商机,提高技术门坎向卖场靠拢目前市面的个性化商品很多,如大头贴、数字照片印章等,不过这类产品由于技术层次低,流行热潮褪去后,不易再做创意变化,也容易使得商机退烧,另外,有的高价位艺术品,如琉璃等,受到市场限制,也不是每个人都消费得起,因此在个人创业上,以周遭生活商品切入,再量身订做属于个人化的创意商品,有较大的利基,如已开放加盟的阿雷西公仔,主要是透过材料变化,加上艺术创意设计,制造个性化商品,投资金额约在三十万左右,由于毛利可高达六至八成,最快在半年就能回收。

另一个个性化商品发展的利基,主要在于现阶段大型卖场为寻求商品差异化,对于具特色的个性化商品趋之若鹜,因此即使不具财团背景,只要产品够特别,各卖场都非常欢迎进驻,以贩卖德国熏香木偶的「木偶之心」为例,开店不到半年,像是诚品商尝新光三越等卖场都纷纷邀请进驻,而进驻卖场的优点是,藉由卖场的聚客力,可大大的提升营业额与知名度。

●第四名教育概念

子女教育与生涯教育有商机

虽然教育概念以加权分数十分,仅得具赚钱商机的创业概念第四名,但由票选最具钱途的行业中,儿童文教业与成人补教业抢占前三名可看出,符合教育概念的行业极具赚钱潜力。谢志明认为,随着双薪家庭的比例愈来越高,望子成龙的心态,让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投资上毫不吝啬,因此造就了儿童文教业市场的利基。而上班族则因为失业率攀升,惊觉到现在是人求事的时代,为加强竞争力多积极培养第二专长,于是让成人补教业的商机浮现。

补教业投资金额虽高,二年内多可回收

以儿童文教业来看,根据统计资料,全国二岁至十二岁的小朋友共有三三五万人,其中有超过二成的小朋友上才艺班,以每人每月平均花费一千五百元估算,每年市场规模就达一二○多亿元,而二岁至六岁就读幼儿园的小朋友约有一四二万人,以平均六成就学率估计,每月平均花费七千元,每年市场规模就达七二○多亿元,加上政府积极推动国小美语及计算机教学,儿童文教市场产值预估可达一千亿元,不过随着学美语的年龄层向下延伸,双语幼儿园和各类才艺班结合,已经是现行儿童文教市场的趋势。

整体看来,儿童文教业的投入的金额不低,约在二百万至四五○万元间,不过由于其淡旺季的营收差异不大,净利在四成五左右,因此多半在二年内就可回收。而成人补教则可以分成二个概念,一是上班族培养第二专长的补习班,像是美语、计算机或是创业补习班,二是因为周休二日后国人休闲时间增加,因此多会利用时间针对个人兴趣进修,例如插花、跳舞等,前者目前商机较大,投资门坎多在二百万元以上,较适合开在办公商圈,师资是致胜关键,只要打出口碑,生意就会源源不绝,大约也是两年内可以回收。

●第五名女性概念

捉住﹁她﹂的感觉赚钱不难

|随着女性经济独立自主,消费力提高,很多产品纷纷以女性为目标市场,像是过去的租书店以青少年为主要客层,而十大花蝶馆同样是租书店,客层却转向女性,另外,专为女性推出的信用卡,也是着眼于女性的强大消费力。这次问卷票选结果,女性概念以加权分数八分,为具赚钱商机的创业概念第五名,李培芬指出,以往创业老板多为男性,但从今年加盟创业展的调查发现,男性与女性想创业的比例为一比一,因此女性创业意愿提高,也是女性概念店经营型态发酵的原因。

全方位的美丽产业有赚钱机会买菜时可能会为了一两块钱计较的女性,为了让自己更美,却是花钱毫不手软,尤其许多瘦身美容业者不断透过大众媒体的广告宣传攻势,激起女**美的天性欲望,也因此带动瘦身美容产业的兴拢再者随着饮食精致化,国内有瘦身减肥需求的人数,也不断攀升,根据调查,有高达七成以上的女性,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这是瘦身美容业有商机的原因,一般来说,投资成本约在二百万元以上,但由于其毛利高,多半在一年半内即可回收,然而目前瘦身美容业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脸部、身体美化,为求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协助女性全方位的身心灵提升已是趋势,因此除了高科技仪器与天然营养品的应用,结合SPA与美容讲座活动,是瘦身美容产业未来的经营重点。

然而李培芬指出,很多创业者有一个错误观念,即通常以为小本创业一定会成功,而忽略掉该行业是否有市场?或是否有无饱和的问题?终究走上失败一途。因此建议创业者除了要挑选有兴趣的产业外,还要捉住市场潮流与脉动,创业成功的机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