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28, 2005

网上乌托邦 合作建房联盟从网上走入现实

  2004年12月,联想集团一位30出头的电脑工程师,在网站上发布了自己个人集资建房的设想。一张帖子迅速招募到500人参与,并成功组建了行政、财务、法律和工程四个小组;2005年1月中旬,“合作建房联盟”的成立标志着这支合作队伍正式组建;2月27日,备受关注的个人集资建房联盟大会从网上走入现实,在北京工业大学礼堂召开,经过分组会员们的讨论和投票,此次会议基本上确定了即将注册的公司的50位股东名单;下一步便是注册公司,合作建房开始进入实质运行阶段。
  这是北京首个个人集资建房案例,据该设想发起人于凌罡介绍,如果能购买位于北京北四环霄云路附近的那块地,购地费用预算在9000万元以内,工程造价约为7000万元。由于是非营利性集资建房,这个项目可以省掉购买普通商品房时需要承担的四笔费用:开发商利润、广告销售费用、机构维持费用和项目贷款利息,因此房价肯定比商品房要低。粗算下来,该项目每平方米带上精装修,价格在7500元左右,价格只是周边商品房的60%~80%,集资建房者首付15万就能够入住,非常便宜,这对于购房者非常有吸引力。
  这事放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一个房地产项目动辄上亿元,一个人甚至是几个人根本不可能筹集到这么多钱,而且千头万绪,无从下手。现在,有了网络,一切皆有可能。于凌罡他们在网上发一个帖子,就能招募到500多人参加,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学法律的、学管理的、学经营的,要什么人才有什么人才,每人拿出15万,就是7000多万现金,再从银行贷点款,这事基本就成了。与之类似的,现在网上流行搭顺风车,在网上发个帖子,告诉自己的上班路线,能搭几个人,就会有人来找你,要求搭顺风车。当然,搭顺风车是有费用的,但比自己坐出租上下班便宜得多。
  网络,正在成为人们实现乌托邦的理想之地。它极大地延展了每个人的人脉,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个体优势。这时,如果再加上一个能聚拢这些人的地方,哪怕是虚拟的,网络就能释放出可怕的能量。个人集资建房、搭顺风车就极具代表性。随着网络时代、电子商务社会的到来,催生了一批基于网络,基于新商务模式之下的新鲜事物。“我们这种做法就像农业社会的生产自救。”一位参与者说,集资建房如同自己种白菜自己吃一样:一个从来没种过菜的人,采用原始方式自给自足。当然,其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市面上的白菜太贵了。
  一位参与者的话代表了一批朋友的心声:现在的现实社会竞争太残酷,一不小心就会踏入陷阱,于是人们渴望能找到一个乌托邦,来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国。网络正好满足了人们这种需求,它基本省略掉了以前的代理机构、中间环节,简化了人与人交流、商品与流通、交易与支付等手段。这有点像农业社会的以货易货,大家在基于信任的基础之上,相互帮助,共同实现一个乌托邦。
  但是,这样一个乌托邦注定是有问题的。最近也已经有相关法规出台,说搭顺风车从本质上来说,和黑车的性质差不多。仔细一想,还真有道理,坐出租我们是拿发票的,出了问题相关单位要承担责任,可顺风车在路上一旦有意外发生,那搭车的可就就要自认倒霉了。同样,个人集资建房也有些硬伤:合作建房的整体管理和有效运作是个人集资建房绕不开的难题。另外,这种仓促成立的合作组织,在应对土地贬值、业主退出等房地产开发风险防范方面,相比正规房地产开发公司也是有问题的。而且,房子建成了,分配房子是最大的难关,谁住一层,谁住十层等等,这些问题有些还是致命的,弄不好,这个乌托邦就将分崩离析。
  小帖士
  网络有风险,交易请当心。
  个人集资建房目前的法律依据还不是很明晰,国家有关部门的态度也比较暧昧。如果你要想参加个人集资建房还需三思,尤其是当你要为之掏费用时。最好等国家有关政策颁布后,相关环境成熟后再参加。

网络创业?你需要什么

现在随着internet的发展。网络经济经过”泡沫时代“渐渐的奔向它明媚的春天。看着网络上一个又一个崛起的IT巨人,你心动了?你着急了?你下决心了? 先别急。如果你想网络创业,请望下看。
此文乃本人经验体会,如有兴趣,请继续望下看。

网络创业的确是很诱人的名词。因为

一、成本低

对网络创业者来说,如果不是开展很大的项目。起初所需要的资金并不是很多。也许一台电脑+ADSL+虚拟主机+一间小屋+你就可以开始了。可是它离成功还有很远很远。也许有人会嗤之以鼻,认为这个称不上什么创业。如过你有很雄厚的资金、很敏锐的思维、很经典的点子。你可以不看我写的。但是你不要小瞧,我们暂且不谈成本与利润的关系。你感觉成本微不足道,所以你感觉利润就更不值一提。那么这次我告诉你错了。这条传统的成本与利润的关系在网络上是行不通的。因为你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你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个在网络创业中相对来说占更重要的地位。网络上绝对是英雄用武最好的地方。只要你有能力,那么你就有成功的希望。

二、开展费用小

现在网络通讯很发达。可以说只要有一条宽带,就解决了你网络通讯的大部分问题,可以为你节省很多的电话费。同时你也不需要去租门面房,去付昂贵的房租。在创业初期,没正式注册公司之前。你也不必为一大顿零碎的收费税务而烦恼

三、人员组成简单

很多创业者初期都是白手起家,一人就包揽了所有职务。因为在初期基本上一个人就可以应付过来。不需要再为员工费用担心

四、风险系数低

就算创业失败,也不必害怕。因为初期的投入并不高,翻身的机会很大。因此创业者可以放手搞而不必害怕失败的后果等等。

五、利润丰厚

如果你创业初期成功,并且沿着正确的发展道路走下去。那我要恭喜你 ,你这时候可以大叫:“我的网站盈利了。”不过你赚了第一桶金千万不要骄傲。别忘了,人爬的越高。就摔的越重,提醒你这个时候一定要准确把握市场动态、竞争对手的发展趋向。及时调整发展战略。这样,你才能笑到最后。

也许你看了上面网络创业的优点,你此刻热血沸腾,想大干一场,下面就来讲一下进行网络创业的需要注意的地方:

1.要用自己独到的眼光来观察网络,寻找新的赢利点。积极探索新的项目 忌:东施效颦
现在网络上搞此类可是大有人在,今天出现一个flashA.com,明炀突岢鱿謋lashC.com,flashD.com 。如果这样,你失败的几率就增加了30%.记住:你如果永远都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走路,那么你得到的将永远是前面的人采过的、弃而未用的赝品。当然,我们不反对模仿,可是我们应该想的是这个人为什么要走那条路而不是这个人走的是哪条路。然后我们学会了他判断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技巧。那么我们得到的将是更多的东西。

2.如果你选定了某个项目并且做了下去,就一定要坚持到底 忌:朝三暮四
当然,我所说的坚持到底并不是说盲目干下去,明知道没有希望还硬撑着。我说的是不要一心二用,今天做短信、明天做购物。一天一个新花样。看到别人做什么很赚就想做那个。网站简直是川剧里面的”变脸大法“。一天一张新面孔,面目全非。

我所提议的是,你创业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清楚,全面考察其可行性。一旦着手搞一下,就要按着你的预定目标走下去,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易放弃。

3.手眼脑并用,眼观六路,脑思八方。忌:闭门造车

做网络创业的。脑子一定要机灵,网络上可谓商机无限,也许是一个很小的机会,你抓住了。你可能就会成功。话有说回来。机会就在你眼前晃。你却没有把握,那么.....
手一定要快,遇到什么重要的事情,一定要作个笔录等等。
眼一定要快,要及时关注IT风云变化,随时准备出台短时业务计划,就象这一阵子,各大门户网站都借着奥运的机会增加了不少流量。我想光在这方面的广告收入不会少

4.能吃苦耐劳 忌:贪图安逸

搞创业的本来就是一件苦差事。创业初期难免有时候会累的你焦头烂额。有时候真有丢下不干的冲动。别忘了,你给别人干一样不会好受,而且你会更惨!

5.要学会寻找合作伙伴

6.一定要知道什么是网络营销,并且学会使用它

JavaScript实用技巧集锦

1. oncontextmenu="window.event.returnValue=false" 将彻底屏蔽鼠标右键

no
可用于Table

2. 取消选取、防止复制

3. onpaste="return false" 不准粘贴

4. oncopy="return false;" oncut="return false;" 防止复制

5. IE地址栏前换成自己的图标

6. 可以在收藏夹中显示出你的图标

7. 关闭输入法

8. 永远都会带着框架



9. 防止被人frame



10. 网页将不能被另存为



11. 查看网页源代码

onclick="window.location = "view-source:"+ "http://www.pconline.com.cn"">

12.删除时确认

删除

13. 取得控件的绝对位置

//Javascript


//VBScript


14. 光标是停在文本框文字的最后




15. 判断上一页的来源

javascript:
document.referrer

16. 最小化、最大化、关闭窗口










本例适用于IE


17.屏蔽功能键Shift,Alt,Ctrl



18. 网页不会被缓存




或者

19.怎样让表单没有凹凸感?





20.
&的区别?

(division)用来定义大段的页面元素,会产生转行
用来定义同一行内的元素,跟
的唯一区别是不产生转行
是ns的标记,ie不支持,相当于


21.让弹出窗口总是在最上面:



22.不要滚动条?

让竖条没有:


让横条没有:


两个都去掉?更简单了



23.怎样去掉图片链接点击后,图片周围的虚线?



24.电子邮件处理提交表单





25.在打开的子窗口刷新父窗口的代码里如何写?

window.opener.location.reload()

26.如何设定打开页面的大小


打开页面的位置

27.在页面中如何加入不是满铺的背景图片,拉动页面时背景图不动



28. 检查一段字符串是否全由数字组成



29. 获得一个窗口的大小

document.body.clientWidth; document.body.clientHeight

30. 怎么判断是否是字符

if (/[^/x00-/xff]/g.test(s)) alert("含有汉字");
else alert("全是字符");

31.TEXTAREA自适应文字行数的多少




32. 日期减去天数等于第二个日期



33. 选择了哪一个Radio


Style
Barcode



34.脚本永不出错



35.ENTER键可以让光标移到下一个输入框



36. 检测某个网站的链接速度:

把如下代码加入区域中:



37. 各种样式的光标

auto :标准光标
default :标准箭头
hand :手形光标
wait :等待光标
text :I形光标
vertical-text :水平I形光标
no-drop :不可拖动光标
not-allowed :无效光标
help :?帮助光标
all-scroll :三角方向标
move :移动标
crosshair :十字标
e-resize
n-resize
nw-resize
w-resize
s-resize
se-resize
sw-resize


38.页面进入和退出的特效

进入页面
推出页面
这个是页面被载入和调出时的一些特效。duration表示特效的持续时间,以秒为单位。transition表示使用哪种特效,取值为1-23:
  0 矩形缩小
  1 矩形扩大
  2 圆形缩小
  3 圆形扩大
  4 下到上刷新
  5 上到下刷新
  6 左到右刷新
  7 右到左刷新
  8 竖百叶窗
  9 横百叶窗
  10 错位横百叶窗
  11 错位竖百叶窗
  12 点扩散
  13 左右到中间刷新
  14 中间到左右刷新
  15 中间到上下
  16 上下到中间
  17 右下到左上
  18 右上到左下
  19 左上到右下
  20 左下到右上
  21 横条
  22 竖条
  23 以上22种随机选择一种

39.在规定时间内跳转



40.网页是否被检索


  其中属性值有以下一些:
  属性值为"all": 文件将被检索,且页上链接可被查询;
  属性值为"none": 文件不被检索,而且不查询页上的链接;
  属性值为"index": 文件将被检索;
  属性值为"follow": 查询页上的链接;
  属性值为"noindex": 文件不检索,但可被查询链接;
  属性值为"nofollow": 文件不被检索,但可查询页上的链接。

Here Come the Podcasters

Blogging meets pirate radio.By Erick Schonfeld, November 12, 2004
How boring. That is the sentiment behind a budding new phenomenon among bloggers and others known as podcasting. Just as the 4,585,680 weblogs out there have opened up a whole new world of self-publishing, the podcasters hope to open up a whole new world of Internet audio broadcasting. Think of it as pirate radio for the blogosphere.

Podcasting gets its catchy name from the iPod music player. The idea is that you can subscribe for free to a show on the Internet (just like you can subscribe to your favorite blogs through an RSS feed), download it to your iPod, and then listen to it on the go. But you don't even need an iPod, because you can listen to podcasts on your computer as well.

Podcasting got its start just last summer when Adam Curry of MTV fame started his podcast, Daily Source Code, to rally software developers around improving the open-source podcasting software. (It turns out Curry is just as big a fan of technology as he is of music, having co-founded a few Web startups since his VJ heyday.) Now, in addition to the iPodder software that he helped kick off, there are at least half a dozen more. And this software has, in turn, given rise to hundreds of podcasts, with people recording daily talk shows on topics as diverse as technology, sports, news, and music.

Many of the early podcasters are bloggers such as Scripting News's Dave Winer and Engadget's Peter Rojas who want to add an audio component to their commentary, which has been mostly text until now. But what podcasting represents is the democratization of broadcasting. Anyone with a computer and a microphone can now try his or her hand at being a radio talk-show host or DJ, and can build an audience of thousands -- potentially millions.

Podcasting is not limited to audio. With Apple's latest color-screen iPod Photo devices, still images can be incorporated as well. (Engadget's podcast, which includes photos of the devices being reviewed, is the first to do so.) Can video be far behind? If podcasting takes off, it could roil the traditional radio and TV businesses just as weblogs are challenging traditional print media. Of course, podcasters who disseminate copyrighted songs or video clips might find themselves on the wrong end of a lawsuit.

Nevertheless, this could be the beginning of how on-demand content will work on the Internet: You go to a podcast directory or program guide on the Web and pick your favorite shows, and then every time a new episode is posted, your computer (or maybe your TiVo (TIVO)) automatically downloads it. There might be millions of podcasts someday, so we will need some sort of ranking system (a download count or audience vote, for instance). At some point, for podcasting to survive and become mainstream, there will have to be an economic model to support it. Just like weblogs, podcasts will be able to profitably mine thousands of niche audiences that broadcasters today ignore. Perhaps the more popular podcasts will start incorporating ads into their shows or charging subscribers. It's a perfect forum for selling new music. Or they might even sell some of their clips to the broadcast radio networks themselves. Before that happens, though, podcasting will have to broaden from the hobbyist sensation it is today.

Sunday, March 27, 2005

直销即将成为保健食品主流营销模式

引子:2004年上半年国家将颁布《直销法》,2004年底国家将全面开放直销,预计10年内保健食品直销额将突破800亿人民币。

  1998年直销在我国被全面禁止至今已经5年,众多直销企业及观望企业一直期待着《直销法》的出现。2001年11月我国加入WTO,根据入世协议,中国将于2004年前为直销立法。目前,直销立法已进入倒计时。有分析指出,如果明年年底开放“直销”,中国大陆将会是全球第三大直销市场,2004年销售额会达到100亿人民币,10年内迅速达到800亿人民币的惊人规模。这种在国外早已流行、在国内还是属于“新生事物”的销售模式,它的最大受益者,笔者认为必将会是保健食品行业。

  什么是直销

  直销实际上是最古老的商品销售方式之一。早在远古时期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之后,首先学会的就是直销。现在我们将凡是不经过批发环节而直接零售给消费者的销售形式,都称之为直销,方式包括电视销售、邮购、自动供货机、目录销售、登门销售等等。

  按现代经济理论的理解,直销实际上是将产品的部分利润从代理商、分销商、广告商处转移给直销员的一种经营形式。直销能有效的实现缩短通路、贴近顾客,将产品快速送到顾客手中,加快资本运作。直销也同时更好的将顾客的意见、需求迅速反馈回企业,有助于企业战略的调整和战术的转换。因此直销业态能够迅速崛起成为现代营销的新锐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市场营销学会副秘书长晓东指出,直销有几大作用:1、符合营销业向服务业转变的方向;2、符合个性化服务的发展方向;3、符合企业虚拟化发展的方向;4、符合企业以销定产的发展方向;5、符合会员消费的发展方向。

  直销立法在中国的进程

  自98年的禁令发布以来,直销立法已有很大进展。第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直销公司是雅芳公司,之后掀起直销热,而非法传销也开始盛行,给社会带来很多消极影响。1997年1月10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传销管理办法》,首次对传销这一营销方式进行比较全面的规定。然而,《传销管理办法》关于单层传销和多层传销的划分标准以及经营审批权的下放,被不法商人利用,产生了新的市场混乱。结果,在中国一下子冒出了600多家单层传销公司,传销活动中产生的负面现象非但未因《传销管理办法》的颁布而减少,反而因为其他因素的介入愈演愈烈。最终,1998年4月21日国务院颁布《关于禁止传销经营活动的通知》,不分种类名称,全面停止传销业。实际上这是国家规范发展直销业态的一个信号,直销需要发展,但是要规范发展。

  三个月后的7月21日,国家外经贸部、国内贸易局和国家工商局组成的工作组经过研究,颁布《关于外商投资传销企业转变销售方式有关问题的通知》(455号文件),批准雅芳、安利、玫琳凯等10家外资直销公司转型运营,特批了安利采用“自设店铺+雇佣推销人员”的保留了直销核心理念的经营模式转型经营。

  《人民日报》记者阎利:“中国加入WTO,国际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已全面导入,规范的直销必将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政府承诺于2004年开放该领域的市场,而且已经在着手对该领域进行更加有效的立法准备:一、直销是一种正当的职业。二、直销是人人可为的行业。我们做传统生意要有本钱、超人的技能和特长,直销却容易的多。三、直销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新趋势。

  2003年初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冀文海文章:“近日,从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获悉,我国即将对直销立法,国家经贸委目前正在紧张起草这部行政法规。”

  2003年3月20日,据国家经贸委贸易市场局流通管理处有关人员透露,《外商投资企业从事直销业务规定》已在进行立法调研,我国肯定并将根据在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中作出的承诺适时完成立法。

  无论政府对直销的态度如何,在市场规范和洗牌的过程中,很多企业审时度势,顺应潮流,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为直销的再度崛起并被大众所承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也奠定了他们在行业里的位置。

  在我国的直销企业

  ▲安利Amway 全球规范直销的楷模,国家直销政策的风向标!全球最早、最大直销公司。

  ▲完美Perfect 原为中马合资企业,现总部已迁中国大陆,属国内直销公司的典型代表,以其平民化、规范化、简单易从事为特征。

  ▲玫琳凯Mary Kay “丰富女人人生”——美商玫琳凯,一个专属于女人的事业机会,经营平台。

  ▲仙妮蕾德SunRider 号称“冠盖群伦”,在华投资最大的美商直销公司之一,现采取“仙妮蕾德授权经销店”方式转型经营。

  ▲南方李锦记Infinitus(无限极) “不求最大,务求最好”的企业文化,国内投资、口碑最佳的港资直销企业。

  ▲美商尚赫SunHope 在华投资的美资直销公司之一,运作比较低调和规范。

  ▲雅芳Avon 中国最早进入的单层次直销公司,现在已经基本转型为传统营销模式。公司网址:www.avon.com.cn

  ▲美商如新Nu Skin 全球最大的直销公司之一,近年来高速成长,目标直逼安利。中国加入WTO后登陆中国大陆的“急先锋”,目前着手如何本土化策略,工厂选址上海,大批产品申报当中。

  ▲美商永久FLP(Forever Living Product) 又称永恒公司,全球最大芦荟、蜂蜜生产和销售商,曾列全球二大直销公司地位,以其理论纯正、规范运作与安利其名!目前已经登陆上海设立分公司。

  ▲克缇Chlitina 1993年即进驻中国大陆的台湾本土最大的直销企业之一。以其“三销”为特色:单层次直销+多层次直销+店铺销售。目前中国大陆以“店销”开拓市场,2002年列为“2002年(首届)中国市场消费商品质量信誉竞争力调查”同行业十佳品牌第一名。

  ▲康宝莱Herbalife 海外华人地区又称“贺宝芙”,国际减肥营养食品的权威,曾列美国十大营养食品公司之一。目前进驻中国大陆,在苏州设立生产基地,并在国内展开传统式专卖店经营。

  ▲立新世纪Unicity Network 号称全球最大直销集团之一,公司由三公司联合组成:

  1、Royal Numico N.V.公司--全球最大的特殊营养产品的制造及销售公司(母公司)

  2、美商Enrich国际直销公司--知名的个人保养品公司

  3、美商Rexall(雷氏)国际直销公司--北美地区第一大营养保健品牌公司

  ▲美商慕立达Morinda 全球高速成长直销公司之一,号称第五大直销公司,专家制造销售。

  除了以上外资企业外,我国还有一些民族直销企业,如:

  ▲天狮集团,内资公司之一,背景深厚的国内最大民族直销企业,现主力扩张海外直销市场。

  ▲福建福龙,内资公司之一,又称“小安利”,其运作制度理念多有效访安利之处。

  ▲新时代集团,新时代集团是中央直属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目前以“直接营销”的概念在国内重点推出“松花粉项目”。

  安利公司一马当先

  2002年,安利的纽崔莱一个系列产品在中国就卖了31亿元,靠的是什么?当然是它的“店铺+推销员”,尽管安利声称在全国开了110家专卖店,但区区上百家专卖店能产生这么大的销量吗?当然不是,因为这个模式的核心实质还是直销。

  安利公司是一家总部设在美国的跨国公司,主要从事护肤品、清洁剂和营养食品的生产销售。安利公司于1995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到2000年,公司年销售额达到了24亿元人民币。2002年安利公司的销售额则增长到60亿元。安利也经历了数次市场振荡取得如此佳绩,实属不易。

  1998年,安利依政府规定全面转型,打破其母公司近40年的销售传统,一度让这个商业巨人在中国的发展陷入极度的被动。但安利在经历了若干年适应中国环境和改变经营方式后,成功地坚守住了中国市场,并改变了自己的形象。目前,安利中国公司已在40多个城市设立了上百家店铺,使中国成为安利公司全球第四大市场。而且,直销作为其核心优势,安利从来没有放弃促使中国相关部门为直销立法的努力,试图主导未来中国市场的竞争规则。

  安利为顺应政府规定,进行的调整主要有:一是把经销商与直销人员导入实体店铺经营,二是利用互联网实现信息时代的销售模式。

  “店铺加雇佣推销员”这种方式已经经营了5年时间,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这些店铺既提高了安利的知名度,也让公众觉得安利的透明度比较高,安利的推销员在每一个城市都能看到公司的店铺,心里也会非常塌实。并且做到这一点,也便于政府管理,政府也很满意。

  那么,是不是这样就可以说安利放弃了它的直销经营模式呢?直销经营模式是安利的核心竞争能力,是安利在美国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关键成功因素之一,其企业文化和管理经验都集中积累在了这一模式当中。

  事实上,安利并没有放弃它的核心价值。因为安利的目标之一是要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而他们通过店铺也一样能够买到安利公司的优质产品;第二个目标是要为那些愿意同公司一起努力的人提供一个工作的机会。

  而“店铺加雇佣推销员”这一经营模式在实质上是将从事直销的“雇佣推销员”作为销售主力。由此使安利实际上仍然保持着公司传统的直销的竞争优势。从安利与其竞争对手的对比来看,雅芳、仙妮雷德“在中国的专卖店数量已经达到了数千间,仙妮雷德甚至打算在未来两年把店铺开到1万间”。相比之下,如果中国重新放开直销经营模式,那么显然安利的经营空间将大大超出其他竞争对手。

  安利的“店铺加雇佣推销员”模式

  安利没有真正的转型,也不断探索着新的直销模式。电子商务的兴起让安利的核心竞争力再次显现。安利、微软、IBM联手的Quixtar电子商务公司在美国便替代了安利(美国)公司,成为了电子商务有效的运作模式。

  从2000年,安利(中国)在北京、上海、广州试点电子商务,为未来安利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全面展开,积累着丰富经验。2002年4月,借助思科公司成熟的设计方案和高性能的产品,安利(中国)在复合式电子商务战略的基础上,成功实施广域网再构工程,实现生产程序、售货程序、库存管理、文件处理及通讯的电脑化等内部信息高速公路,全国100多间专卖店与总部实现了数据的同步和共享,形成了一个相互贯通的广域网。数据的实时更新不仅为公司的经营决策提供及时的辅助支持,也让更多营销人员能够从“电脑语音购货服务”、“安利互联网网上订货服务”和“手机(WAP)上网查询服务”等多种渠道享受便捷的信息服务,充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据统计,全美一年用于上网购药的消费支出将达到2300亿美元。趋势表明,网上药店将成为医药企业终端竞争的下一个重要战场。据美国一家以销售保健营养食品为主的网上药店drugstore.com的总裁预计,网上药店在今后的五年里,会获得20%至25%的发展。很显然,在互联网上进行药品交易有着传统经营形式不可比的优点。因此,抢占网络零售终端,也是医药保健品企业在未来的终端竞争中取得胜利的砝码之一。安利在这方面,显然又是先行一步。

  直销模式适合保健食品推广

  直销作为一种销售方式并非适用于一切产品,事实上其应用范围是很有限的。从前文的直销企业列表中,我们看出,最多的直销产品是保健食品和化妆品。安利转型后,2000年取得巨大成功,整个公司成长最快和份额最大的业务就是纽崔莱营养食品,销售额超过10亿元,占安利(中国)总销售额的45%。台湾营养食品、化妆品直销份额占总量的49%。

  大凡适合作直销的产品,都有两个特点,第一是生产成本占产品的价格比例非常小,也就是说渠道流通成本非常高;第二是这种产品几乎每个家庭或者每个人都可以使用。由于这一类产品消费的经常性特征,才有可能形成持续的连锁消费行为,从而形成直销业的市场。作为直销的产品一般来讲应该具备的特点从四个方面来讨论:产品、价格、通路和促销。 

  (1)产品□

  直销产品的特点有下列几点:□

  ①一般消费品。□

  ②多样化。□

  ③品牌知名度不高。□

  ④品质优良

  所谓一般消费品,即是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要用到的产品。在过去,保健食品对国人来说属于奢侈品,然而随着国民生活水平提高,保健意识加强,保健食品将越来越平民化,象欧美发达国家一样,成为人们的日常用品;产品为何要多样化呢?这主要从提高直销人员的积极性来讲。因为若是您只是卖单-或少数的产品,一个直销人员能够销售的数量金额和机会必然有限,利润不足的情况很难吸引销售人员。而保健食品人群细分化、产品多样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完全可以满足直销需要的系列产品特点;另外,随着消费行为的理性化,那种一打广告就灵的招式明显失去了效力,而保健食品品牌若是知名度不高,以直销方式切入市场就省却大量广告费;当然,要想稳定市场份额,最重要的一点是产品的品质,因为一般的直销方式皆以可以退货来强调其品质优良及风险性小,况且优良的产品才能刺激连续性的购买。因此,保健食品提高科技含量是企业立足市场之本。

  (2)价格□

  购买直销的商品,往往是一通电话,服务就到,更甚者,直销人员与客户主动联络,尤其在繁忙的工商社会,这种服务极受欢迎。直销的商品是借助人与人之间的推销,故可充分的将商品的特点、好处、利益、用途、用法、用量,解释的清楚,以刺激购买,这些方法要比单纯的TV广告或平面广告来得有效的多。基于以上的因素,在价格定位时,一般皆以较高价位或较高利润的姿态出现,这也符合保健食品一贯的定价策略。

  (3)通路□

  在传统上,一般的消费品是要经过经销商、零售店等而到消费者的手中,而直销方式在通路的重点可以说是以人与人的方式来销售一般消费品,这种直销方式是不管时间、地点、环境的因素,不停地运作的,这种等比级数列的宣传及推广的效果,是不容忽视的。

  (4)促销□

  保健食品多以电视、报纸或杂志等媒体来使消费者认知产品继而产生兴趣、购买欲望及购买行动,但是要真正达成交易,终端的促销也是非常重要的。而直销方式以人为主来推广,具备一对一的促销特征,另外,一对多的促销如会务营销也常常被使用。而各种会务营销早已成为保健食品企业谙熟的促销手段。

  未来展望

  与安利把一切保健品企业列为自己的“对手”相反,国产保健品企业的老板们并没有把安利当作真正的对手,因为在他们看来,安利与他们做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市场。但据中国保健食品协会统计,2002年,安利公司的纽崔莱营养保健食品系列位列中国保健品行业中营养素补充剂类销量首位,高达5亿美圆,成为中国营养保健食品行业的第一品牌。

  面对这样的事实,这些保健食品企业是不是也应该“认真”对待安利呢?直销业态的兴起,将对我国营销业发生巨大的影响。终端竞争将加剧,各商家将为产品的销售导入更多的价值,如服务、文化、体验、环境、感觉、感受、品牌等,这些除媒体宣传外,更多的来自终端付出,靠终端体验来完成,直销人员将立下汗马功劳。甚至,可能产生一些专门的终端网络型销公司,与各产品生产公司进行链接。

  总之,即使你现在还认为直销是洪水猛兽,你也得去研究它,《直销法》的出台后,直销成为保健食品主流销售模式是不可避免的。

2004中国十大回报丰厚的商业模式

中国财经网 2005年01月26日

   商业模式的创新者们,2004年收获了丰厚的回报:网络游戏把陈天桥、家电连锁经营将黄光裕与张近东送上财富的顶峰;随着聚众传媒、分众传媒的圈楼而起,虞锋、江南春也有望登上《新财富》“500富人榜”。而如温州财团、传媒投资、汽车金融、民营医院之类同样在2004年展现了强劲活力的商业模式,虽然并未直接创造令人瞩目的财富新星,但它们所代表的商业方向,未来将更深刻地影响中国企业。
  
  本刊编辑部/提名 刘凌云/执笔
  
  一直作为中国经济、商业活动观察者的《新财富》编辑,在去年评选出“2003中国十大商业模式”的基础上,今年继续推出“2004中国十大商业模式”。我们希望,对过去一年最具活力的商业模式的总结,能够帮助资本圈人士更准确地掌握商业的方向。
  
  分众广告传播
  
  电视与报纸的广告收入仍在增长,但这些传统媒体所占的市场份额,已经不可遏制地开始下滑。户外媒体、网站等新兴媒体分流了它们的广告客户。因为广告主追求更精准的投放,广告的分众传播趋势越来越明显,由此不仅带动了专业期刊、网站的广告增长,也造就了白马户外广告(0100.HK)这样的候车亭广告大鳄,并催生出楼宇视频这样崭新的媒体。
  
   2004年,由于政府加强监管,三大门户网站的无线增值业务收入均出现下滑,在第三季度,新浪下滑6.6%,搜狐下滑30%,网易下滑近50%,但其广告收入却有大幅增长,搜狐广告收入为1550万美元,同比增长77%,占总营收的6成,新浪的广告营收为1850万美元,占营收总额的35.2%,网易的广告收入也增长了24.9%。
  
  户外媒体方面,称霸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广告的媒体伯乐(MPI,8072.HK)、占据城市候车亭广告80%市场的白马户外广告、公共汽车广告大户的媒体世纪(Media Nation,8160.HK)与户外广告牌大鳄TOM(8001.HK)各踞优势。而经过两年的大规模圈楼运动,聚众传媒、分众传媒已确立了楼宇视频广告界的垄断地位,并藉此赢得了大笔的风险投资。目前这两家公司正谋求赴美上市。
  
  与此同时,一个名为“GOQO”(够酷)的广告发布平台在京、沪、穗三地的网吧推广。这一平台通过网吧电脑发布广告,受众瞄准了网吧消费者。在“天下互联”的倡导下,中企网、万网、新网等国内8家最大的企业上网服务公司联合组成的窄告推广联盟也于2004年9月应运而生。在各种精英出没的场所都被发掘为最新的广告热土之后,下一个值得争夺的渠道资源是什么?
  
  三跨媒体
  
  继南方日报与光明日报两大报业集团联手打造《新京报》之后,跨地区办报的案例2004年大大增加:8月,深圳报业集团全资购并新华社辽宁分社旗下的《时代商报》;同月,华商报业投资1亿元的《重庆时报》创刊;11月,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社在上海创办《第一财经日报》;12月,解放日报与成都日报两大报业集团投资的《每日经济新闻》出版。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甚至把这种模式延伸到了澳大利亚,于6月与侨鑫集团合作创办了华文报纸《澳洲新快报》。由于可以通过资源共享有效节约运营成本,跨地区办报的模式未来将更具活力。
  
  媒体融合则代表了2004年传媒投资的另一条主线。无论从“第一财经”电视节目与《第一财经日报》的联动构想、知音期刊集团创办《新周报》的豪情,还是“观察星环球”收购财讯传媒(0205.HK)旗下《财经时报》广告发行权的举措中,这种趋势都清晰可见。年底上市的北青传媒(1000.HK),更有意将所募资金中的2.5亿港元投向北京电视业务。而由于持有腾讯控股(0700.HK)37.5%股权的南非媒体集团Naspers同时收购了北青传媒9.9%的股份,令人对这两家新旧媒体间的合作也心存猜想。
  
  跨媒体投资成绩可圈可点的,当推TOM集团、星美传媒以及复星集团控制的上海激动集团等机构,而随着外资被允许入股国内广播电视制作产业,以及中影华纳横店影视公司、华索影视数字制作有限公司的组建,跨媒体、跨地域、跨行业的传媒经营势必更成潮流。
  
  温州财团
  
  经过多年的产业经营积累之后,拥有了雄厚资本的浙商开始在低息的环境下四处出击,寻找投资机会—投资小水电、污水处理,成立炒楼团、炒煤团。2004年,介入金融业成了他们最大的兴奋点。
  
   8月18日,民营资本持股85.71%的浙商银行开业,入股者包括万向、广厦、横店集团等大型民企。在此之前的5月,7家规模稍小的温州民企发起、注册资金1亿元的“中驰财团”已经成立。6月,又有9家温州民企出资5580万元自组“中瑞财团”,宣称要建成“以产业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以金融为核心的企业集团”、“进入金融业”,从而引起了金融监管部门的警惕,并对两大财团的大额贷款严加控制。不过,仍有专家直指两家财团为温州炒房团的升级版,其高薪延聘的职业经理人也表示,财团意在房地产而非金融。
  
  虽然目前两家财团不再高调,有消息称,其运营已陷入困境,但洋溢着金融冲动的浙商,还会不断作新的尝试。
  
  网络游戏
  
  彩信、彩铃没有取得期待中的业绩,网站反而通过网络游戏、搜索引擎与博客收到了更多真金白银。与同在2004年登陆纳斯达克的51job、艺龙、金融界等中国概念股相比,盛大网络(SNDA)无疑是最风光的一个。透过向在线玩家出售点数、收取费用的经营模式,陈天桥财富暴涨。其示范效应引来众多追随者,网络游戏产品市场渐趋饱和。
  
  在只有10%的企业盈利的背景下,9月,网游运营公司“游戏橘子”率先举起了免费大旗,其游戏《巨商》采用“免费游戏+虚拟物品买卖”的模式运营,一方面通过免费聚集人气,另一方面通过买卖虚拟物品、在游戏中出售冠名权及虚拟广告位获利。随后,欢乐数码也宣布旗下《密传》等游戏全部免费。目前,免费网游已达20余款。
  
  家电零售连锁
  
  家电连锁经营成为2004年最风生水起的商业模式之一,标志性事件是6月“国美电器”(0493.HK)借壳“中国鹏润”上市与7月“苏宁电器”(002024)在创业板上市。黄光裕与张近东不仅名下财富骤增,这两大家电连锁企业也由此获得进一步扩张的资本,随后二者在全国的跑马圈地开始提速。截至12月11日零售业对外资开放前,国美电器的大型直营店超过130家,并于10月开出首家香港分店,东南亚市场则是其下一个目标。
  
  不过,这些强势渠道商先要面对的威胁并非来自外资,而是国有资本。2004年12月18日,中国建材集团投资的易好家商业连锁有限公司在深圳开出首家卖场,并宣称5年目标是商场100家、销售额200亿元,其管理团队中不少高层来自“国美”。“易好家”的进入,令家电销售渠道间的力量对比更趋均衡,但家电连锁巨头对市场的垄断也将进一步加剧。与此同时,消费者对其认同度也进一步增加。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2004年有68.2%的消费者表示将会选择家电专业连锁渠道。
  
  事实上,家电连锁企业的触角已从家电延伸到手机、数码产品及PC、笔记本电脑领域,并通过规模采购、削减代理链条,掀起了这些领域的价格风暴。在3C融合的潮流下,家电连锁企业可望称霸整个消费电子产品销售领域。
  
  民营医院
  
  随着越来越多产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的投资重点开始从口腔、康复、医疗美容等特色专科医院向大型综合性医院演变,投资数额也越来越大。目前,广东省130多间民营医院中,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有17间。2004年11月开业的深圳恒生医院,恒生实业集团对其总投资4.5亿元。
  
  就在北京新兴医院因虚假广告被讨伐的同时,一些立志高远的民营医院已开始为确立更高端的品牌形象努力。广州祈福集团董事长彭磷基斥资10亿元创建的祈福医院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年它成为国内首家通过JCI认证的医院。
  
  对于民营医院最有兴趣的,当属浙江资本。其中的典型案例有奥克斯的母公司宁波三星集团兴建明州医院、太平鸟集团控股同和医院、绍兴咸亨集团投资绍兴华宇医院、帅康集团投资惠爱医院、广厦集团投资广福医院等,万向、横店集团也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投资。2004年上半年,温州市审批的民营医院投资总额达4.6亿元,是前15年的两倍多。
  
   2004年也不乏外资医院的投资案例:3月韩国SK集团投资的北京爱康医院开业;9月,明基电通占70%股权的南京明基医院开工,总投资9亿元;继北京之后,美国美中互利公司(CHDX)9月、10月在厦门、上海开出两间和睦家医院。2005年,随着公立医院的产权改革揭幕,更多资本会谋求进入医疗领域。
  
  中国概念基金
  
  在海外资金通过QFII投资国内股市的同时,中国概念基金则瞄准了海外上市的各种中国概念股及相关债券。2004年3月18日成立的“金色中国基金”就是其一。管理这只基金的景林资产管理公司CEO蒋锦志,更被誉为有望成为“中国巴菲特”的投资者。
  
  近两年,中国概念基金的频频设立,源于中国概念股的红火。“中国石油”、“中国电信”、“中国人寿”等国内各行业龙头企业,由于市盈率处于较低水平,存在明显的投资价值。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则吸引了更多资金流向这一领域。除一直对中国投资保持浓厚兴趣的欧美、香港资金外,近年吸引了大量中国移民的加拿大,也于2004年11月开售首个中国概念保本基金,主要投资于有中国业务的北美上市公司。而中国流向海外的资金,也大多首选投资中国概念股。随着QDII的实行,中国概念基金将因吸引大量国内资金而获得更大的腾挪空间。
  
  即时通信
  
   MSN、QQ、网易泡泡、雅虎通、IMU,即时通讯市场的快速壮大,令越来越多的门户坐不住了,新浪以收购朗玛的UC、TOM则选择与以色列的Skype合作的方式杀入这一市场。
  
  不同于娱乐用途的即时通讯软件,TraCQ电子名片则开发出了一套商用即时通讯软件,为用户提供随机在线洽谈、访客接待以及用户网站流量分析等服务。
  
   IM软件的流行,甚至引来电信运营商加入战团。中国移动通过与MSN结盟分享大餐,中国电信广东公司则更为直接,推出了“CALL ME”(烤米)软件,不仅包括文字互发、文件传输、视频等功能,还能提供与固定电话、小灵通间的话音业务互通,其国内长话资费则全部低至0.5元/5分钟。
  
  即时通讯所意味的巨大盈利空间,由于2004年6月腾讯(0700.HK)的上市得到了最好的诠释。来自移动及通信增值服务的收入,2003年占了腾讯总收入的63.6%,而数百万注册用户随时在线,更带来了丰富的想像空间。以此来看,即时通讯市场还将硝烟弥漫。
  
  地产信托
  
   2004年12月,深圳百仕达实业有限公司与新华信托联合推出的“红树西岸”信托提前成立。每份80万元的信托获得了投资者的热烈认购。这也是当年地产信托热的一个缩影。
  
   2003年6月,央行121号文件发布后,来自银行贷款的传统资金渠道收窄,地产商开始不断寻找新的融资路径,房地产信托随之火爆。今年的宏观调控后,银根继续收紧,信托热度不减。不少高档的地产项目如万科(000002)在深圳的“17英里”、顺驰在北京的“领海”等,均推出了数额不等的信托计划。根据《中国信托业季度报告》进行的统计表明,2004年前三季度发行的216个信托基金中,投向房地产的为数最多,达70个,资金达77.24亿元。
  
   2004年10月18日,银监会发布的《信托投资公司房地产信托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透露出对房地产信托的支持态度,其产品规模可能有条件地突破200份的限制。随着信托对地产项目的作用放大,成立地产信托基金也渐成热点话题。
  
  由于收益远较债券及银行存款高,地产信托产品也成为新的投资热点。时近年底,香港发行的全球最大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领汇”公开募股同样得到散户130倍超额认购。不过,由于一些产品承诺的收益率过高,专家也不断提醒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SHOPPING MALL
  
   2004年,各种商业地产博览会此起彼伏,相关高峰论坛也在北京、上海、广州轮番上演。与之相辅的,是MALL的不断开张。尽管商业地产投资是宏观调控的主要对象之一,尽管号称“世界最大”的北京金源新燕莎MALL在2004年10月开业后并没有预料中的鼎盛人气,年底深圳仍有两间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华润万象城、金光华中心开张,建筑面积87万平方米的东莞华南MALL、80万平方米的天津天一MALL等众多MALL也正磨拳擦掌,外资背景的锦江麦德龙、正大易初莲花同样表示会加速扩张。
  
  集游乐、休闲、餐饮、购物等服务于一体的SHOPPING MALL,虽然体现了地产商通过介入零售业实现物业升值的梦想,但从目前国内MALL投资者多、盈利者少的状况看,如何解决好租与售、开发与管理的矛盾仍需要深入研究。-

Friday, March 25, 2005

企业估价ABC -- 如何估计一个企业的价值

这里VC,investment banker很多,本人就抛砖引玉,根据modern corporate finance theory, MM Proposition and CAPM model来介绍一下如何给企业估价。

给企业估价的模型很多,value driven model, Discount Cash Flow model, EVA etc. 另外有人用black shultes option pricing model来给start-up company估值。这些模型虽然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以discount cash flow(DCF)为基础的,所以本文主要介绍DCF model.


所谓discount cash flow,就是把公司未来所有的free cash flow,用一定的利率折算到现在,其总值即为公司的价值:

a. 公司的根本价值,体现在能从经营活动中产生现金,然后将现金直接分配给股东作为红利或者通过股票升值让股东获利,因此,公司的价值是由cash flow决定的
b. 不同时期的现金的价值不同,手头的100块,买国债明年就可以变成105块,后年变成110.25块,因此明年的105块,后年的110块25分,只相当于今年的100块。105/1.05 = 100, 1.05 -1 =5%就是discount rate。
c. 根据上述原理,把公司明年,后年,大后年。。。一直到永远,每年产生的现金按照(CashFlow)n/(1+discount rate)**n折算到今天,然后加起来,就是公司的价值。


1. Perpetual annuity
如何把未来无限期的现金折算过来?这比想象的要容易,假设我有100块存在银行,利率5%,每年我支取利息5块,不动本金,那么我就可以永久性获得5块的年金:
5/5% = 100
也就是说,如果每年我能够得到5块钱 forever,利率5%,那么这每年5块 forever就相当于现在的100块钱

2. Perpetual Growth

在估算企业价值的时候,我们总是假设一个企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以后,其赢利的增长和整个经济的增长率相同。因为任何企业,即使目前增长很快,也会逐渐成熟而慢下来,否则很快一个公司的价值会比整个经济还多,而这是不可能的。这就是perpetual growth,一般假设等于2-3%,也就是成熟经济体的自然增长率。

3. perpetual growing annuity

假设我每年的年金不是固定的5块,而是5块加上每年2.5%的perpetual growth, 那么这个年金的当前价值present value(假定利率仍然是5%)
PV = 5 / ( 5% - 2.5%) = 5/2.5% = 200

也就是说如果年金5块,每年增长2.5%,这笔年金在今天值200块钱


4. CAPM

我们一直在选用5%作为discount rate,那么对特定的企业如何选择disount rate呢?
a. Risk-free rate
如果我们买国债,那么我们几乎可以肯定我们总是可以拿回本金,因为国家不会破产。投资国债就是无风险投资,这5%的回报是必然可以得到的。显然,任何别的投资的回报不能比这个低,否则我们根本不会投。这个5%,或者说5年期国债利率,就是risk free rate
b. Risk premium
如果我们投资其他任何有风险的企业,我们必然要求一个高于risk free rate的回报率,这之间的差别,就是risk premium,如果我们分散投资到一篮子项目里去,我们可以规避个别企业的风险,但是整体市场的风险无法规避,比如经济低潮,大家都倒霉。一般来说,历史数据告诉我们,对整体市场而言,risk premium大概是7%。
c. Beta
Beta是个别企业风险对整体市场的比例。比如说食品企业,市场再坏,人们都要买东西吃;市场再好,人们也就能吃这么多东西,也就是说,食品企业的风险要比整体市场低,不会太坏也不会太好,beta < 1,因此对食品行业,risk premium<7%。反之,航空业,市场坏了,人们就不坐飞机,不旅游,市场好了,就会出去旅游,因此beta > 1, Risk Premium > 7%

对一个半导体企业,通常beta = 1.3, 那么risk free rate = 5%, Risk Premium = 7%,这个企业的discount rate = Risk Free Rate + Risk Premium * Beta = 5% + 1.3* 7% = 5% + 9.1% = 14.1%



结论

对于一个net income 20M RMB的半导体企业,在不知道任何其他信息的情况下,假设perpetual growth = 5%(中国增长率比较高), Net Income = Free Cash Flow(要有一些调整),discount rate 14.1%

Present Value = 20M /(14.1% - 5%) = 219.78M

也就是2.2亿元人民币左右


Notes: Rapid Growth Period

有的时候,一个公司可能会经历一段高速增长阶段,然后才慢慢进入平缓perpetual growth,这个企业的价值就要高于没有高速增长的公司,假设一个半导体公司估计会在未来高速增长5年,每年20%,然后开始perpetual growth, at 5%

那么:
Year 1: 20*(1.2) = 24m
Year2: 28.8m
Year3: 34.56m
Year4: 41.472m
Year5: 49.77m

Year 6 and beyong: 52.25m In Year 6(year5 * 1.05)
Perpetual Growth: 5%
根据perpetual growing model
Value = 52.25 / ( 14.1% - 5%) = 574M

注意所有这些数字都是未来的数字,还没有折扣到现在
Year 1: 24M , Present Value = 24M/1.141 = 21M
Year2: 28.8m, PV = 28.8M/ 1.141**2 = 22.1M
Year3: 34.56m, PV = 34.56/1.141**3 = 23.3M
Year4: 41.472m, PV = 24.48M
Year5: 49.77m, PV = 25.7M

Year6 and Beyond, 574M , PV= 574M / 1.141**5 = 296.8M

总和=413.4M


可见仅仅5年的高速增长就把企业的价值提高了一倍左右。




几点注意:

在企业估值中会用到大量假设,需要很多判断,比如未来增长率,Beta,这些在国内还不是很成熟。即使在成熟的美国金融市场,这些判断也需要有经验和丰富行业知识的investment banker。

另外这个模型仅使用于已经建立正常运营的公司,对start-up不适用。

在缺乏数据的情况下,也需要参考其他类似的,已经上市的公司的价值,也就是ratio analysis, 比较Value/Revenue, Value/NI,等等,可以获得一个参照。

如果是merger&acquisition,要考虑是否有Synergies存在,这些都要考虑到企业价值里去。
generato: another way to look at -2005-3-25 15:15:07 (371 byte)
A simplified way is to pick an appropriate earnings multiple and time the net income.
It is also based on DCF but is more applicable if there are many assumptions.
Also, controlling premium and liquidity premium must be considered in valuing a company.
Valuing company alone is a huge industry. I cannot even count how many people make a living on 'valuing companies'.
galaxyjump: Multiple comparision is not very useful -2005-3-25 17:34:01 (539 byte)
nor is it based on Cash Flow. Companies vary a lot. DreamWorks and Pixar are both hugely successful film companies, yet Pixar's P/E ratio is double that of DreamWorks, which again doubles that of TimeWarner.

The reason for that is the assumption of growth rate. While Pixar enjoys a pristine record of box hitter, DreamBox has yet to prove itself. Hence the difference of presumed growth rate, and different P/E ratio.

The multiple does offer a range for corporate value by comparing to similar companies in same industry though.
generato: The valuation of companies -2005-3-25 17:50:22 (504 byte)
Indeed valuing company is a difficult task, depending on so many factors. That is why we got stock market swings.
Profit to traders/investors is creately precisely because their superior valuation prediction. (not all the values are created that way, for example, technical traders will have no fun in reading financial statement)
It is even harder to value Chinese companies. If you have expertise, why not shoot me an email:
what_a_wonder(at)yahoo.com?
We can see if any arbitrage is possible here.
跳蚤: Good Analysis -2005-3-25 17:48:04 (0 byte)
(内容空)
parisparis: one problem with DCF -2005-3-25 20:22:31 (429 byte)
it is a theoretically superior model, but

1) forecast about future often impacted by the macroecon,

I mean people tend to be too optimistic and overpay for acquisition during boom time.

forecasts about cash flows are at best an educated guess.

2) very hard to apply for distressed firms, firm in totally new industries, startups.

Anyway, DCF valuation can only be used as a tool to play with the investors.

Real estate bubbles are everywhere! Part I, Day-trading in condos

Douglas Paul, 46, at his home near Fort Lauderdale, Fla. He now has three other properties in South Florida and plans to sell one in June.


By MOTOKO RICH and DAVID LEONHARDT

Published: March 25, 2005



ARTICLE TOOLS


From One Exuberance to Another
There are signs real estate has replaced stocks as a favorite way to strike it rich.

Boom Boom
Housing prices have spiked in recent years, reminding some economists of the bull market of the 1990's.

Page One: Friday, March 25, 2005
A look at the front page of The New York Times.





1. Op-Ed Columnist: DeLay, Deny and Demagogue
2. Frank Rich: The God Racket, From DeMille to DeLay
3. Op-Ed Columnist: George W. to George W.
4. Vibrant Cities Find One Thing Missing: Children
5. Trading Places: Real Estate Instead of Dot-Coms
Go to Complete List




eal estate-crazed Americans have started behaving in ways that eerily recall the stock market obsession of the late 1990's.

In Naples, Fla., some houses have been bought twice in a single day, an early-21st-century version of day trading. Buying stocks on margin has morphed into buying homes with no money down. The over-the-top parties of Internet start-ups have been replaced by flashy gatherings where developers pitch condos to eager buyers.

Five years ago, the cable channel CNBC sometimes seemed like a backdrop to daily American life. Its cheery analysis of the stock market played in offices, in barbershops, even in some bars. Today, "Dude Room," "Toolbelt Diva" and other home-improvement shows are the addictive fare that CNBC's exuberant stock shows once were.

"It just seems like everyone is doing it," Laurie Romano, a 26-year-old self-described real estate investor, said with a giggle as she explained why she was attending an open house this month for the Nexus, a 56-unit building going up in Brooklyn's chic Dumbo neighborhood. She and her fiancé, a dentist, had already put down a deposit on a Manhattan condo earlier in the week and had come to look at another at the Nexus.

Nobody can know whether the housing boom of the last decade will end as the dot-com frenzy did. But the parallels are raising alarms among many economists, even those who acknowledge that there are important differences between homes and stocks that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chances of another meltdown. For one thing, houses are not just paper wealth: you can live in them.

Still, perhaps the most troubling similarity, some analysts say, is the claim that the rules have somehow changed. In an echo of the blasé attitude that "new economy" investors took toward unprofitable companies, the growing ranks of real estate investors are buying houses they never expect to be able to rent at a profit. Instead, they think the prices of houses will just keep rising.

Indeed, the government reported yesterday that sales of new homes jumped sharply in February, in the biggest monthly increase in four years. A strong economy and an improving job market contributed to the gain. But many buyers were also trying to beat rising mortgage rates, which could eventually cool the market.

Adding to the parallels between stocks and housing, some of the doomsayers from the 1990's have returned with new warnings.

"We're going through something very similar in real estate that we did with stocks," said Robert J. Shiller - a professor of economics at Yale, whose prescient book on stocks, "Irrational Exuberanc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appeared just a few months before technology stocks began their slide. "It's driven by the same forces: that investments can't go bad; that it has the potential to make you rich; that you'll regret it if you don't do it; that it looks expensive but is really not."

A new edition of Mr. Shiller's book will be published next month. The cover promises an "analysis of the worldwide real estate bubble and its aftermath."

Premonitions of a bubble on the verge of popping do not ruffle those who are bullish on real estate. In Miami, Ron Shuffield, president of Esslinger-Wooten-Maxwell Realtors, predicted that a limited supply of land coupled with demand from baby boomers and foreigners would prolong the boom indefinitely.

"South Florida," he said, "is working off of a totally new economic model than any of us have ever experienced in the past."

The can't-miss aura of real estate has also helped nudge many families to invest more of their personal wealth in real estate by buying more expensive homes and taking on riskier mortgages - much as ordinary workers used their 401(k) plans to bet on company stocks.

There are certainly serious reasons to believe that house prices will not suffer the fate of technology stocks. Not only are houses more tangible, but people do not sell their homes as quickly as stocks, making a panic much less likely. Because of tax advantages, few owners are likely to sell and rent something else simply because local house prices start to decline.

As high as they might seem now on the coasts, home prices nationally have not quite doubled over the last decade; during the 1990's, the Standard & Poor's 500-stock index more than quadrupled.


"I just don't think we have what it takes to prick the bubble," said Diane C. Swonk, chief economist at Mesirow Financial in Chicago, who was an optimist during the 90's. "I don't think prices are going to fall, and I don't think they're even going to be flat."

Such confidence about real estate has created a 1990's-like stampede of new investors. The night before the Nexus party, Patrick Cullert, 31, and Jennifer Mathews, 29, who are engaged, camped out to ensure they would be near the head of the line for one of 16 condos to be sold at the party. It was today's version of pestering a broker for shares in a hot public offering.

And many former stock market enthusiasts are now turning to housing. Douglas Paul, a 46-year-old former analyst, left AT&T in 2002 to buy and sell stocks on his own. But he soon decided that real estate could be another way to make quick profits. Mr. Paul owns two condominium units around Fort Lauderdale and one in Miami Beach, all bought during the last year, in addition to the one where he lives. He plans to sell one of the Fort Lauderdale condos in June for what he believes will be double his investment.

"It really is a very hot real estate market, and I don't know how long it's going to continue," he said. "But in the short term, why not profit from it?"

Mr. Paul's path is an increasingly common one.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altors estimates that nearly one-quarter of home purchases last year were made by people who thought of the house as an investment rather than a place to live. Seminars promising to teach amateurs the tricks of real estate speculation have proliferated.

Even a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where students have traditionally gravitated to careers in investment banking and corporate marketing, real estate is suddenly hot. About 25 graduates have taken real estate jobs in each of the last two years, up from only six in 2001.

It is not quite the gold rush of 2000, when about 200 Harvard M.B.A. graduates flocked to technology companies. But even if they are not working in real estate, some of those graduates are now investing in it.

Andrew Farquharson, a member of the class of 1999, said he recently teamed up with a high school friend to buy a home in the Central Valley of California "out of pure speculation." He knows of other classmates who have made similar investments.

"I look at this as a short-term investment," said Mr. Farquharson, 36, who works for a venture capital firm, "and plan to unload it as soon as things look dangerous."

In addition to the flood of investors, the parallels between real estate and stocks extend into mainstream culture.

Real estate bulletin boards and blogs like Curbed.com and Real Estate Pimp have taken the place of financial chat rooms like Tokyo Joe's. ABC has a breakout hit in "Extreme Makeover: Home Edition," and Home and Garden Television, a once-obscure cable channel, now draws an average of 827,000 viewers in prime time.

The seemingly inevitable how-to guide inspired by Donald Trump - "Trump Strategies for Real Estate" (John Wiley & Sons) by George Ross, one of Mr. Trump's assistants on his hit show "The Apprentice" - is a strong seller, already hitting No. 177 on Amazon.com's list in March, less than a month after its release.

At the Nexus party in Brooklyn, Steve Nguyen, Ms. Romano's fiancé, said he was heeding Mr. Trump's advice. "He says buy, buy, buy," Dr. Nguyen said.

The same message is being trumpeted by David A. Lereah, chief economist of the Realtors association, who argues in his new book, "Are You Missing the Real Estate Boom?" (Currency), that real estate investors will "experience substantial and satisfying wealth gains" into the next decade.

The question that looms over these books is whether they will suffer the fate of another optimistic talisman, "Dow 36,000" (Times Books), which was a best seller in late 1999. Its authors, James K. Glassman and Kevin A. Hassett, argued that stock prices, despite five years of roaring gains, "could double, triple or even quadruple tomorrow and still not be too high."

The 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hovered around 11,000 when "Dow 36,000" was published. It dropped below 8,000 in 2002 and closed at 10,442.87 yesterday.

Another lingering echo of the stock market boom is the role of the Federal Reserve, the nation's central bank. In the 1990's, the Fed kept interest rates relatively low because it saw little risk of rising inflation despite a booming economy, helping feed a fever for stocks. Alan Greenspan, the Fed chairman, famously asked aloud in 1996 whether "irrational exuberance" was driving the stock market, but then backed off from second-guessing investors.

After the market plunged and the economy weakened, the Fed pushed interest rates down to 50-year lows, helping to fuel the housing boom. This month, Mr. Greenspan made some comments about housing that offered a faint echo of his 1996 musings.

"Analysts have conjectured that the extended period of low interest rates is spawning a bubble in housing pr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at will, at some point, implode," Mr. Greenspan said in a speech in New York, adding that real estate speculation had shown a "marked increase." Nevertheless, he said he did not expect a "destabilizing" drop in prices, in part because home prices across the country have never fallen significantly.

But by one measure, houses in at least a few metropolitan areas are as expensive as telecommunications stocks were in 1999, relative to their underlying value.

The average house in San Jose, Calif., costs 35 times what it would cost to rent for a year, according to Economy.com, a research company. In New York and West Palm Beach, this ratio - a rough equivalent of the price-earnings ratio for stocks - is almost 25.

In March 2000, the price-earnings ratio of the Standard & Poor's 500 - the combined price of the stocks, divided by their profits per share - peaked around 32, and it was briefly even higher for telecommunications stocks. The S.& P.'s P.E. ratio has since fallen to around 20.

Still, no matter how expensive real estate might be, it continues to provide many owners a return worth boasting about.

Holly Peterson, who is writing a novel about the idiosyncrasies of New York's rich, said that at dinner parties in Manhattan, she frequently hears complaints about high home prices, followed by claims of quick profits. "They always hit you with their last jab: 'Of course my money's doubled three times over since I got married,' " she said.

Five years ago, she said, friends at parties were crowing about "making millions of dollars on paper with $25,000 and $50,000 investments." But "most of those people," she added, "got wiped out."

Autonomy将可能成为传统搜索终结者



 上述搜索需求暴露了现有搜索技术的软肋:建立在关键 词全文检索理论基础上的搜 索技术,在许多方面并不能满足人们的一些“模糊需求”,而这些“模糊需求”的数量则远远大于“精确需求”。

  Autonomy正是为给这个软肋补钙而生。Autonomy既是一种搜索新理论的代名词,又是一个公司的名称,同时还是一个产品的名字。从Autonomy目前的蔓延态势看,它很可能成为几大传统搜索门派的终结者。

  可以负责任地说,今年元旦之后的一个传言将与去年年中的一条消息一样,将引起Google、雅虎、微软等搜索巨头们的严重警惕。

  Autonomy的“样板工程”Blinkx

  2004年7月,一个位于美国旧金山的创业公司推出了一种新型搜索工具Blinkx,该工具可以提供类似“模糊搜索”或“语义搜索”的功能。也就是说,系统经过“学习”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可以满足用户类似“最便宜的笔记本电脑是什么”这样的搜索需求。

  有媒体把这种搜索方式称为“占卜式”搜索,也有人将其称为“职能搜索”,提供Blinkx搜索工具的公司也叫Blinkx。

  Blinkx不仅可以搜索文本内容,还可以搜索电影电视等多媒体内容,不仅可以搜索互联网内容,还可以搜索本机和局域网上的内容。Blinkx同时还可以搜索不同的文本格式内容,如Text、Word、Excel、PPT、PDF以及各种数据库中的数据格式。

  Blinkx公司同时发布了提供这种新型搜索功能的两个服务工具,一个是门户网站(www.blinkx.com),一个是在该网站上可以下载的客户端软件,该软件大小约7MB。尽管这两个工具目前仅支持英德两种语言,而且都只是测试版,但它提供的震撼性功能已经开始让传统搜索巨头们为之瞩目。

  与传统搜索网站不同的是,在Blinkx的搜索框中键入用户指令,比如“CDMA”,出现的结果可能被系统自动分为10类,可能其中9类与用户的查询期望距离较大,用户就可以将接近的那个结果作为查询条件,进行第二次查询,完成“进阶式”查询,通过这种方式逐步接近目标,最后达到用户期望查询的结果。

  如果安装了Blinkx的客户端软件,一个小的菜单窗口就会出现在Windows Word、Outlook等几乎所有文档处理窗口的右上方。用户在这些窗口中处理文档时,系统会自动分析这个文档,然后自动从本机或网络上抓取相关文章或链接,以供用户参考。不仅如此,它还可以及时提供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新闻、产品信息、视频内容等分类信息。简单地说,用户完全可以拿一篇文章来作为“查询关键词”,Blinkx通过对这篇文章进行分析,会给出与这篇文章内容最接近的网络链接或本机文档。这无疑给需要处理大量数据的个人和企业提供了巨大便利。

  美中不足的是,Blinkx目前在中国境内没有设立服务器,所以浏览网页的速度会受到较大影响。目前,Blinkx还处于测试阶段,它从网上抓取的数据还不够多,其数据库中装载的信息还不够完善,更新频度也不够快,所以,用户可能找到结果(文档)常常比较陈旧。

  2005年元旦刚过,又有消息传来:Blinkx将进入中国市场,其中文测试版已经“竣工”。据英国Autonomy公司在国内的代理商卓越动力软件(北京)有限公司称,目前已经在国内某数据中心建立了一个试验平台,大约有30多台服务器正在运行着Blinkx的后台系统。

  Autonomy公司是Blinkx公司的股东之一,后者的核心技术也来自前者,因为这种密切关系,Blinkx被认为是Autonomy的“样板工程”。此前,Autonomy一直像汽车发动机一样隐藏在幕后。Blinkx发布之前,Autonomy在公众中并没有太大名气;Blinkx发布之后,Autonomy仅有的名气也很快被Blinkx所超越。

  Autonomy虽然在公众中的知名度不太大,但在商业应用领域中却名声煊赫,并在政府、国防、新闻、金融、电信、教育等领域拥有大量中坚客户。而且,Autonomy还是一个“历史悠久”的IT公司,同时在美国和英国上市,拥有超过1.47亿美元的现金。

  正如Autonomy产品所体现出的人文设计思想一样,Autonomy公司也诞生在人文气息十分浓厚的英国剑桥大学。

  贝叶斯概率论与香农信息论的混血儿

  Autonomy的创始人是剑桥大学的迈克·林克(Mike Lynch)教授。1991年,林克教授创立了Autonomy的前身Nurodynamic公司,后者是林克从一个乐队老板融资3000多美元创建的,该公司主要致力于剑桥大学模式识别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工作。

  到1996年时,林克教授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客户资源。于是,他向风险投资商借贷了1500万美元,创立了Autonomy。同年,Autonomy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套智能个性化信息系统,同时发布了它的拳头产品DRE(Dynamic Reasoning Engine,动态推理引擎)和Portal产品系列。

  Autonomy产品的核心算法是两种数学理论的独特结合:贝叶斯概率理论和香农信息论。

  18世纪,英国牧师托马斯·贝叶斯曾经试图利用概率论证明上帝的存在,但他未能如愿,不过,他所创立的贝叶斯定律却奠定了现代概率论的基础。两个多世纪以后,这个定律成了Autonomy发家致富的敲门砖。不少数学家认为,贝叶斯定律描述的逻辑是一种跟人类思维模式最接近的数学逻辑,它通过一个概念出现频率的多少和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来决定其成分的重要性。

  香农信息论则提供一种方法来提取一篇文章诸多概念之中最有意义的部分。香农信息论最基本的理论是:一个词重复频率越高,其内容越不具有概括性,反之,一个词重复频率越低,其内容越丰富。

  Autonomy中含有一个动态推理引擎(Dynamic Reasoning Engine,DRE),它是一个扩展性很强的、多线程的核心引擎。信息的概念分析、内容提取、概念模式识别、相关度计算等关键工作都由动态推理引擎来完成。它是一个跨平台的引擎,可以在多种硬件和操作系统环境下优化运行,支持从Intel PC使用的Windows NT到多处理器小型机运行的UNIX等系统环境。它可以与各种不同信息源相连,如互联网、数据库、内部网和本机数据库、文件系统等。当用户发出搜索指令后,它可以通过概念分析、模式识别、相关度计算等方法,从不同的数据源中找到与用户要求最匹配的信息。

  从“搜索(search)”到“发现(discover)”

  Autonomy在保留了传统搜索方法的基础上,还发展了新的方法。

  目前,人类研究的信息搜索技术有四个方向:关键字搜索,模式识别,语义分析,神经网络。除了关键词搜索比较成熟外,其他三项技术还处于待开发状态。模式识别的代表者就是Autonomy,语义分析和神经网络两个技术方向目前尚无压倒性的代表者,这两个技术方向的研究难度相对较大,估计一时半会不会有突破性研究成果。所以,模式识别就成了目前比较先进的信息搜索技术。

  传统搜索基本上采用“关键词”搜索方式,也就是“非0即1”的方式,它基于严格定义和分类的布尔表达式,即“与、或、非”表达式。这样搜索的最大弊病就是:如果关键词不确定,或者有错误疏漏,用户往往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搜索结果。

  但在实际应用中,用户常常很难用具体而明确的关键词来描述自己想找的东西,比如上述的“最便宜的笔记本电脑”等等。甚至在有些时候,搜索出来的结果大部分与这个关键词并没有太大关系,只是结果文章中出现过这个词而已。例如,一个用户希望了解污染对企鹅造成的影响,使用关键词搜索法,键入“企鹅”,搜索结果可能带来一些有用的信息,但同时也有大量不相关的文章,如“企鹅出版公司”、“企鹅牌巧克力”、“企鹅冰箱”等。

  采用“模式识别”搜索方法,可通过判别相关识别度的高低来对数据进行检索。即它会对用户键入的检索内容进行语意上的分析,然后对海量信息进行概念匹配,找出在内容上最接近的数据提供给用户,所以可以避免传统“关键词检索”造成的漏检情况的发生。比如一篇文章里如果有“大海”这个词,这篇文章有可能和企鹅有关,但是“大海”这个词用在很多不同的地方,有可能文章讲的是别的内容。但是如果一篇文章里有“大海”、“南极”、“黑色”、“白色”、“不会飞”、“羽毛”、“下蛋”、“石油”、“泄露”等这些词,这篇文章是在谈论污染和企鹅的概率就会很高。虽然整篇文章里没有“企鹅”这个词,但是很多相关度较低的词出现在一起就会带来很高的相关度,并且缺少某个描述词对其产生的结果影响微乎其微。

  如果说传统的“关键字”搜索方法为“search”(搜索)的话,autonomy采用的“模式识别”方法则应该称为“discover”(发现),因为它可以让用户找到一些事前他们不知道的信息。Autonomy产品中提供的“聚类”功能正是“从搜索到发现”的最佳表现。

  如果一个用户需要知道“本月最热门的IT新闻事件有哪些”,使用Autonomy的“聚类”功能就可以得到近乎完美的答案。第一步,用户先设定一些需要搜索的目标网站,根据“本月最热门的IT新闻事件有哪些”这个需求,这些目标网站自然是一些IT新闻网站;第二步,通过Autonomy的DRE对这些网站上本月内报道的IT新闻进行检索;第三步,对这些新闻进行分类,报道数量最多最频繁的前几件事情就是“本月最热门的IT新闻事件有哪些”的候选者。这是没有计算机帮助时的人工作法,现在,这些步骤都由安装了Autonomy软件的计算机来完成,用户只需要“发动”一下这个系统:给“本月最热门的IT新闻事件有哪些”这个搜索需求设定一些关键参数。

  当然,设置关键参数对非专业人士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开始可能有些麻烦,不过,随着这个不断“学习”的系统的后台数据库数据量的增加,用户需要设置的参数可能会越来越少,甚至做到直接用“本月最热门的IT新闻事件有哪些”就可以一步到位搜索到用户所需要的。当然,用户这个系统不可能像google的检索数据库一样包罗万象,只能在某些个别领域(如IT新闻、环境污染等)成为一个“专家”,这个“专家”在面对来自其他领域或行业的问题时,一开始一样是个傻瓜。


Wednesday, March 23, 2005

eBay架构的思想金矿

英文来源:http://www.manageability.org/blog/stuff/about-ebays-architecture

杨争 /译 了解一件事情是怎么做的一个正确的方式是看看它在现实中是怎么做的。软件工业一直以来都在为"很多idea仅仅在理论上说说"所困惑。与此同时,软件厂商不断地把这些idea作为最佳实践推销给大家。 很少的软件开发者亲眼目睹过大规模可扩展的架构这一领域。幸运的是,有时我们可以看到和听到关于这方面公开发表的资料。我读过一些好的资料关于google的硬件基础设施的设计以及yahoo的页面渲染专利。现在,另一个互连网的巨人,eBay,给我们提供了其架构的一些资料(译者注:指的是"一天十亿次的访问-采用Core J2EE Pattern架构的J2EE 系统"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提供了很多信息。然而,我们将只对那些独特的和我感兴趣的那部分进行评论。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eBay站点的99.92%的可用性和380M page的页面数据。除此之外,每周近3万行代码的改动,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ebay的java代码的高度扩展性。 eBay使用J2EE技术是如何做到这些的。eBay可扩展性的部分如下:
Judicious use of server-side state No server affinity Functional server pools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atabase partitioning
eBay取得数据访问的线性扩展的做法是非常让人感兴趣的。他们提到使用"定制的O-R mapping" 来支持本地Cache和全局Cache、lazy loading, fetch sets (deep and shallow)以及读取和提交更新的子集。 而且,他们只使用bean管理的事务以及使用数据库的自动提交和O-R mapping来route不同的数据源. 有几个事情是非常令人吃惊的。第一,完全不使用Entity Beans,只使用他自己的O-R mapping工具(Hibernate anyone?)。 第二、基于Use-Case的应用服务器划分。第三、数据库的划分也是基于Use-Case。最后是系统的无状态本性以及明显不使用集群技术。
下面是关于服务器状态的引用: 基本上我们没有真正地使用server-side state。我们可能使用它,但现在我们并没有找到使用它的理由。....。如果需要状态化的话,我们把状态放到数据库中;需要的时候我们再从数据库中取。我们不必使用集群。也就不用为集群做任何工作。
总之,你自己不必为架构一台有状态的服务器所困扰,更进一步,忘掉集群,你不需要它。现在看看功能划分: 我们有一组或者一批机器,上面运行的应用是某个具体的use case,比如搜索功能有他们自己的服务器群,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调优策略,原因是浏览商品这个基本上是只读的用例和卖一件商品这个读写的用例在执行的时候是不同。在过去四五年我们一直采用水平数据库划分达到我们需要的可用性和线性扩展性。
总之,不要把你的应用和数据库放在一个giant machine,仅仅使用servers pools,每个pools对应一个Use Case. 听起来是否类似Google的策略。
下面是关于水平划分的一些介绍: 基于内容的路由可以实现系统的水平线性扩展。所以,想象一下,如果eBay某天拥有6000万种商品,我们不必把这些数据存储到一台超级Sun服务器上。.....也许我们可以把这些数据库放到许多台Sun服务器,但是我们怎么取到我们需要的数据呢?eBay提出了基于内容路由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一定的规则,从20台物理服务器中找到我需要的数据。更cool的事情是这里还定义了failover的策略。
最后,下面一句话描述了未来采用更加松散耦合的架构: 使用消息系统来耦合不同的Use Case是我们研究的内容。
是不是觉得很奇怪,最初这篇文章是介绍J2EE设计模式的?关键的线性扩展的思想几乎和Patterns无关。是的,eBay采用设计模式组织他们的代码。然而过分强调设计模式将失去对整体的把握。eBay架构关键的思想是无状态的设计,使用灵活的,高度优化的 OR-mapping 层以及服务器基于use cases划分。设计模式是好的,然而不能期望它使应用具有线性扩展性。
总之,eBay和Google的例子表明以Use-Case为基础组成的服务器pools的架构比几个大型计算机证明是具有更好线性扩展性的和可用性。当然,厂商害怕听到这样的结论。然而,部署这么多服务器的最大麻烦是如何管理好他们。-)

我的总结: eBay采用设计模式达到eBay架构的分层,各层(表示层、商业逻辑层、数据访问层)之间松散耦合,职责明确,分层提高了代码的扩展性和程序开发的效率。 eBay采用无状态的设计,灵活的、高度优化的 OR-mapping 层以及服务器基于use cases划分,达到应用之间的松散耦合,提高系统的线性扩展性。 为什么要求系统具有可线性扩展,目的就是当网站的访问量上升的时候,我们可以不用改动系统的任何代码,仅仅通过增加服务器就可以提高整个网站的支撑量。

Sunday, March 13, 2005

我的内容管理系统(CMS)寻找历程 -- Mambo出鞘,谁与争锋?

2004-08-31
  浪三 Mambo中国mambochina.net
  如果你也象我一样,一直苦苦寻找合适的网站内容管理系统,那么本文可作为一个参考。
  在为时半年的漫漫内容管理系统寻找历程中,Drupal、Tikiwiki、PhpNuke、PostNuke、Xoops、Tikipro、Mambo等一批优秀的内容管理系统逐个登台亮相,究竟我是如何找到它们?它们都有哪些优点,哪些缺点?最终我为什么选择Mambo?请看下述详细分解。
  一直以来,我都在琢磨要在网络浪潮中做点什么,网络泡沫2000年破灭至今也有3、4个年头,网络经济的第二春是不是开始萌动了?当时的网络浪潮没能赶上,有点遗憾也很庆幸,遗憾是不能爽一把,幸亏没赶上,不然肯定死得很惨。存活下来的网络公司好像有收入了,收支平衡了,甚至开始盈利了。越想越坐不住,是时候该做点什么了!
  且不管有什么好的想法或点子,肯定都要通过网站的形式来实现。现实的情况,不是没有想法,而是想法太多,每多一个想法都兴奋一阵子,失眠好几天,但却不知道能不能行得通,需要做个网站试试才知道。不可能每个想法都从头手工做一个网站,哪有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得有一个通用的网站内容管理系统才行。
  我非常迫切需要一个好的网站内容管理系统,来实现或检验我过多的想法,好让我能安心睡觉。对于有8年Deiphi开发经验,从1996年开始使用Delphi1.0,做过n个MIS系统的我来说,做个网站理论上是小菜一碟,原理非常简单,肯定没有MIS复杂!可这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真正做起来麻烦死了!先说html语言,拿来做界面虽说是所见即所得,但是稍微不注意就弄得面目全非,好看点的界面需要css,输入控制需要javascript,纯粹是体力活,麻烦死了!要是Delphi,只要几个控件就轻松解决问题,html要老半天,试问一个网站有多少个界面,需要多少个老半天?再说开发调试,Delphi编译报错,当场就能找出问题所在,几秒钟就解决Bug,而php/asp的运行报错,不敢奢求快速找到错误,往往是几个钟头都找不到,几天都解决不了一个Bug!天啊,晕死了!我的网站内容管理系统什么时候才能做出来呀?
  自从知道有开放源码的建站系统后,我马上放弃自己开发的念头,牛顿说过,伟大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现在有免费的巨人肩膀,干嘛不站?也许不会全部满足需要,但在别人的基础上扩展和改进,也比从头开发容易,更何况开放源码的系统有很多优秀开发团队参与,系统性能也会比我独自闭门造出来的车好,还可以跟着升级,这么美的差事,何乐而不为?
  2003年11月,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网站内容管理系统(CMS)寻找历程。
  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Drupal,4.3版本,官方网站http://www.drupal.org/,这个名字好怪,不知道什么意思。Drupal系统的功能很多,可实现文章、论坛、Blog等应用,有很多第三方插件扩展使用;界面很简洁,我比较喜欢,我个人比较喜欢像Google那样简洁的界面,也许是被html界面搞怕了,有点花样的界面就感到头疼!Drupal更令我叹服的是数据库设计非常精简,20多个表就实现很多功能,通过严格的数据库编码,使多个功能共用几张表,在数据库设计精简方面堪称一流!但我个人并不赞赏这种数据库设计模式,这往往要付出额外的代价,一来源码很难阅读,二来系统功能扩展困难,三来系统维护也很复杂,四来可能会降低系统运行效率。但我最关心的是有没有汉化支持,幸亏国内有海微在做汉化工作http://www.hiweed.com/,虽然汉化程度不高,但总比没有好。但令我奇怪的是,本来系统的运行速度还可以,可刚做了汉化,系统突然变得很慢,才几条记录,打开一个页面需要1秒多的时间,这可是在局域网,要是放到互联网上会成什么样子?!我大概看了一下,发现原来Drupal的汉化是放在数据库中的,如果界面上有100个英文需要翻译成中文,那么需要读取100次数据库,这么频繁的数据库读取,系统不慢才怪!我只有忍痛割爱了,cut!
  接下来到http://www.sourceforge.net/狂搜,搜到很多系统,如 eGroupware、 phpWebSite、PHPX 等等,感觉都不错,只是没有汉化,cut!顺便提一下,sourceforge.net也许是全球最大的开放源码交流网站,有很多优秀的开放源码项目都在这里,如phpMyAdmin、SquirrelMail等,还有许多诸如ERP、CRM的项目,真是应用具有。这段时间我是它的常客,发现大部分开放源码项目都是基于Apache+PHP+MySQL开发的,都是免费的支撑平台,再配合Linux/Unix/BSD,可以搭建完全免费的Web服务,放到互联网上,根本不必再为系统的版权和许可费担心受怕。
  2004年1月,我发现了Tikiwiki,官方网站http://www.tikiwiki.org/,这是非常优秀的网站内容管理系统,基于 PHP+ADOdb+Smarty等技术构建,功能非常齐全,主要特点:
  1、有文章、论坛、分类目录、blog、图库、文件下载、在线调查、Wiki等功能。  2、用户权限管理很棒,可以设置启用哪些功能,设置哪些用户使用哪些功能。  3、管理后台和用户界面合在一起,通过用户权限控制界面的显示。  4、界面被分割成上中下、左中右区域,非常结构化。  5、有很多实用模块,如菜单、登录、搜索、在线调查、最新发表文章等等,可以灵活定制显示在左右界面区域。  6、界面很简洁,有很多界面模版来换肤,我非常喜欢。
  看看汉化情况,只有Tikiwiki1.6的中文包,这时Tikiwiki已发布1.8版本了,汉化有点滞后。我怀着对Tikiwiki的钟爱,花了2-3天时间进行完全深度汉化,效果很好。随着深入试用,发现很多缺点:
  1、页面生成速度有点慢。  2、一个功能只有一个主菜单,不能设置成多个菜单,比如文章管理就只有一个‘文章’菜单项,不能分开设置成‘公告’、‘新闻’等,而是所有文章都显示在一块。这样就限制了网站的灵活性了,因为网站有很多类型的‘文章’需要分开设置。  3、用户菜单和管理菜单混合在一起,通过用户权限控制菜单显示,菜单需要展开才能使用,比较复杂,也不直观。  4、文档支持比较滞后,Tikiwiki的用户手册还是1.6版本的,其实文档和代码一样重要,它像是一个窗口,让用户详细了解系统的操作,让开发人员了解系统内部构造,这样才能使系统发扬光大。
  虽然如此,这并不影响我对Tikiwiki的喜爱,它的界面分块设置、功能模块结构化细分、用户和权限管理,使我看到了熟悉的MIS影子,感觉这就是我想要的网站内容管理系统。
  我第一个想做的网站是中华文书网http://www.doc.net.cn/,其中有一个成语查询功能,很显然Tikiwiki并没有此功能,必须定制开发。Tikiwiki文档上说功能开发很简单,可现实情况并不如此,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首先是smarty技术,它使数据库开发和界面设计分开,确实达到简化数据库编码的效果,但却增加一个中间层,使得界面的设计难度增加了,本来已经够烦的html代码要拆成很多小块,再分别用smarty语法编写,不敢渴望可视化设计,简直是晦涩难读!引入smarty技术后,每个小功能都要有一个数据库描述文件,一个界面文件,和一个数据库和界面的连接文件,且被放在不同目录,晕死了,怎么维护呀?另外由于smarty是动态生成界面文件的,速度有些慢,需要cache缓存来提高速度,也就是把首次生成的界面文件放在cache目录中,这些文件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到期后重新再生成。第一次打开界面时有点慢,以后就快多了。不过cache缓存有个后遗症,有时内容更新了,缓存却没有更新,用户就不能及时看到最新的页面,晕!
  其次Tikiwiki的功能设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结构化设计,整个是一个大杂烩,所有功能模块的初始化代码堆在一起,不管你有没有用到,所有功能都被初始化,系统速度怎能不慢!核心代码中也混杂着多种功能模块的代码,使得核心代码乱七八糟,可读性太差!天啊!这么漂亮的外表怎么有这么肮脏的芯!
  一个简单的成语查询功能被分成三个文件来实现,而且为了初始化成语功能,我必须修改Tikiwiki的初始化文件,加入成语初始化代码,好像改了2-3个文件,记不太清楚了。Tikiwiki的这种肮脏内核明显是不想让人往里增加新功能,也不想让人把它的功能去掉,简而言之,Tikiwiki就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可扩展性太差!一旦Tikiwiki系统升级,原来更改的地方需要重新修改一遍,你说累不累!成语查询功能最终是做出来了,但我不敢再做别的功能了。
  我带着一丝遗憾继续寻找,发现PhpNuke,官方网站http://www.phpnuke.org/,已经发布7.0版本了。PhpNuke据称是目前使用最多的内容管理系统,已经有5-6年的历史了,而我现在才发现,真落伍!中文汉化支持也很及时,我迫不及待地装上,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界面好土!也许界面的感受因人而异,但我对界面的评判标准并不高,一个好的界面并不要求充斥大量的图片和颜色,关键是布局要合理,颜色搭配要协调,而这两点PhpNuke做得并不好。界面还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广告,有横条的,有竖条的,顶部放,底部放,左边放,右边放,中间也放,让人误以为进入了二流的地方电视台,各种治疗阳痿和性病的广告层出不穷,开个玩笑:-)。这些广告把界面撑得很长,真正想了解的PhpNuke功能的演示内容只占据一小块界面,造成中间大量的空白,像被疯狗啃过一般。我非常理解PhpNuke作为开源项目,日常开发和维护付出很多,收入来源又很少,资金肯定很紧缺,多做几个广告也无可厚非。但也不能这样作践自己,完全可以把界面布局合理一点,广告位置排放合理一点,让人看起来舒服,这样也对得起出钱的主儿,对得起观众,效果好了,自己的收益也会上去,实现三赢,岂不是很好?
  闲话少说,进入管理后台一看,功能还挺多,有文章、下载、在线调查、FAQ、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等等,最重要的是支持第三方插件的安装和卸载,可以随意扩展系统的功能!这点比Tikiwiki强多了。经过多年的发展,PhpNuke社区的人气很旺,支持它的插件Addon、区块Block和界面风格Theme很多。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寻找和使用web内容管理系统,使我对web内容管理系统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难免要做一下总结:
  1、大凡web内容管理系统都有一个核心系统,实现许多web的常用功能,如文章管理、分类管理、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等。  2、提供系统的功能扩展机制,方便第三方开发和使用插件。  3、提供界面布局的控制机制,把界面布局切成上中下、左中右等区块,让用户能把自定义的功能放到这些区块上。  4、提供界面风格的控制机制,让用户开发和使用各种风格各异的界面风格,然后随心所欲的换肤。
  评价一个内容管理系统是否优秀,先要看它有没有上述的4点特征,然后看运行效率如何,再看易用性如何,是否易于用户使用和开发人员扩展新功能。当然了,对于我们这些非英语用户来说,还要看它是否支持多语言,尤其是有没有汉化包,或容不容易汉化。
  我根据上述原则对Tikiwiki和PhpNuke评价了一番,Tikiwiki的第1、2条是合并在一起的,难以扩展,不过用户管理和权限管理功能比较强大,第3、4条做得非常棒,易于使用。PhpNuke涵盖了上述4条特征,尤其是第2条做得很好,只不过第1条的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第3、4条做得不是很好,易用性较差,界面很土。
  后来发现了PostNuke,官方网站http://www.postnuke.org/,它是PhpNuke的简化版和美化版,内核作了一些简化,对第3、4条做了一些简化和美化处理,界面果然没有广告了,不过和Tikiwiki相比还是略逊一筹。有一点让我担忧的是,它的版本升级太慢了,发现它的时候是0.723版,很长一段时间内才升级到0.726版,我怀疑它的社区不是很旺,作者是不是放弃升级了?汉化支持也很薄弱,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它的汉化版,由无雨进行汉化http://www.chinammgg.com/,只有少数几个插件。
  在这期间我也下载过Xoops中文版,不知道是汉化效果不好还是Xoops本身的问题,其界面布局和风格都很差,懒得试就把它cut掉了。因为现在已经不像当初一样,急于寻找巨人的肩膀,而是巨人的肩膀太多了,评价哪个肩膀更合适成了首要任务。Tikiwiki和Nuke各有优缺点,哪个都不能很好满足我的标准。这段时间痛苦死了,经常寻找Tikiwiki、Nuke的新版本,看看功能有没有改进提高,装了又卸,卸了又装,都成装CMS高手了,可我想要的它还是没有给我改出来。
  不知不觉,到了2004年4月底,我还在Tikiwiki和Nuke之间犹豫不决,究竟哪个更合适?Tikiwiki和Nuke这两个巨人的肩膀都不太平坦,难以立足,必须动动手术,整平才行。经过多次全方位权衡,我决定从Tikiwiki开刀,虽然它的内核很混乱,但其设计思路很清晰,界面布局和风格的控制也很好,只需要把它的内核和功能模块分开就行,这与MIS开发有点类似,对我来说相对容易一些。我开始阅读它的内核代码,妈的有好几万行!就在我完成系统总体设计和数据库设计,要对Tikiwiki下手时,在Sourceforge.net中我发现Tikipro项目(这段时间我每天都要逛几次Sourceforge.net),Tikipro的发起者们也发现Tikiwiki存在的弊端,正在着手进行改进,还专门建个网站http://www.tikipro.org/来进行开发的沟通和交流。我狂喜!世界上真是什么人都有,连我肚子里的蛔虫也在异国他乡存在!我天天泡在Sourceforge.net和Tikipro.org之间,密切关注Tikipro项目的开发动态,深入阅读Tikipro的技术文档,Tikipro开发者们对优秀CMS的见解很精辟,对Tikiwiki的弊端也了如指掌,他们为Tikipro的发展制定详细的规划,虽然很多英文我看得模棱两可,但我对他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又过2个星期,使用了Tikipro的2次体验版之后,我发现Tikiwiki内核还是没有净化,内核和功能模块的代码还是混杂在一起。怎么搞的,这帮鬼子都在干嘛?技术文档上不是写得很清楚吗,难道是我看错了?我又详细阅读技术文档,并订阅邮件列表,才发现他们已经走弯路了。本来工作重点应该是简化内核,剥离出功能模块,而这帮鬼子却在讨论如何把Tikiwiki的所有功能模块转到Tikipro中,既然这样的话,那Tikipro和Tikiwiki有什么区别?干嘛还要花精力来开发Tikipro?真是气死我了!
  我在阅读Tikipro技术文档时发现,Tikipro要引进phpgacl来增强权限控制和管理。phpgacl是什么东东?难道要比Tikiwiki的权限管理还要好?我以往开发MIS系统时经常和权限管理打交道,对这比较在行也很感兴趣。任随兴趣驱动,我在Sourceforge.net中揪出phpgacl,原来它是用php+ADODB+Smarty开发的通用权限管理模块,设计思路非常好,能实现非常复杂的权限控制,提供很多实用的API函数,方便整合进已有的web内容管理系统中。phpgacl专门介绍使用它的主要用户,在仅有的两个用户中,排在第一的是Mambo - http://www.mamboserver.com/,点击这个链接,2004年5月12日,我来到了Mambo官方网站。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点击,在我所有鼠标的点击当中,这个是最有价值的!它让我放弃改进Tikiwiki的念头,结束了我的内容管理系统寻找历程。这一天晚上,睡梦中我不停的笑,掉了三颗大牙(其实我的大牙早在几年前已经掉了)。
  让我们来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如此疯狂。
  Mambo,中文意思为曼波音乐(源于古巴黑人音乐),是这个星球上功能最强大的开放源码的内容管理系统之一。在2004年4月20日伦敦举行的Linux用户和开发员大会上,Mambo从众多优秀的开放源码系统中脱颖而出,获得2004年度最佳Linux开放源码系统奖项,和它同场竞技的有KDE、Firebird SQL以及eGroupware等,这些都是知名度很高,被广泛使用的系统,现在却沦为Mambo的手下败将,可想而知,Mambo的魔力有多大!
  Mambo的口号 Power in Simplicity! ( 强大源自简易!)
  Mambo基于php+mysql技术开发,具有易于安装、管理简单、可靠性高等特点。
  Mambo可在全球范围内构建各种类型的网站,小到简单的个人网站,大到复杂的公司应用网站,Mambo都可轻松搞定!
  看到这里,我的血管都快爆了!鼻血不停往外喷。我还没用过Mambo,就已经被它征服!赶紧下载,版本为Mambo4.5-1.0.7。都到4.5版了,国内怎么很少有介绍?害得我找这么久才找到。不过狂喜的心情已经容不下任何抱怨,马上安装使用,功能确实强大,管理确实简单,界面布局合理,界面风格大方,比宣传材料有过之而无不及!Mambo系统设计非常灵巧和简单,把我心中许多悬而未决的设计难题,用很简单的方法实现了,真绝!
  Mambo分为核心系统(core)、组件(component)、模块(module)、界面模版(template)等,采用结构化的功能设计和界面布局设计。
  Mambo核心系统有前台用户界面和后台管理界面,方便最终用户使用和系统管理员管理,实现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多语言管理、组件管理、模块管理、界面模版管理、数据库备份和恢复等诸多系统管理功能,提供文章管理、首页管理、网站链接、在线调查、横幅广告等常用组件,提供菜单、登录框、计数器等常用模块,还提供4个界面模版,满足小型网站使用游刃有余。其后台管理界面采用类似于MIS系统的界面布局,有菜单、工具栏、按钮、状态栏等,界面简洁大方,风格统一,符合Windows用户的使用习惯,不注意看还以为是在使用Windows应用程序。
  Mambo的组件相当于功能模块,在界面的中央主区域显示,通过管理后台灵活安装和卸装,支持第三方开发,非常便于系统扩展。
  Mambo的模块是一个个豆腐块,可显示在除中央主区域之外的任何界面区域,在界面的顶部、底部、左栏、右栏,还可以自定义显示位置,可通过管理后台灵活安装和卸装,还可动态创建基于html语言的简单模块,如友情连接、合作伙伴等。通过Mambo模块设置,可以定制出专业的前台用户界面布局,其机制比Tikiwiki更简单,功能更强大,更灵活!
  Mambo的界面模版机制更绝,只需要一个index.php文件和一个css文件就搞定,index.php中大部分是html代码,另有几个php的echo、mosLoadModules函数,用于动态显示页面标题和动态调入Mambo模块,这种机制使界面模版的设计可以在准可视化的方式下进行,原来首页怎么设计,现在也是怎么设计,界面的美化程度就要看你的美感和美术功底了,首页设计完后把一些地方换成php函数动态调入就行。界面模版同样也可通过管理后台灵活安装和卸装,换肤相当容易。简单、灵活、高效,比起smarty技术来不知道要强多少倍!真是空前绝后,绝子绝孙!
  此外Mambo还有Mambot,不知道怎么翻译,只知道它是一段小的代码,在页面显示之前进行某些特殊的处理,可以实现某个特殊功能,用来增强组件和模块的功效。
  Mambo原来在Sourceforge.net安家,最近专门成立Mambo开发社区 http://www.mamboforge.net/,把核心系统开发活动转移到社区中,另外还提供项目空间,让Mambo的爱好者创建各种各样的项目。目前Mambo开发社区非常火爆,规模迅速膨胀,有一百多个组件项目,几十个模块项目,几十个界面模版项目,还有其它各色各样的项目,这里就不一一罗列,感兴趣的赶快去看看。
  除了Mambo开发社区之外,还有很多第三方网站提供Mambo技术支持,提供许多优秀的组件、模块以及界面模版。
  Mambo真是优点多多,魅力无穷,许多强大的功能没法用简单的语言讲清楚,只有用了Mambo,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奥妙。这时也许有人较劲,Mambo优点这么多,难道就没什么缺点?有,肯定有!所谓人无完人,物无尽美,Mambo也不例外。
  Mambo的权限管理功能稍弱,名义上Mambo使用phpgacl进行权限控制,应该很强大才是,实际上Mambo只借用phpgacl的壳而已,原因很简单,phpgacl是基于php+ADODB+Smarty开发,而Mambo则基于php+MySQL开发,技术底层明显有冲突,因此Mambo简化了phpgacl的API函数,并把它写死在核心代码中,并不能进行动态的权限控制。但对于只需几个人维护的网站,Mambo权限管理已经够用,大的网站,管理角色一多就不适用。权限控制将在以后的Mambo版本中得到改善,也许是Mambo4.6,也许是Mambo5.0,让我们拭目以待。
  Mambo的多语言支持,尤其是中文支持比较弱,Mambo核心系统只提供前台用户界面的翻译接口,后台管理界面却没有提供,这就要求管理员要有几十个英文词汇量才行。好在Mambo开发社区已有人开个项目adminlanguage,专门提供Mambo后台管理界面的翻译接口,鄙人也开个项目Simplified Language for Mambo,专门提供Mambo核心系统、组件和模块的简体中文汉化。这两个项目配合使用,使Mambo管理后台界面得到很好的汉化。不过一旦Mambo核心系统升级,推出新的版本,adminlanguage项目组必须作大量的工作才能使新系统的后台管理界面具有翻译接口,要花一周甚至一个月的时间,势必影响Mambo汉化版及时推出,真是一大憾事!
  手握着Mambo宝刀,做了一些汉化和界面模版的调整工作之后,我一口气建了五个网站:
  中华文书网http://www.doc.net.cn/  易达网上营销http://www.9819.com/  好房网http://www.howfang.com/  旅游直通车http://www.trip2.net/  Mambo中国http://www.mambochina.net/
  踌躇满志,游刃有余!现在做个网站对我来说已是小菜一碟,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不过这把刀磨了半年多,也真够久的。
  Mambo是自由的、开放的、免费的好东东,我不敢一个人独享,要给大家分享。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Mambo,使用Mambo,享受Mambo的好处,我在Mambo中国http://www.mambochina.net/,也就是Mambo中文社区中,介绍Mambo最新动态,提供最新核心系统、常用组件、模块和界面模版以及Mambo文档资料的下载。目前Mambo最新的稳定版为Mambo4.5-1.0.9,最新的候选版为Mambo4.5.1-RC-2。欢迎大家加入Mambo中文社区,交流Mambo的使用心得。同时希望更多的人参与Mambo组件、模块、界面模版的开发,参与Mambo简体中文的汉化,使Mambo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开花结果,发扬光大!
  附录网址:  Mambo官方网站:http://www.mamboserver.com/  Mambo开发社区:http://www.mamboforge.net/  Mambo开发社区简体中文项目:http://mamboforge.net/projects/simpchinese/  Mambo中文社区(Mambo中国):http://www.mambochina.net/
  特别声明:本文如实地陈述了我的网站内容管理系统的寻找历程,对很多网站内容管理系统的描述只代表我个人的感受和观点,并不想贬低各种网站内容管理系统及用它们建设出来的网站。我个人认为,本文所提及的网站内容管理系统都非常优秀,是它们陪我度过半年多的漫长寻找历程,教会我许多网站内容管理系统的知识,让我知道如何评价和选择优秀的网站内容管理系统,在这里我对这些网站内容管理系统的作者及其社区里的开发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我衷心祝愿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做得更好,在各自的专长领域大放异彩!

我的内容管理系统(CMS)寻找历程 -- Mambo出鞘,谁与争锋?

2004-08-31
  浪三 Mambo中国mambochina.net
  如果你也象我一样,一直苦苦寻找合适的网站内容管理系统,那么本文可作为一个参考。
  在为时半年的漫漫内容管理系统寻找历程中,Drupal、Tikiwiki、PhpNuke、PostNuke、Xoops、Tikipro、Mambo等一批优秀的内容管理系统逐个登台亮相,究竟我是如何找到它们?它们都有哪些优点,哪些缺点?最终我为什么选择Mambo?请看下述详细分解。
  一直以来,我都在琢磨要在网络浪潮中做点什么,网络泡沫2000年破灭至今也有3、4个年头,网络经济的第二春是不是开始萌动了?当时的网络浪潮没能赶上,有点遗憾也很庆幸,遗憾是不能爽一把,幸亏没赶上,不然肯定死得很惨。存活下来的网络公司好像有收入了,收支平衡了,甚至开始盈利了。越想越坐不住,是时候该做点什么了!
  且不管有什么好的想法或点子,肯定都要通过网站的形式来实现。现实的情况,不是没有想法,而是想法太多,每多一个想法都兴奋一阵子,失眠好几天,但却不知道能不能行得通,需要做个网站试试才知道。不可能每个想法都从头手工做一个网站,哪有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得有一个通用的网站内容管理系统才行。
  我非常迫切需要一个好的网站内容管理系统,来实现或检验我过多的想法,好让我能安心睡觉。对于有8年Deiphi开发经验,从1996年开始使用Delphi1.0,做过n个MIS系统的我来说,做个网站理论上是小菜一碟,原理非常简单,肯定没有MIS复杂!可这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真正做起来麻烦死了!先说html语言,拿来做界面虽说是所见即所得,但是稍微不注意就弄得面目全非,好看点的界面需要css,输入控制需要javascript,纯粹是体力活,麻烦死了!要是Delphi,只要几个控件就轻松解决问题,html要老半天,试问一个网站有多少个界面,需要多少个老半天?再说开发调试,Delphi编译报错,当场就能找出问题所在,几秒钟就解决Bug,而php/asp的运行报错,不敢奢求快速找到错误,往往是几个钟头都找不到,几天都解决不了一个Bug!天啊,晕死了!我的网站内容管理系统什么时候才能做出来呀?
  自从知道有开放源码的建站系统后,我马上放弃自己开发的念头,牛顿说过,伟大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现在有免费的巨人肩膀,干嘛不站?也许不会全部满足需要,但在别人的基础上扩展和改进,也比从头开发容易,更何况开放源码的系统有很多优秀开发团队参与,系统性能也会比我独自闭门造出来的车好,还可以跟着升级,这么美的差事,何乐而不为?
  2003年11月,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网站内容管理系统(CMS)寻找历程。
  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Drupal,4.3版本,官方网站http://www.drupal.org/,这个名字好怪,不知道什么意思。Drupal系统的功能很多,可实现文章、论坛、Blog等应用,有很多第三方插件扩展使用;界面很简洁,我比较喜欢,我个人比较喜欢像Google那样简洁的界面,也许是被html界面搞怕了,有点花样的界面就感到头疼!Drupal更令我叹服的是数据库设计非常精简,20多个表就实现很多功能,通过严格的数据库编码,使多个功能共用几张表,在数据库设计精简方面堪称一流!但我个人并不赞赏这种数据库设计模式,这往往要付出额外的代价,一来源码很难阅读,二来系统功能扩展困难,三来系统维护也很复杂,四来可能会降低系统运行效率。但我最关心的是有没有汉化支持,幸亏国内有海微在做汉化工作http://www.hiweed.com/,虽然汉化程度不高,但总比没有好。但令我奇怪的是,本来系统的运行速度还可以,可刚做了汉化,系统突然变得很慢,才几条记录,打开一个页面需要1秒多的时间,这可是在局域网,要是放到互联网上会成什么样子?!我大概看了一下,发现原来Drupal的汉化是放在数据库中的,如果界面上有100个英文需要翻译成中文,那么需要读取100次数据库,这么频繁的数据库读取,系统不慢才怪!我只有忍痛割爱了,cut!
  接下来到http://www.sourceforge.net/狂搜,搜到很多系统,如 eGroupware、 phpWebSite、PHPX 等等,感觉都不错,只是没有汉化,cut!顺便提一下,sourceforge.net也许是全球最大的开放源码交流网站,有很多优秀的开放源码项目都在这里,如phpMyAdmin、SquirrelMail等,还有许多诸如ERP、CRM的项目,真是应用具有。这段时间我是它的常客,发现大部分开放源码项目都是基于Apache+PHP+MySQL开发的,都是免费的支撑平台,再配合Linux/Unix/BSD,可以搭建完全免费的Web服务,放到互联网上,根本不必再为系统的版权和许可费担心受怕。
  2004年1月,我发现了Tikiwiki,官方网站http://www.tikiwiki.org/,这是非常优秀的网站内容管理系统,基于 PHP+ADOdb+Smarty等技术构建,功能非常齐全,主要特点:
  1、有文章、论坛、分类目录、blog、图库、文件下载、在线调查、Wiki等功能。  2、用户权限管理很棒,可以设置启用哪些功能,设置哪些用户使用哪些功能。  3、管理后台和用户界面合在一起,通过用户权限控制界面的显示。  4、界面被分割成上中下、左中右区域,非常结构化。  5、有很多实用模块,如菜单、登录、搜索、在线调查、最新发表文章等等,可以灵活定制显示在左右界面区域。  6、界面很简洁,有很多界面模版来换肤,我非常喜欢。
  看看汉化情况,只有Tikiwiki1.6的中文包,这时Tikiwiki已发布1.8版本了,汉化有点滞后。我怀着对Tikiwiki的钟爱,花了2-3天时间进行完全深度汉化,效果很好。随着深入试用,发现很多缺点:
  1、页面生成速度有点慢。  2、一个功能只有一个主菜单,不能设置成多个菜单,比如文章管理就只有一个‘文章’菜单项,不能分开设置成‘公告’、‘新闻’等,而是所有文章都显示在一块。这样就限制了网站的灵活性了,因为网站有很多类型的‘文章’需要分开设置。  3、用户菜单和管理菜单混合在一起,通过用户权限控制菜单显示,菜单需要展开才能使用,比较复杂,也不直观。  4、文档支持比较滞后,Tikiwiki的用户手册还是1.6版本的,其实文档和代码一样重要,它像是一个窗口,让用户详细了解系统的操作,让开发人员了解系统内部构造,这样才能使系统发扬光大。
  虽然如此,这并不影响我对Tikiwiki的喜爱,它的界面分块设置、功能模块结构化细分、用户和权限管理,使我看到了熟悉的MIS影子,感觉这就是我想要的网站内容管理系统。
  我第一个想做的网站是中华文书网http://www.doc.net.cn/,其中有一个成语查询功能,很显然Tikiwiki并没有此功能,必须定制开发。Tikiwiki文档上说功能开发很简单,可现实情况并不如此,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首先是smarty技术,它使数据库开发和界面设计分开,确实达到简化数据库编码的效果,但却增加一个中间层,使得界面的设计难度增加了,本来已经够烦的html代码要拆成很多小块,再分别用smarty语法编写,不敢渴望可视化设计,简直是晦涩难读!引入smarty技术后,每个小功能都要有一个数据库描述文件,一个界面文件,和一个数据库和界面的连接文件,且被放在不同目录,晕死了,怎么维护呀?另外由于smarty是动态生成界面文件的,速度有些慢,需要cache缓存来提高速度,也就是把首次生成的界面文件放在cache目录中,这些文件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到期后重新再生成。第一次打开界面时有点慢,以后就快多了。不过cache缓存有个后遗症,有时内容更新了,缓存却没有更新,用户就不能及时看到最新的页面,晕!
  其次Tikiwiki的功能设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结构化设计,整个是一个大杂烩,所有功能模块的初始化代码堆在一起,不管你有没有用到,所有功能都被初始化,系统速度怎能不慢!核心代码中也混杂着多种功能模块的代码,使得核心代码乱七八糟,可读性太差!天啊!这么漂亮的外表怎么有这么肮脏的芯!
  一个简单的成语查询功能被分成三个文件来实现,而且为了初始化成语功能,我必须修改Tikiwiki的初始化文件,加入成语初始化代码,好像改了2-3个文件,记不太清楚了。Tikiwiki的这种肮脏内核明显是不想让人往里增加新功能,也不想让人把它的功能去掉,简而言之,Tikiwiki就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可扩展性太差!一旦Tikiwiki系统升级,原来更改的地方需要重新修改一遍,你说累不累!成语查询功能最终是做出来了,但我不敢再做别的功能了。
  我带着一丝遗憾继续寻找,发现PhpNuke,官方网站http://www.phpnuke.org/,已经发布7.0版本了。PhpNuke据称是目前使用最多的内容管理系统,已经有5-6年的历史了,而我现在才发现,真落伍!中文汉化支持也很及时,我迫不及待地装上,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界面好土!也许界面的感受因人而异,但我对界面的评判标准并不高,一个好的界面并不要求充斥大量的图片和颜色,关键是布局要合理,颜色搭配要协调,而这两点PhpNuke做得并不好。界面还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广告,有横条的,有竖条的,顶部放,底部放,左边放,右边放,中间也放,让人误以为进入了二流的地方电视台,各种治疗阳痿和性病的广告层出不穷,开个玩笑:-)。这些广告把界面撑得很长,真正想了解的PhpNuke功能的演示内容只占据一小块界面,造成中间大量的空白,像被疯狗啃过一般。我非常理解PhpNuke作为开源项目,日常开发和维护付出很多,收入来源又很少,资金肯定很紧缺,多做几个广告也无可厚非。但也不能这样作践自己,完全可以把界面布局合理一点,广告位置排放合理一点,让人看起来舒服,这样也对得起出钱的主儿,对得起观众,效果好了,自己的收益也会上去,实现三赢,岂不是很好?
  闲话少说,进入管理后台一看,功能还挺多,有文章、下载、在线调查、FAQ、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等等,最重要的是支持第三方插件的安装和卸载,可以随意扩展系统的功能!这点比Tikiwiki强多了。经过多年的发展,PhpNuke社区的人气很旺,支持它的插件Addon、区块Block和界面风格Theme很多。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寻找和使用web内容管理系统,使我对web内容管理系统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难免要做一下总结:
  1、大凡web内容管理系统都有一个核心系统,实现许多web的常用功能,如文章管理、分类管理、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等。  2、提供系统的功能扩展机制,方便第三方开发和使用插件。  3、提供界面布局的控制机制,把界面布局切成上中下、左中右等区块,让用户能把自定义的功能放到这些区块上。  4、提供界面风格的控制机制,让用户开发和使用各种风格各异的界面风格,然后随心所欲的换肤。
  评价一个内容管理系统是否优秀,先要看它有没有上述的4点特征,然后看运行效率如何,再看易用性如何,是否易于用户使用和开发人员扩展新功能。当然了,对于我们这些非英语用户来说,还要看它是否支持多语言,尤其是有没有汉化包,或容不容易汉化。
  我根据上述原则对Tikiwiki和PhpNuke评价了一番,Tikiwiki的第1、2条是合并在一起的,难以扩展,不过用户管理和权限管理功能比较强大,第3、4条做得非常棒,易于使用。PhpNuke涵盖了上述4条特征,尤其是第2条做得很好,只不过第1条的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第3、4条做得不是很好,易用性较差,界面很土。
  后来发现了PostNuke,官方网站http://www.postnuke.org/,它是PhpNuke的简化版和美化版,内核作了一些简化,对第3、4条做了一些简化和美化处理,界面果然没有广告了,不过和Tikiwiki相比还是略逊一筹。有一点让我担忧的是,它的版本升级太慢了,发现它的时候是0.723版,很长一段时间内才升级到0.726版,我怀疑它的社区不是很旺,作者是不是放弃升级了?汉化支持也很薄弱,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它的汉化版,由无雨进行汉化http://www.chinammgg.com/,只有少数几个插件。
  在这期间我也下载过Xoops中文版,不知道是汉化效果不好还是Xoops本身的问题,其界面布局和风格都很差,懒得试就把它cut掉了。因为现在已经不像当初一样,急于寻找巨人的肩膀,而是巨人的肩膀太多了,评价哪个肩膀更合适成了首要任务。Tikiwiki和Nuke各有优缺点,哪个都不能很好满足我的标准。这段时间痛苦死了,经常寻找Tikiwiki、Nuke的新版本,看看功能有没有改进提高,装了又卸,卸了又装,都成装CMS高手了,可我想要的它还是没有给我改出来。
  不知不觉,到了2004年4月底,我还在Tikiwiki和Nuke之间犹豫不决,究竟哪个更合适?Tikiwiki和Nuke这两个巨人的肩膀都不太平坦,难以立足,必须动动手术,整平才行。经过多次全方位权衡,我决定从Tikiwiki开刀,虽然它的内核很混乱,但其设计思路很清晰,界面布局和风格的控制也很好,只需要把它的内核和功能模块分开就行,这与MIS开发有点类似,对我来说相对容易一些。我开始阅读它的内核代码,妈的有好几万行!就在我完成系统总体设计和数据库设计,要对Tikiwiki下手时,在Sourceforge.net中我发现Tikipro项目(这段时间我每天都要逛几次Sourceforge.net),Tikipro的发起者们也发现Tikiwiki存在的弊端,正在着手进行改进,还专门建个网站http://www.tikipro.org/来进行开发的沟通和交流。我狂喜!世界上真是什么人都有,连我肚子里的蛔虫也在异国他乡存在!我天天泡在Sourceforge.net和Tikipro.org之间,密切关注Tikipro项目的开发动态,深入阅读Tikipro的技术文档,Tikipro开发者们对优秀CMS的见解很精辟,对Tikiwiki的弊端也了如指掌,他们为Tikipro的发展制定详细的规划,虽然很多英文我看得模棱两可,但我对他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又过2个星期,使用了Tikipro的2次体验版之后,我发现Tikiwiki内核还是没有净化,内核和功能模块的代码还是混杂在一起。怎么搞的,这帮鬼子都在干嘛?技术文档上不是写得很清楚吗,难道是我看错了?我又详细阅读技术文档,并订阅邮件列表,才发现他们已经走弯路了。本来工作重点应该是简化内核,剥离出功能模块,而这帮鬼子却在讨论如何把Tikiwiki的所有功能模块转到Tikipro中,既然这样的话,那Tikipro和Tikiwiki有什么区别?干嘛还要花精力来开发Tikipro?真是气死我了!
  我在阅读Tikipro技术文档时发现,Tikipro要引进phpgacl来增强权限控制和管理。phpgacl是什么东东?难道要比Tikiwiki的权限管理还要好?我以往开发MIS系统时经常和权限管理打交道,对这比较在行也很感兴趣。任随兴趣驱动,我在Sourceforge.net中揪出phpgacl,原来它是用php+ADODB+Smarty开发的通用权限管理模块,设计思路非常好,能实现非常复杂的权限控制,提供很多实用的API函数,方便整合进已有的web内容管理系统中。phpgacl专门介绍使用它的主要用户,在仅有的两个用户中,排在第一的是Mambo - http://www.mamboserver.com/,点击这个链接,2004年5月12日,我来到了Mambo官方网站。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点击,在我所有鼠标的点击当中,这个是最有价值的!它让我放弃改进Tikiwiki的念头,结束了我的内容管理系统寻找历程。这一天晚上,睡梦中我不停的笑,掉了三颗大牙(其实我的大牙早在几年前已经掉了)。
  让我们来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如此疯狂。
  Mambo,中文意思为曼波音乐(源于古巴黑人音乐),是这个星球上功能最强大的开放源码的内容管理系统之一。在2004年4月20日伦敦举行的Linux用户和开发员大会上,Mambo从众多优秀的开放源码系统中脱颖而出,获得2004年度最佳Linux开放源码系统奖项,和它同场竞技的有KDE、Firebird SQL以及eGroupware等,这些都是知名度很高,被广泛使用的系统,现在却沦为Mambo的手下败将,可想而知,Mambo的魔力有多大!
  Mambo的口号 Power in Simplicity! ( 强大源自简易!)
  Mambo基于php+mysql技术开发,具有易于安装、管理简单、可靠性高等特点。
  Mambo可在全球范围内构建各种类型的网站,小到简单的个人网站,大到复杂的公司应用网站,Mambo都可轻松搞定!
  看到这里,我的血管都快爆了!鼻血不停往外喷。我还没用过Mambo,就已经被它征服!赶紧下载,版本为Mambo4.5-1.0.7。都到4.5版了,国内怎么很少有介绍?害得我找这么久才找到。不过狂喜的心情已经容不下任何抱怨,马上安装使用,功能确实强大,管理确实简单,界面布局合理,界面风格大方,比宣传材料有过之而无不及!Mambo系统设计非常灵巧和简单,把我心中许多悬而未决的设计难题,用很简单的方法实现了,真绝!
  Mambo分为核心系统(core)、组件(component)、模块(module)、界面模版(template)等,采用结构化的功能设计和界面布局设计。
  Mambo核心系统有前台用户界面和后台管理界面,方便最终用户使用和系统管理员管理,实现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多语言管理、组件管理、模块管理、界面模版管理、数据库备份和恢复等诸多系统管理功能,提供文章管理、首页管理、网站链接、在线调查、横幅广告等常用组件,提供菜单、登录框、计数器等常用模块,还提供4个界面模版,满足小型网站使用游刃有余。其后台管理界面采用类似于MIS系统的界面布局,有菜单、工具栏、按钮、状态栏等,界面简洁大方,风格统一,符合Windows用户的使用习惯,不注意看还以为是在使用Windows应用程序。
  Mambo的组件相当于功能模块,在界面的中央主区域显示,通过管理后台灵活安装和卸装,支持第三方开发,非常便于系统扩展。
  Mambo的模块是一个个豆腐块,可显示在除中央主区域之外的任何界面区域,在界面的顶部、底部、左栏、右栏,还可以自定义显示位置,可通过管理后台灵活安装和卸装,还可动态创建基于html语言的简单模块,如友情连接、合作伙伴等。通过Mambo模块设置,可以定制出专业的前台用户界面布局,其机制比Tikiwiki更简单,功能更强大,更灵活!
  Mambo的界面模版机制更绝,只需要一个index.php文件和一个css文件就搞定,index.php中大部分是html代码,另有几个php的echo、mosLoadModules函数,用于动态显示页面标题和动态调入Mambo模块,这种机制使界面模版的设计可以在准可视化的方式下进行,原来首页怎么设计,现在也是怎么设计,界面的美化程度就要看你的美感和美术功底了,首页设计完后把一些地方换成php函数动态调入就行。界面模版同样也可通过管理后台灵活安装和卸装,换肤相当容易。简单、灵活、高效,比起smarty技术来不知道要强多少倍!真是空前绝后,绝子绝孙!
  此外Mambo还有Mambot,不知道怎么翻译,只知道它是一段小的代码,在页面显示之前进行某些特殊的处理,可以实现某个特殊功能,用来增强组件和模块的功效。
  Mambo原来在Sourceforge.net安家,最近专门成立Mambo开发社区 http://www.mamboforge.net/,把核心系统开发活动转移到社区中,另外还提供项目空间,让Mambo的爱好者创建各种各样的项目。目前Mambo开发社区非常火爆,规模迅速膨胀,有一百多个组件项目,几十个模块项目,几十个界面模版项目,还有其它各色各样的项目,这里就不一一罗列,感兴趣的赶快去看看。
  除了Mambo开发社区之外,还有很多第三方网站提供Mambo技术支持,提供许多优秀的组件、模块以及界面模版。
  Mambo真是优点多多,魅力无穷,许多强大的功能没法用简单的语言讲清楚,只有用了Mambo,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奥妙。这时也许有人较劲,Mambo优点这么多,难道就没什么缺点?有,肯定有!所谓人无完人,物无尽美,Mambo也不例外。
  Mambo的权限管理功能稍弱,名义上Mambo使用phpgacl进行权限控制,应该很强大才是,实际上Mambo只借用phpgacl的壳而已,原因很简单,phpgacl是基于php+ADODB+Smarty开发,而Mambo则基于php+MySQL开发,技术底层明显有冲突,因此Mambo简化了phpgacl的API函数,并把它写死在核心代码中,并不能进行动态的权限控制。但对于只需几个人维护的网站,Mambo权限管理已经够用,大的网站,管理角色一多就不适用。权限控制将在以后的Mambo版本中得到改善,也许是Mambo4.6,也许是Mambo5.0,让我们拭目以待。
  Mambo的多语言支持,尤其是中文支持比较弱,Mambo核心系统只提供前台用户界面的翻译接口,后台管理界面却没有提供,这就要求管理员要有几十个英文词汇量才行。好在Mambo开发社区已有人开个项目adminlanguage,专门提供Mambo后台管理界面的翻译接口,鄙人也开个项目Simplified Language for Mambo,专门提供Mambo核心系统、组件和模块的简体中文汉化。这两个项目配合使用,使Mambo管理后台界面得到很好的汉化。不过一旦Mambo核心系统升级,推出新的版本,adminlanguage项目组必须作大量的工作才能使新系统的后台管理界面具有翻译接口,要花一周甚至一个月的时间,势必影响Mambo汉化版及时推出,真是一大憾事!
  手握着Mambo宝刀,做了一些汉化和界面模版的调整工作之后,我一口气建了五个网站:
  中华文书网http://www.doc.net.cn/  易达网上营销http://www.9819.com/  好房网http://www.howfang.com/  旅游直通车http://www.trip2.net/  Mambo中国http://www.mambochina.net/
  踌躇满志,游刃有余!现在做个网站对我来说已是小菜一碟,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不过这把刀磨了半年多,也真够久的。
  Mambo是自由的、开放的、免费的好东东,我不敢一个人独享,要给大家分享。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Mambo,使用Mambo,享受Mambo的好处,我在Mambo中国http://www.mambochina.net/,也就是Mambo中文社区中,介绍Mambo最新动态,提供最新核心系统、常用组件、模块和界面模版以及Mambo文档资料的下载。目前Mambo最新的稳定版为Mambo4.5-1.0.9,最新的候选版为Mambo4.5.1-RC-2。欢迎大家加入Mambo中文社区,交流Mambo的使用心得。同时希望更多的人参与Mambo组件、模块、界面模版的开发,参与Mambo简体中文的汉化,使Mambo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开花结果,发扬光大!
  附录网址:  Mambo官方网站:http://www.mamboserver.com/  Mambo开发社区:http://www.mamboforge.net/  Mambo开发社区简体中文项目:http://mamboforge.net/projects/simpchinese/  Mambo中文社区(Mambo中国):http://www.mambochina.net/
  特别声明:本文如实地陈述了我的网站内容管理系统的寻找历程,对很多网站内容管理系统的描述只代表我个人的感受和观点,并不想贬低各种网站内容管理系统及用它们建设出来的网站。我个人认为,本文所提及的网站内容管理系统都非常优秀,是它们陪我度过半年多的漫长寻找历程,教会我许多网站内容管理系统的知识,让我知道如何评价和选择优秀的网站内容管理系统,在这里我对这些网站内容管理系统的作者及其社区里的开发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我衷心祝愿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做得更好,在各自的专长领域大放异彩!

Sunday, March 06, 2005

对网站设计向增强知识管理方向发展的看法

对网站设计向增强知识管理方向发展的看法


版本:第一版
作者:tomz
时间:2004年2月26日


最初发表
前言本文是应刺猬的温柔的邀请发到这里供大家探讨的。刺猬的温柔关心的是其中的“开放互连”的内容。但“开放互连”是知识管理的基础,并且和知识管理也有很多联系。就将题目的重点定做知识管理。

我认为目前互联网服务在两个方面发展不足。一是免费内容和服务巊经比较成熟了,而付费内容和服务还有很大发展潜力。不是说免费内容巊经太多了。而是说还有很多应有的付费内容抡有出现。二是象离散的信息的检索技术收到大家的重视,而人工的知识整理,主动的知识整理还很欠缺,应该还有更多这方面的技术出现。(很象王志东说的“第三代是应用为王”的说法,幊什么吆喝什么。目前我推出了一个付费系统,知识管理在计划中。)

先补充一下,在和刺猬的温柔谈话中我也反复提到,如果不能理解什么是开放互连,RSS就是最现成的例子,用RSS来互连网站,相互备份和缓存内容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我所说的知识管理功能不够的意思是:

比如如果是一本书,那么就有树状结构(篇、章、节、小节),还有顺序结构(有先后顺序的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各个章节的前后顺序是确定的)。而在wiki系统中,是一个平面结构(我知道zwiki有层次结构,具体不清楚,但应该实现不彻底,比如抡有顺序结构)。一个wiki页抡有前、后、上的属性,(手工添加的链接不算。)而如果有了这些属性,wiki的浏览操作会方便很多。比如blog也抡有书那样的完善的结构,forum也抡有这样的整理功能。可能有czug那样的操作,先在forum讨论,比较成熟后放到blog上,规模大了,放到wiki上,成熟了放到知识库中。而我的想法是,不管什么信息类型(blog、wiki、forum等)都具有”可管理性“,都有一些统一的操作,比如版本、评级、评价、结构、作者、分类、时间。一个信息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同时存在于各种容器中(blog、wiki....),而不是各有一个复制品在各个容器中,造成信息的分裂,手工的在各个容器收集反馈。信息越具有可管理性,就越能发挥作用,而不至于造成信息的浪费。如果能够通过各个途径、依照各种线索都能够发现同一个信息,将同一个信息的各种反馈和整理和更改都在一处发现,那么信息能够发挥更大作用。

另外,网站的“开放互连”能力,比如,能够发现一个wiki字是否在其它wiki网站上巊经出现了。比如,一个人能够用同一个网站的认证在多个不同的网站上发表信息,而且在一处能够发现作者在不同网站上发表的所有信息。(而不必依赖不可靠的网站搜索功能)

这种知识管理能力其实也就是“语义web”的概念,只是我的设想更具体。要实现我说的知识管理功能,也要建立在xml基础上,就是要求网站的功能都具有xml界面,并且数据库能够相互链接。(就像多个关系数据库的合并。)

这些想法只能通过软件的实现完善、提纯。知识管理的想法在我网站上提到的“记事本”项目也有所表述。

“可管理性”和“开放互连”可能巊经在某些软件中有所体现了,但我认为目前的发展水平远远不能满足要求。

象天网的燕储把多个分散的ftp网站互连起来,blog心得集的blog搜索功能,都是一种“开放互连”的尝试。我的bookmark缓存的想法也是一种互连的企图。ldap和passport也是一种互连的实现。

其实,对知识管理的说明用“用户故事”的方式来说明是最明白的,只是目前思路比较混乱,只能在理论上大概说一下。

网站的“缓存友好”,指如果缓存一个目录,那么目录下面的各个章节、评论等都能被同时缓存。如果内容有发展或更改,那么能够主动通知缓存网站更新内容,而不是总要机器人来询问。信息是细犒度的,各章节、评论都是独立的信息片断,而不是都在一页上,这样便于归档和检索,当然,在被人浏览的时候可以放到一页上。信息都是xml加xlt的,这样信息能够同时被人读和机读。不止是最终版,而且所有版本都要放到xml上去。xml能兼容各种xml规范,比如RDF、RSS、都柏林核心等,最好wiki、forum、book都有自己的xml规范。

这种“缓存友好”是“开放互连”的基础。

评级的重要性:比如访问一个blog,blog中有几百个条目,我抡有时间全部阅读,希望作者能够告诉我,最有用的前10个blog条目是什么,我要把时间花到最重要的内容上去。对论坛、wiki等其它形式也有同样的需求。

另外,除了对信息进行管理,对人的信息进行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招聘网站,专家库,俱乐部、和其它会员制的组织都设计到对人的信息的管理。人的信息也设计到一个分类和评级的问题。对人的信息的管理,“朋友的朋友”理论是一个开端。比如 www.yoyonet.cn

旧贴摘录:

==记事本项目理论==

我的“记事本”和你的“人机对话”好像研究目标相同,下面说说我的“记事本”的构想,而构想的核心就是对“知识”的研究。

知识有两个犒度级别:

第一级是“词”,数据库就是把词作为存储对象,词典等也是数据库。对于人机对话来说就是从自然语言中抽取数据,人机对话并不能从对话中抽取“关系”,因为所有的语句中的词的关系都是程序事先预料到的,并且分别处理的,所以说人机对话是从语句中抽取“词”。从语句中抽取词的过程涉及到语义学:区分名词、动词、形容词、助动词。另外,也要借助于“同义词”等语义学的概念。从语句中抽取词就是区分词的性质,然后获得所需要的词的过程。数据库就是存储的词和词之间的关系,数据库可以是关系数据库,也可以是prolog那样的有多种特定关系的可推理的数据库。我认为人机对话目前首要是具有能接受各种数据库数据的能力。数据库的形式有关系数据库、xml数据、RDF数据,这些以标准格式存在的的细犒度的知识是最有组织、最有语义概念的知识,应该是人工智能首要的消化对象。以网络形式相互联系的各个独立的数据库的联合是人类知识的最佳载体,这应该是目前最需要做的事。现在巊经有很多人在呼吁建立一个全球统一的知识库,我认为应该从增强对现有的细犒度的知识的消化能力入手,一方面是消化现有的细犒度数据,另一方面是用网络的形式吸收人头脑中的知识。wordnet是一个吸收和存储人类的细犒度知识的尝试。象词典、输入法等也是以细犒度知识为基础的。我的记事本就是先从作为关系数据库的一个接口入手,比如一个通讯录。使用人机对话的形式可以方便的输入数据,比如输入一句“某某的电话是XXXX”,而不用调出相应的输入界面,也不用被迫按照输入界面的顺序输入,并且能将多个数据库的输入混合在一起,不用考虑先后顺序。在“词”这个犒度级别中,语法分析是关键,而语法不外乎表现这四种关系:抽象和具体、整体和部分、基本和衍生、对象和属性,这正是四种思维形式的表现。

第二级是“语句群”,语句群的形式可以是论坛的一个帖子,FAQ的一个回答,howto的一个回答,或结构化文本的一个最小的单位,一个“小节”。就是由一个或几个段落组成的解决单一问题的语句群。这个语句群的概念比段落含义更明确。语句群的存储和检索就涉及到了思维的四种形式,一般的语句群的组织形式是以目录的形式出现的,比如结构化文本的“章”、“节”等,或网站的目录检索,或文件的目录,这就是“树状思维”。关键词的检索方式可以看作目录检索的一种比较灵活的形式,也可以看作“离散思维”的一种形式。象文章的属性,比如作者、语言、网站等,象“都柏林核心”,这种类似关系数据库的方式,属于“对应思维”的形式。象全文,标题的检索属于“离散思维”的形式。html、wiki、info那样的超链接的形式则属于“延伸思维”的表现,以一种延伸的形式找到最关心的知识。掌握了思维的四种形式,也就掌握了“语句群”级的知识的全面的检索方法。结构化文本是组织知识的工具,tex、html、xml、wiki等都是结构化文本。新闻组、论坛、RSS、BBS等都是对“语句群”级的知识进行组织的尝试。FAQ、howto、cookbook、归档网络也是知识组织的形式。研究怎样使知识更有组织,更容易检索,研究各种知识的组织形式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我的记事本就是想综合两个犒度级别的各种检索方式,作出一个比较完善的知识管理软件。这个软件要有网络和本机两种交互界面,要兼容各种数据形式和输入输出方法。但这是一个宏大的计划,最好有资金支持才好,否则就只能等待我花几十年的空闊时间慢慢来搞了。不知我所说的和你的项目的重合度如何。不知是否有人或有资金来实现这个构想。我想先用scheme搞一个原型出来,确实有必要再用c语言等更高效的语言来实现。原来我曾经用lisp编了一个超链接系统,架构比较乱,肯定要重新实现一遍,但这次我打算从一个“通讯录”这样的关系数据库入手,然后是一个类似wordnet的网络接口。现在巊有的知识的组织方式很多,各有特点,只有先构思一个更先进的架构才有开发的必要,而这种架构只有在一步步开发中逐渐找灵感。

网络内容聚合机制的想法收集

Tomz 的相关想法

将blog、wiki、论坛等整合的知识管理系统。
象,现在的各个系统都各有优缺点,
却不考虑更高级的知识整理方法,令人费解。
....

嗯,我的系统是知识交换系统,不是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系统。(另外,我头脑中知识管理系统的概念是知识整理系统,也可能和你的不一样。)因此,如果是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系统只要有评分系统就可以了,因为企业可以对高分作出奖励。而在交换系统中,只有知识的购买者才能作出奖励,因此,是一个商品的交换过程,一个交易达成的过程。在知识交换中,阅读都是要付出的。对于评注,当然要奖励,知识的出卖者也会用他的所得分一部分给有价值的评注者。这也是知识交换系统存在的价值之一---------鼓励评注。

在知识交换系统中,没有价值评定的问题,只有交易达成的问题。对于文章的内容是否和题目相符,质量是否过关,目前只有通过举报来解决,另外,可以推出作者的信用评级。还可以做一个随机抽取内容的功能,公布部分文章内容,来评估文章的价值。

而如果对于单纯的评价系统,我不赞成设置专门的评价人员,而是大家都是评价人员,读者可以设定他所信任的评价人员,对评价人员形成竞争机制。我喜欢一个大家都平等的氛围,以免造成评价和被评价的矛盾。造成评价的低效。

www.csdn.net www.xdcad.com 都对如何鼓励用户发言做了很多成功的尝试。我的文章交换系统和社区、和人气都无关,和它们的不同。我的系统只是一个功能性的东西,可以自己用,也可以大家用。如果别人不用,至少我会使用它来做一些交换活动。我做这个系统的最初的想法也是给自己用的。目前只是把这个系统开放了。

至于选择开放的问题,我认为,如果自己作出的对自己很重要的成果,还是开放的好,因为对自己重要的东西,不是用金钱能够衡量的,开放了,能使成果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我的文章、和我的blog,对我很重要,所以我免费提供给大家。而对于那些对自己不很重要,需要花力气去完成,而对别人可能比较重要的东西,则可以采用交换的形式,这样各得其所,而不是单方面作出牺牲。

我的文章交换系统有商业化的打算,目前,我选择封闭。

至于开放和封闭,那种商业模式好,要区分不同的情况,具体分析。不要一味的开放,也不要一味的封闭。这在我以前对GPL的讨论中说了很多了。重要的是对商业模式的可行性做出正确的判断。zope的开放我感觉有很多股东的感情因素在里面,并不是单纯的商业考虑。在中国,选择开放也可以,但要有认真的权衡,而不能冲动。在开源软件的基础上进行公司的商业化运作,前途应该也不错,但需要好好考虑获利模式。开源获得的支持,很多都是用户的贡献,用户作出贡献对自己也是有利的。和商业运作无关。

开放确实也是一个市场宣传活动,目前大量的商业运作是免费和收费混合的。

也有公司是开放一部分用来交流,封闭一部分用来获利,比如sendmail。

我是很赞成开源的,在我的文章交换系统中,初始币值和最终币值的设计,就是为了既能保证贡献者的利益,又能为开源输送资源。

中国用户在乎是否开源的比较少。确实需要普及教育,凭一个公司的力量要普及观念比较费劲。只能慢慢来,不能着急。我想,用户最终会认识到开源的好处的。目前,可能不好过分强调开源,还是要站在用户的角度,从用户关心的地方和其它软件公司竞争。

可能你没有理解我的整合的含义。blog和wiki等整合的事情已经有人在做了。我知道的是tiki,tiki原来是一个wiki系统,目前发展成了一个综合的门户系统。有forum、blog、wiki、PIM、faq、bug trace、vote等很多模块。它所作的整合工作就是:其中的很多模块都具有了catalog功能,都具有了comment功能。我的意思是有很多通用的知识整理的功能,各个模块都具有才好。
...

我所说的知识管理功能不够的意思是:

比如如果是一本书,那么就有树状结构(篇、章、节、小节),还有顺序结构(有先后顺序的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各个章节的前后顺序是确定的)。而在wiki系统中,是一个平面结构(我知道zwiki有层次结构,具体不清楚,但应该实现不彻底,比如没有顺序结构)。一个wiki页没有前、后、上的属性,(手工添加的链接不算。)而如果有了这些属性,wiki的浏览操作会方便很多。比如blog也没有书那样的完善的结构,forum也没有这样的整理功能。可能有czug那样的操作,先在forum讨论,比较成熟后放到blog上,规模大了,放到wiki上,成熟了放到知识库中。而我的想法是,不管什么信息类型(blog、wiki、forum等)都具有”可管理性“,都有一些统一的操作,比如版本、评级、评价、结构、作者、分类、时间。一个信息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同时存在于各种容器中(blog、wiki....),而不是各有一个复制品在各个容器中,造成信息的分裂,手工的在各个容器收集反馈。信息越具有可管理性,就越能发挥作用,而不至于造成信息的浪费。如果能够通过各个途径、依照各种线索都能够发现同一个信息,将同一个信息的各种反馈和整理和更改都在一处发现,那么信息能够发挥更大作用。

另外,网站的“开放互连”能力,比如,能够发现一个wiki字是否在其它wiki网站上已经出现了。比如,一个人能够用同一个网站的认证在多个不同的网站上发表信息,而且在一处能够发现作者在不同网站上发表的所有信息。(而不必依赖不可靠的网站搜索功能)

这种知识管理能力其实也就是“语义web”的概念,只是我的设想更具体。要实现我说的知识管理功能,也要建立在xml基础上,就是要求网站的功能都具有xml界面,并且数据库能够相互链接。(就像多个关系数据库的合并。)

这些想法只能通过软件的实现完善、提纯。知识管理的想法在我网站上提到的“记事本”项目也有所表述。

“可管理性”和“开放互连”可能已经在某些软件中有所体现了,但我认为目前的发展水平远远不能满足要求。

象天网的燕储把多个分散的ftp网站互连起来,blog心得集的blog搜索功能,都是一种“开放互连”的尝试。我的bookmark缓存的想法也是一种互连的企图。ldap和passport也是一种互连的实现。

其实,对知识管理的说明用“用户故事”的方式来说明是最明白的,只是目前思路比较混乱,只能在理论上大概说一下。
...

补充:

网站的“缓存友好”,指如果缓存一个目录,那么目录下面的各个章节、评论等都能被同时缓存。如果内容有发展或更改,那么能够主动通知缓存网站更新内容,而不是总要机器人来询问。信息是细粒度的,各章节、评论都是独立的信息片断,而不是都在一页上,这样便于归档和检索,当然,在被人浏览的时候可以放到一页上。信息都是xml加xlt的,这样信息能够同时被人读和机读。不止是最终版,而且所有版本都要放到xml上去。xml能兼容各种xml规范,比如 RDF、RSS、都柏林核心等,最好wiki、forum、book都有自己的xml规范。

这种“缓存友好”是“开放互连”的基础。

评级的重要性:比如访问一个blog,blog中有几百个条目,我没有时间全部阅读,希望作者能够告诉我,最有用的前10个blog条目是什么,我要把时间花到最重要的内容上去。对论坛、wiki等其它形式也有同样的需求。
...

旧贴摘录:

==记事本项目理论==

我的“记事本”和你的“人机对话”好像研究目标相同,下面说说我的“记事本”的构想,而构想的核心就是对“知识”的研究。

知识有两个粒度级别:

第一级是“词”,数据库就是把词作为存储对象,词典等也是数据库。对于人机对话来说就是从自然语言中抽取数据,人机对话并不能从对话中抽取“关系”,因为所有的语句中的词的关系都是程序事先预料到的,并且分别处理的,所以说人机对话是从语句中抽取“词”。从语句中抽取词的过程涉及到语义学:区分名词、动词、形容词、助动词。另外,也要借助于“同义词”等语义学的概念。从语句中抽取词就是区分词的性质,然后获得所需要的词的过程。数据库就是存储的词和词之间的关系,数据库可以是关系数据库,也可以是prolog那样的有多种特定关系的可推理的数据库。我认为人机对话目前首要是具有能接受各种数据库数据的能力。数据库的形式有关系数据库、xml数据、RDF数据,这些以标准格式存在的的细粒度的知识是最有组织、最有语义概念的知识,应该是人工智能首要的消化对象。以网络形式相互联系的各个独立的数据库的联合是人类知识的最佳载体,这应该是目前最需要做的事。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在呼吁建立一个全球统一的知识库,我认为应该从增强对现有的细粒度的知识的消化能力入手,一方面是消化现有的细粒度数据,另一方面是用网络的形式吸收人头脑中的知识。 wordnet是一个吸收和存储人类的细粒度知识的尝试。象词典、输入法等也是以细粒度知识为基础的。我的记事本就是先从作为关系数据库的一个接口入手,比如一个通讯录。使用人机对话的形式可以方便的输入数据,比如输入一句“某某的电话是XXXX”,而不用调出相应的输入界面,也不用被迫按照输入界面的顺序输入,并且能将多个数据库的输入混合在一起,不用考虑先后顺序。在“词”这个粒度级别中,语法分析是关键,而语法不外乎表现这四种关系:抽象和具体、整体和部分、基本和衍生、对象和属性,这正是四种思维形式的表现。

第二级是“语句群”,语句群的形式可以是论坛的一个帖子,FAQ的一个回答,howto的一个回答,或结构化文本的一个最小的单位,一个“小节”。就是由一个或几个段落组成的解决单一问题的语句群。这个语句群的概念比段落含义更明确。语句群的存储和检索就涉及到了思维的四种形式,一般的语句群的组织形式是以目录的形式出现的,比如结构化文本的“章”、“节”等,或网站的目录检索,或文件的目录,这就是“树状思维”。关键词的检索方式可以看作目录检索的一种比较灵活的形式,也可以看作“离散思维”的一种形式。象文章的属性,比如作者、语言、网站等,象“都柏林核心”,这种类似关系数据库的方式,属于“对应思维”的形式。象全文,标题的检索属于“离散思维”的形式。html、wiki、info那样的超链接的形式则属于“延伸思维”的表现,以一种延伸的形式找到最关心的知识。掌握了思维的四种形式,也就掌握了“语句群”级的知识的全面的检索方法。结构化文本是组织知识的工具,tex、html、 xml、wiki等都是结构化文本。新闻组、论坛、RSS、BBS等都是对“语句群”级的知识进行组织的尝试。FAQ、howto、cookbook、归档网络也是知识组织的形式。研究怎样使知识更有组织,更容易检索,研究各种知识的组织形式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我的记事本就是想综合两个粒度级别的各种检索方式,作出一个比较完善的知识管理软件。这个软件要有网络和本机两种交互界面,要兼容各种数据形式和输入输出方法。但这是一个宏大的计划,最好有资金支持才好,否则就只能等待我花几十年的空闲时间慢慢来搞了。不知我所说的和你的项目的重合度如何。不知是否有人或有资金来实现这个构想。我想先用scheme搞一个原型出来,确实有必要再用c语言等更高效的语言来实现。原来我曾经用lisp编了一个超链接系统,架构比较乱,肯定要重新实现一遍,但这次我打算从一个“通讯录”这样的关系数据库入手,然后是一个类似wordnet的网络接口。现在已有的知识的组织方式很多,各有特点,只有先构思一个更先进的架构才有开发的必要,而这种架构只有在一步步开发中逐渐找灵感。
...

另外,除了对信息进行管理,对人的信息进行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招聘网站,专家库,俱乐部、和其它会员制的组织都设计到对人的信息的管理。人的信息也设计到一个分类和评级的问题。对人的信息的管理,“朋友的朋友”理论是一个开端。比如 www.yoyonet.cn

zt:美国将给中国人以教训

[博讯论坛] [color=blue]奉偷老板之命将译文单独帖出,本篇翻译为以下3位同仁合作完成(英文原稿附下),本人不敢掠美![/color]

[size=24][color=red]地主子弟,LYNN”,“汉奸是一种境界” [/color][/size]排名不分先后!

请众汉奸将本帖在各大左右论坛发布对粪青进行洗脑教育!


[color=blue]感谢他们辛勤的劳动和高质量的翻译。祝伟大的汉奸事业兴旺发达。[/color]


以下为对左右论坛的男女老少粪青发言,其中有过谦之处,汉奸们可略过不看:

本译文为汉奸们百忙之中业余匆匆完成,汉奸们工作繁忙,并未经过仔细审校,修改,一次翻译帖出,译文定必未臻完美之境,但出于对粪青们的教育工作之热心,我等汉奸自当责无旁贷,义不容辞,故不揣浅陋,尝试将此文译出,以供不通e文之老少粪青学习观摩,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自己并不一定代表汉奸的观点!




原作者:kakarudo (汉奸?日奸?待考)

原帖出处
http://forums.military.com/1/OpenTopic?a=tpc&s=78919038&f=8001934822&m=107109774

大多数人认同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人缺乏诚信和社会责任感。然而很少有人可以告诉我们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人的这种劣迹昭章的品性。是什么使得“中国人”这三个字眼在公众眼中是如此的令人厌恶?通常,找到这个答案需要仔细研究中国人的心理。为了能正确地解释普遍存在于中国人之间的丑恶行为我们需要了解中国憎恶文化的根髓。如此这样以至于一段时期后,中国人这个概念,无论是在种族还是文化上,都已经退化成为一个贬义词用来去形容那些令人讨厌的行为或者有着类似行为的特定人群了。举个例子,当怀疑一个人的诚信度时,人们会说:“别当中国人”,“别学中国人” 或者“别跟我玩中国人这套”。“中国人”这个字眼已经成为一个用于描述普遍堕落人性的非常贴切的形容词了。

从古至今,中国人脑海中就从未接受过任何国家和社会人的概念(换句话说,中国人不了解他们作为社会个体应该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普通中国人通常只关心他们的家庭和亲属,由于中国人从来没有能力和勇气去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他们脑海中根本就没有国家的概念。所以中国的文化是建立在家族血缘关系上而不是建立在一个理性的社会基础之上。中国人只在乎他们直系亲属的福址,对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人所遭受的苦难则视而不见。换句话说,中国社会还未能达到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准,这个标准是:无论人们的出身如何,每个人都应当享有基本的人权。从最好的方面来说,中国充其量也就算是个以族群为基础的社会。以上就是为何我们不把中国当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而只不过是一块聚集了不同社会属性但有相同生活习惯的人群的土地。毫无疑问,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道德观势必导致自私,冷酷,这种自私和冷酷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外国人经常对中国人没有任何同情心地非人和残忍地对待犯人及动物而震惊。由人为的或自然的灾难所导致的令人震惊的生命损失,常常是以几百万计,更反映中国人对人类生命的冷淡。中国及中国人已被看作一种笼罩着神秘阴影的现象。确实,你怎么能够去合理的解释他们漠视人类生命和固执地宣称他们的传统文化的道德正确性的不一致性。由于古老的中国一直以来都带着“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头衔,就好象万能的主所选择的一个幸运对象。但是仔细彻底的分析却揭示了另外的结论。这一血腥的头衔并不能归于主的照顾,而是由于中国政府不负责任的生育政策和中国人难以置信的生育能力。日本人很难对他们在二战期间屠杀的中国人感到有罪恶感,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把中国人当人看。终其一切,为什么外国人要把中国人当人看,如果他们自己就把中国人当成一袋尘土对待?究竟应该谴责谁?

中国的统治者很了解中国人思维之致命的,不可救药的弱点。并且在运作利用中国文化臭名昭著的特点获得巨大的利益。恐惧和贪婪被用作控制中国人大脑的有效方法。中国人几乎不知道任何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因为他们无能的大脑不能抓住(理解)政治科学的精髓,即公正参与(费尔泼赖)和直来直去性。中国人所说的政治除了欺骗和背叛没有其它东西。

中国从来就没有成为一个法制社会,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守法行为格格不入。中国人老想走截径。他们不明白这样一个事实:即成就来自于与努力工作和牺牲。你不可能只取其一(即取得成就而不付出,或付出而没有取得成就)。这里没有截径。中国人倾向于索取而不给予。他们需要明白一个道理:生活的真蒂不在于你你索取多少而在于你能给予社会和你的人类同胞多少。

中国人喜欢沉迷于人类心理的阴暗面,即赞美弱点却嫉恨强者(补:恨人有笑人无是这种阴暗面的生动写实)。这种心态是典型的奴隶心态。这种心态反映了人们的努力在经受惨痛失败后为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而竭力寻求的一种方式。事实上,中国人被满人和蒙人统治了几百年,古代汉人宽厚,仁慈和荣耀的文化已经完全被奴性思想所代替。大多数的中国问题专家还有众多的中国学者相信,今天的中国以及中国人和过去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没有什么关系。一个学者对当今中国人普遍表现出的心态更是大为失望,他做出一个非常大胆的评论,他说,日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或曰天国。关于现代中国人和古代中国人是否属于同一个种族的问题现在也有争论。对于古代中国人种起源自高加索我并不感到吃惊。事实上,许多考古发现也证实了这种说法。

确实,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中国和中国人的涵意更模糊和荒谬。因为没有人真正知道他们指的是什么。基于广泛的地域差异,没有人能够正确地给出正确的中国人的定义,这仅仅是因为他们总是这样那样地有些差别。比如说,广东人肯定地认为他们和其他中国人不一样,特别是那些来自于北方的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和中国人是一个统一的民族的说法除了是用来愚弄那些没有开化的脑袋以外没有任何意义。

没有人会隐瞒去嘲笑象中国人一类的可怜现像所得到的快感。我们实在没有办法对我们对中国人的憎恶态度而感到内疚。我们也不需要找理由来对我们持此看法来辩解。正确的感觉不需要任何的道德合理性。这需要道德勇气。如果人们对中国的情况保持沉默,而明知它可能恶化和如果不采取措施会慢慢的变成一场瘟疫,那就是对人类尊严的侮辱。

象人们所指出的那样,要想让邪恶之花盛开,唯一要作的事是让善良的人保持沉默。可是,我们的良心告诉我们不能对中国的灾难漠不关心。文明社会的人将用任何可能的手段来阻止由於中国的扩张而引起的人类尊严的下滑。既使这种教训必须用相当粗鲁的方法,也是值得作的。如果必要的话,我不会犹豫使用我的武器来帮助中国人去觉醒。中国人将很快在威武者的刀光剑影下而瑟瑟发抖。

当今中国究竟处于何种境地,很难有一个精确的描述。即使是精通华夏文明史的一些专家也很难解释目前在中国发生的一些现象。中国,中国现象始终是一个令人无法琢磨的难解之谜。中国见证着多元化:一个文明古国,一个有着无法描述的天灾人祸的国家,一个充满谎言和背叛的国家。。。。。。。中国总是让人联想起神话传
说中的多头巨人,每一张脸孔都承载着人类的苦难与身陷绝望的悲凉。

对于中国现状,无论是褒是贬,都有忽视这样一个事实的嫌疑,即无论中国怎样进步,最终都无法获得一个双赢的结局。如果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失败,其腐败的政府垮台,整个世界将面临一股从中国涌来的巨大的难民潮。如果这样,似乎只能动用核武来进行一次“消毒”了。还有一个假设(尽管听上去不太可能),中国设法成为了一个发达的工业国,那么世界面临的将是什么呢?便宜的中国制造充斥市场,全球竞争加剧,工业产品泛滥。。。。这将不可避免的导致另外一个全球经济危机,一个人类只有述诸暴力才能化解的经济危机。此外,一个工业发达的中国将会是一个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污染源。一言以蔽之,无论中国向拿个方向发展,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

令人悲观的现实是,任何人都无法忽视中国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和它的宿命。人类文明,世界和平的明天,在很大的程度上基于中国的发展。是否中国能够转型为一个负责任的,文明的国家,或者继续为邪恶之源,至关重要。

大多数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学到过什么是体面和尊敬的生活意义。就像许多人以前提到的那样,中国人普遍不懂得如何为了个人和社会的福址去进行富有成效的生活。潜意识里,中国人视他们的生活目的就是抬高自己从而获得别人的认知。这样一来,一个人就会对“保有面子” 这样微不足道欲望感到满足。“面子”是中国人心理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已经成为了中国人难以克服的障碍,阻碍中国人接受真理并尝试富有意义的生活。这个应受谴责的习性使得中国人生来就具有无情和自私的特点,它已成为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中国人没有勇气追求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首先,他们没有从错误中筛选正确事物的能力,因为他们的思想被贪婪所占据。再有,就算他们有能力筛选出正确的事情,他们也缺乏勇气把真理化为实践。中国文化赋予她自身是具有书卷气的,富有智慧和道德的学说,然而实践只证明了这是弱小贫瘠的表现。举个例子,许多中国女人和西方人组成家庭,这些国际婚姻中大多数是定位在经济基础上的。很难想象这些说着笨拙英语的中国女人能和他们的伴侣进行体面的沟通。

中国人经常忘记一个事实,那就是社会需要他们正如他们也需要这个社会一样。没有人欠你什么,你也不值得得到威信和尊重除非你努力工作来赢得他们。中国人习惯接受廉价和免费的事物,他们总是梦想奇迹或者好运,因为他们不愿意付出努力,他们总想不劳而获。很少有中国人明白一个事实,就是威望和成就是通过一步步努力的工作和牺牲实现的,不付出就没有所得。简单来说,如果是为了谋生,那一个人只有去索取;但如果是为了生活,一个人必须要去奉献。

由于在贫穷的环境下生长并且缺少应有的教育,大多数中国人不懂得优雅的举止和基本的礼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着装笨拙粗鄙却不感到害羞。他们在青少年时所受的教育就是如何说谎并从别人那里索取,而不是去与别人去分享自己的所有。你回不回国这完全是你个人的事情,没有必要小题大做因为没人听你的废话,没人会在乎你,也没有人建议一个神经病应当离开还是留下。我们倒希望你们永远离开不要回来,这样我们还能有一个相当不错的居住地。

我们必须承认中国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国家。但无限的制生育政策所带来恶果使得中国成为了无限廉价劳动力的输出国。这些输出也包括那些受过教育的劳力输出,除了他们的教育水平,实则和其他一般苦力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中国大规模生产的便宜产品降低了输入这些产品的地区的商业信用度。由于技术落后,管理失败,中国制造的单位能耗要比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高出很多。因此,随着出口额的增加,中国在扩大生产的同时丧失着宝贵的能源。同时,这种行为也严重的污染了环境,使中国变为全世界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国家。坦率的讲,目前中国正在遭受着资本主义社会2大邪恶的折磨,即环境的破坏与人性的丧失。由于中国人天生的贪婪的本性,它们可以毫无保留的接受资本主义的阴暗面即无止境的追求利润,忽视人的尊严。然而,它们却无兴趣采纳在资本主义社会充当社会平衡的监护者的那一套正确的司法体系。西方人往往很惊讶这种对比,即中国人对西方的技术与产品狂热追求却对西方管理文化所强调的坦率,直接,诚实这些品质漠不关心。我想,有人曾经做过的一个精彩的比喻可以用来解释这种奇怪的被称为中国模式的资本主义的现实,即没有法律约束的资本主义就像不存有地狱这一概念的基督教,最终每个人都堕落,无一幸免。事实上,现在的中国制造已经成为质量低劣,价格便宜,仿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代名词。

计划失调与重复性投资很容易造成生产力过盛。这个问题在中国很难被有效解释清楚,因为这是中国政府的官僚行为干涉正常的市场运作的直接后果。即有权,又有钱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事实上,在中国,金钱一直伴随着权力。金钱与权力相结合所诞生出的无法根治的腐败现象与犯罪行为一直在困扰中国,有多久的中国史,它就延续了多久。为了掩饰中国目前的失业,贫穷,惊人的资源浪费等现实,中国政府编造出一串数字来把中国打扮成一个经济上欣欣向荣的国家。这样做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吸引更多的外国资本来填补中国的这个无低洞。所以当人们下次听到中国政府所宣布的经济高增长率等数字时应该想想这些臆想出来的数字是否正常。我们不能忘记我们不得不为这个中国政府粉饰的表面上繁荣的伪资本主义国家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由于中国文化不鼓励敢于冒险这种优良品质,中国人的生活呈现出单调,无聊和缺乏刺激。中国人极力避免冒险,所以他们也不想寻求机会来改善自己的生活。事实上没有一项现代的工业产品或者科学发现是源自中国人发明的,相反中国人却从来没有停止去偷窃别人的知识成果。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除了会歇斯底里地声称他们在道德上的优越性外,中国人对于生活的平衡性和意义性并不感兴趣,相反他们更执迷于对物质的索取,这点上要远远胜于西方人。大多数中国人发现他们不懂得“精神灵性”,“自由信仰”以及“心智健康”这样的概念,因为他们的思想尚不能达到一个生命(补:即肉体和灵性的并存)存在的更高层次。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专注于动物本能对性和食物那点贪婪可怜的欲望上。当然,中国人总是自诩他们的美食,因为他们在这个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上所下的功夫要高于其他。这也许是中国人仅有的可以吹牛的资本了。没有一个中国人聚居的地方中餐馆旁边不备有臭气薰天的公共厕所的。像猪一样从一头吃进去然后又从另一头拉出来不正生动说明了中国人的生活实质吗。

中国因她在历史上对知识的贡献而闻名。但是,要抓住中国教育的真相和实质,还必须看到不同于表象的更深层的东西。在中国,教育不是扮演它应该扮演的角色(或曰没有起到它应起到的作用):即,改善全民的整体素质。事实上它的作用恰恰相反。大多数人都认同这样一个概念,就是教育理应是被社会人索取的重要的公共资源。但在中国则不同,从她的国民平均教育水准和道德标准来判断,对于谁才是地球上最落后愚昧国家这样的争论,现代中国还始终抱着一个胜利者的姿态。然而讽刺又令人费解的是当少数精英学校标榜自己学术成就的同时,中国却有数以百万计的年轻人处于文盲状态,他们受良好教育的权利被剥夺。在她的人民体育锻炼的权利被剥夺的同时中国在奥运会上却赢得了无数的奖牌。在中国人的眼中,受教育不是为了寻求真理或者改善生活质量,而只是身份和显赫地位的象征和标志。中国的知识分子从别人那里得到尊敬并不是因为他们为了别人的幸福做过什么,而只是因为他们获得占有了相当的知识。事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只不过是一群仅仅通晓考试却从不关心真理和道德的食客。再次说明,中国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帮助社会改善总体水平,而是为统治阶层和少数富有阶层服务的。中国的政府部门总是引以为豪的标榜自己是人民的这个,人民的那个,但没有一个是为人民的利益服务的。唯一服务的对象就是他们自身集团的利益。

中国的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失败和耻辱。它已经不能够服务于教育本应所服务的对象:社会。这个教育体系不能提供给社会许多有用的个体。它只是制造出一群投机分子,他们渴望能够受益于社会所提供的好处却毫不关心回报。中国可以培养出大批的高级能人才,但却很少可以培养出合格的可以独立主持的管理级专家。服务于一个公司或者社会,光有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勇气,胆量,正直和诚实的领导才能,这恰恰是大多数中国人所缺少的品性。正如亚瑟.史密斯,一位著名的西方传教士一个世纪前所指出的,中国人最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气和正直的纯正品性。这个评价,虽然历经百年,如今依旧准确诊断出中国综合症的病因。公共资源的错误利用就像中国的教育那样,不经意地阻挠了中国的社会和道德发展。

作为一个熟知中国事务的外国人,我可以讲大多数的中国高等学院甚至还不如西方综合性大学的预科。大多数中国毕业生对选择出国并为外国工作不会感到内疚,事实上他们首先欠下了中国人民在教育上为他们所做出的牺牲。随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破坏和逐步衰弱,大多数的中国人,包括受过教育的人都徘徊在精神和内心世界的路口,像迷失的狗一样不知何去何从。各种各样的崇拜和迷信,还有利用西方基督教的招魂弄鬼在中国找到了很大的市场,人们借以通过这种方法来祈求事物美好的前景和繁荣,却从精神的空虚中遭受到严重的伤害。如果中国人拒绝接受现实,拒绝充分开发他们大脑的话,靠神灵是不能解决中国人所面临的问题的。正如《圣经》所详细阐述的那样,上帝拯救那些自救的人。而中国人如此沉迷于迷信和巫术,他们不可能成为掌握自己生活的舵手。大多数中国人,甚至那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士,都不能领会出西方文明的真谛。由于不了解西方文化的精髓,中国人习惯持有一个观点就是西方人和他们是有亲近关系的。不像中国人,眼光总停留在征服的习性上和对于变化的不懈追求上。中国人如此之愚昧地认为别人会用他们一样的方式去行为和思考。看来没有什么能比这个肤浅的假想更能令这些野蛮的中国人去享受的了。当然,中国人完全可以把自己梦想成为宇宙的中心,在自我玩味中自作自受。不幸的是,中国人自己打翻了幸运饼因为这个世界属于权势人物 (movers and shakers,美国前途远大的商业阶层的家庭:通常在35-54岁之间,高学历双收入的夫妇与他们的孩子。生活在富裕的城郊地区的他们中多数是企业家和白领专业人员,这一群体确定的商业倾向是SOHO,拥有自己的小公司和家庭办公室。),他们不祈求任何人而且可以绝对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世界历史的进程则是由铁血写成,中国人将无立足之地。正如有句名言说的,领先,跟随,要么避开。搭便车者和淘金者就像那些中国人是不配受到正派人的尊敬的。

译文结束。

What is China

Most people will agree on the fact that Chinese people lack of honesty and the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Yet few have the answer as to what is the cause of these notorious traits of the Chinese people. What has made the word Chinese such a nuisance in public eyes? As always, to find answer one needs to carefully study the psyche of the Chinese people.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basis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abomination in order to correctly interpret the ugly behaviors commonly existed among the Chinese people. So much so that, after a period of time, the notion of Chinese, both in racial and cultural sense, has degenerated into a derogatory word to describe the undesirable and annoying behaviors or the attitudes of certain type of people. For example, when questioning a person’s honesty, people will say “Don’t be Chinese” “Do not act like a Chinese” or “Do not play Chinese game with me”. “Chinese” has become an eloquent adjective used to depict the general perversity of human mentality.


Since the beginning, Chinese have never been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nationhood or social identity. Average Chinese are only acquainted with the meaning of family and close kin; they could not conceive the notion of nation because they never have the ability and courage to establish one. Chinese culture, therefore, was a blood or kinship based one rather than a social phenomenon based on rationality. Chinese only concern with the wellbeing of their direct relatives but tend to be indifferent toward the suffering of the people that are not related to them. In other words, Chinese have not be able to evolve into a stage of civil society in which every one, regardless of his origin, is entitled with certain basic human rights. China, to the best, still exists in a clan oriented society. That is why we consider China not a nation but a land inhabited by a group of people who shares the common life habits but bears no common social identity. Undoubtedly, this blood based view of moral value gives the birth to the mentality of selfishness and callousness which has been the decisive force hampering the progress in Chinese society.


Foreigners were constantly shocked by the inhuman and cruel treatment of prisoners or animals to which the Chinese show very little sympathy. Astonishing loss of human lives, quite often in millions, as the results of man made or natural disasters also manifests Chinese people’s callousness towards the value of human life. China and Chinese have been regarded as a phenomenon shrouded with a mysterious shadow. Indeed, how can one rationalize the inconsistency demonstrated in their disregarding of human life and their stubborn claiming of moral righteousness of their traditional culture? Since the immemorial, China has always been bearing the title of the “most populous country” on this earth, as if China was the auspicious candidate selected by the Almighty. However, a careful and thorough analysis shows otherwise. This bloody title must be attributed not to the blessing of God, but to the irresponsible birth policy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the incredible breeding ability of the Chinese people. It is hard for Japanese to feel guilty about the fate of the Chinese they had slaughtered in WWII, since they never viewed them as human beings in the first place. After all, why should foreigners consider Chinese as human beings if the Chinese treat their own people like dirt bags? Who is to blame?


Chinese ruling class knew perfectly well the fatal and incurable weakness of the Chinese mentality and had benefited greatly by capitalizing on the infamou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culture. Fear and greed have been the effective methods in controlling Chinese people’s mind. Chinese know virtually no politic in a modern sense since their incompetent minds could not grasp the essence of the political science, namely the notion of fair play and straightforwardness. The things Chinese called politics are nothing but an art of intrigues and treacheries.


China was never a society governed by law because law abiding behavior did not fit into the inner nature of the Chinese mentality. Chinese always want to find a short cut. They do not understand the fact that achievement must go hand to hand with hard work and sacrifice. You can’t have one without the other, and there is no short cut. Chinese are inclined to take but not to give. They have to come to a sense that the truth of life depends not on how much you can take but on how much you can give to the society and the fellow human beings.


Chinese like to indulge themselves to the dark side of the human psychology: that is to glorify the weakness and to envy those who have strength and power. This mentality is a typical mentality of slavery. This mentality reflects people’s desperate attempt to reach the equilibrium of inner peace and the tragic failure in succeeding. Given the fact that China was ruled by Manchu and Mongols for many centuries, the slavery mentality has already replaced the grace and honor of ancient Han culture. Most sinologists as well as many Chinese scholars tend to believe that today’s China and Chinese have little to do with the real China in the past. One scholar was so disappointed on what he saw on Chinese people mentality that he took a bold to make a remark that: Japan, not China, is the genuine “China” or the so called celestial kingdom. There is even a doubt whether current Chinese and ancient Chinese share the same racial origin. I won’t be surprise to know that ancient Chinese had been some sort of Caucasian origin. As matter of fact, many archeological findings support this hypnosis.

Indeed, in this world nothing could be more vague and preposterous than the notion of China or Chinese. Since no one really knows what it really refers to. Given the geographical diversity, one can not correctly come up with a definition of real “Chinese” simply because they all vary from each other in some ways. Fro example, the Cantonese definitely believe they are different from the rest of the Chinese, especially those from the northern regions. The idea that China as a unified country and Chinese as a unified people is nothing but a bunch of lies to fool the undeveloped minds.
Few can deny the pleasure of d

Few can deny the pleasure of derogating a pathetic phenomenon like the Chinese. We do not feel sorry for our animosity toward China simply because we can~{!/~}t help. Neither do we need any justification for why we hold this kind of view. Righteous resentment does not require moral justification. It demands moral courage. It is an insult to human decency if people remain silent on the Chinese situation, knowing that it might deteriorate and slowly transform into a wide spread epidemic if a decisive solution is not available.

As people pointed out, for evilness to flourish, the only thing necessary is for the good people to remain silent. However, our conscience tells us we can not remain indifferent toward the Chinese tragedy. Civilized people will use everything possible to stop the decaying of human decency as the result of Chinese expansion. If Chinese are unable to derive anything valuable from its history, the nature and people will once again educate this ailing creature a lesson of truth and decency. Even this lesson has to be conducted in a rather crude manner, it is nevertheless worthy of doing. I shall not hesitate to use my Katana to help the Chinese reaching to a sense if necessary. Chinese will soon find themselves shivering in the fateful lightening of the swift sword of the almighty.

It is hard to come up with a precise description of what China really stands for. Even the most seasoned experts on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are having difficulties in correctly interpreting the Chinese phenomenon. China and what happened in China have always been an enigma, a mystery of unsolved. For China possess many faces, the China as a civilization of ancient history, the China of unspeakable crime and disaster, the China of lies and treacheries~{!-~}. China reminds people the legendary monster of multiple heads with each head symbolizes the different aspect of human suffering and hopeless tragedy.

Both praising China as rising star and predicting its quick demise, tend to forget the fatal part of the equation. There is no win-win situation no matter how China evolves. If China fails to succeed in its modernization program, and its corrupt government is subsequently toppled down, the world will face a huge flood of refugees fleeting away from that country. If so, a quarantine of nuclear weapon appears to be the only feasible solution to stop its contagious effect. In the other scenario, however unlikely it might sound, China somehow manages to develop into a sophisticated industrialized nation, the world market will be flooded with cheap Chinese products which will intensify world competition and create huge surplus in industrial goods. This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a world wide economic crisis to which human beings are ready to resort violence as the only way out. A developed China will also be a biggest polluter mankind has ever witnessed. Explicitly, no matter which way China heads to, it is destined to be a source of disaster.

The sad reality is that no one can afford the luxury of ignoring the existence and the fate of an entity of this proportion. The future of mankind and world peace, to a great extent, based on how China evolves itself. Whether or not China will be able to transform into a responsible and civilized society or it continues its old path as a trash can of hazardous elements is crucial.
The overseas Chinese always make a big fuss on the issue of returning back after their study as if they are the invaluable gifts for others. This mentality can only be explained as a symptom of lacking of decency and self respect. Most Chinese have never been able to learn the meaning of a decent and respectful life. Like many people mentioned before, average Chinese do not know how to live a productive life for the best interest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society. Subconsciously, Chinese view their life as a show put up to gain recognition from others. By so doing, one can satisfy the petty desire of “saving one’s face. Face saving is an essential ingredient of the Chinese psyche, and it has become the insurmountable obstacle prevent the Chinese from learning the truth and living a meaningful life. This condemnable habit gives the birth to a character of callousness and selfishness which is the major cause for China’s backwardness. Chinese do not have the courage to pursue what they believe is the right thing to do. First, they may not have the ability to sift right from wrong because of their greed occupied minds, and secondly, even they are capable of doing so, they lack of courage to put the truth into practice. Chinese culture endowed itself with abundant bookish and romantic wisdom and moral teaching, yet when it comes to practice it has always been a dwarf of meagerness. For example, most international marriages between Westerners and the Chinese women are mostly economic oriented. It is hard to imagine with their inadequate and clumsy English, most Chinese women could even have a decent communication with their foreign lovers.

Chinese constantly forget the fact that the society needs them as much as they need the society. No one owes you anything; you are not entitled with any prestige or respect unless you earn them with your hard effort. Chinese are used to having thing for cheap and free; they always dream for magic or good fortune because they do not want to spend any effort. They want to have everything for nothing. Few Chinese understand the fact that, prestige and achievement go hand in hand with hard work and sacrifice; you can’t have one without the other. To put it simple, to make a living, one has to take, to make a life, one has to give.

Growing up in a poor environment and lacking of proper education, most Chinese are not acquainted with good manner and basic human courtesy. Most of them like to present themselves in rather awkward attire without showing any embarrassment. What they have been taught through out their juvenile life is how to lie and take from others but not how to share with others what you have. Whether you go back to China or not is absolutely an individual issue. Do not make it a big deal because no one really gives a crap. No one cares. No one will give a freak as to whether you are going to stay or go! We wish you all get out of here and never return, so we will have a decent place to live.

We must admit that China has always been a nation of abundance. As the result of an unrestrained birth policy, China is an unlimited source of cheap labor supply. This supply also includes the educated labor which, despite its education level, bears no fundamental difference from the average Chinese coolies.

China’s mass produced cheap commodities lower the standard of commercial trustworthiness of the place where ever they land. Due to the obsolete technology and poor management, energy consumption per unit of China made product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advanced industrial nations such as Japan or US. Therefore, even with the high exporting quantities, China is actually losing resources as it increases production. In the mean while, China has done a great job in polluting the environment, making China the world’s most undesirable place to live. Frankly speaking, Chinese are suffering severely from the utmost evilness of the capitalist society, namely the destruction of environment and dehumanization of people’s mind. Corresponding to their greedy nature, Chinese has no problem in accepting the dark side of the capitalism: the greed for profit and the disregard of human dignity. However, they find no interest in adopting the proper legal system which serves as the custodian for the stability of the whole capitalistic system. Foreigners are bewildered by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people’s over toned enthusiasm in their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 and their uninterestingness in Western managerial culture that emphasizes straightforwardness and honesty. One person made a vivified remark which I think can be used to illustrate the hideous reality of the so called Chinese capitalism: Capitalism without law is like Christianity without the notion of hell, at end everyone will perish. Indeed, made in China has become a synonym of low quality, cheap, fake, and a violation of intellectual rights.

Ill planned and duplicated investment easily results in over capacity. This problem can not be effectively exposed and addressed because it is the direct result of the bureaucratic interference in economic activities back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t is quite common thing for a Chinese to have both power and wealth. In fact, in China, political power has always been associated with wealth. The matrimony between these two evils inevitably gives birth to bigger devil of corruption and crime which had always been the incurable disease suffered by China through out its long history. To conceal the devastated situation of unemployment, poverty, and appalling erosion of nation’s resource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fabricated numbers and data to portray a rosy picture of an economic prosperity. The goal of this scheme is nothing but to seduce more foreign investment into this black hole. So next time when hearing the high growth rate publish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one should have a second thought on those hyped up data. One should not forget the price we have to pay for the sinful prosperity of this pseudo-capitalism that the Chinese try to lure us into.Posts: 29 | Registered: Thu, 09 December 2004

kakarudo
Gone - GH
Basic Training
Posted Tue, 14 December 2004 23:09
Since Chinese culture does not encourage the noble characters like risk taking and adventure, Chinese people's life appears humdrum and deficient of excitement. Chinese are overly risk averted, so much so that they do not want to take the chance to make life better. Virtually none of the modern industrial equipments and scientific discoveries could find its Chinese origin. However, the Chinese have never been hesitated to sneak out other's intellectual works. Ironically, despite the exhausted and hysteric claiming of moral superiority, Chinese obsess with material gain far more than Westerners do, and show very little or no interest in living a balanced and meaningful life. Most Chinese find themselves unacquainted with the notions such as "spirituality" "freedom of worship" and “mental health” because their minds were unable to set foot into any higher level of existences. Their minds are simply too busy and preoccupied with cupidity and pitiful desires of animal instincts like sex or food. Of course, Chinese could always boast the richness of their cuisine because they spend more time than others on this basic physiological need of human beings. This might be the only thing that the Chinese could brag about. No place inhabited by Chinese one could not find Chinese restaurants and eating places which often stand next by the smelly public toilets. Indeed, feeding from one end and defecating from the other like a hog vividly exemplify what Chinese people’s life is all about.Posts: 29 | Registered: Thu, 09 December 2004

kakarudo
Gone - GH
Basic Training
Posted Tue, 14 December 2004 23:14
China's education
By kenji Asahara

China was well known through out of history for its devotion towards knowledge and learning. However, to fully grasp the true picture of Chinese education one has to look into something deeper than what meets the eye. In China, education does not play the role it supposes to play: improv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its people. In fact, it did the quite the opposite. Most people agree that education ought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public resources that people should have access to. This is not the case in China. Judging from the average education level and moral standard of its citizens, current China surely clings to a victory in the contest of who is the most backward and ignorant nation on this earth. It is an ironic and inexplicable thing to see that China could allow millions of its young people remained illiterate, and deprived them of the opportunity to receive decent education, while boasting academic achievement at few elite schools. China could win umpteenth medals in Olympic Games, while denying its people the right to have a decent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ese minds, education is not about seeking truth or improving quality of life but a symbol of prestige and status. Chinese intellectuals demand respect from others not because what they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wellbeing of others but simply because of their possession of certain knowledge. In fact, most of them are just a bunch of useless eaters who know how to take exams and care little about truth and integrity. Once again, in China,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is not to help society to improve its overall quality but only to serve the ruling class and the wealthy minority.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in China usually proudly labeled themselves as people's this or people's that, but none of them really serves the best interest of people. They only serve for the best interest of themselves and their own clans.

Chinese educational system, to a large extent, has been a matter of failure and disgrace. It has failed to serve what education supposes to serve: the society. It did not provide society with many useful individuals. It only created a group of opportunity chasers who were eagerly to take advantage of what the society could offer but cared nothing of what they could give back in return. China could produce large number of highly trained technical personnel, but not many qualified managerial experts who can run the shows. To serve a company and society, technical skills are not enough; one needs a leadership of courage and integrity of which most Chinese people are having such a daunting deficit. As Arthur Smith, a famous Western missionary pointed out a century ago: What Chinese people lack the most is not wisdom and intelligence, but a genuine character of courage and integrity. This evaluation, though hundred years old, is still a valid one today in correctly diagnosing the very cause of the Chinese syndrome. The wrongful usage of public resources such as education inadvertently thwarted the social and moral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society.

As a foreigner who is relatively familiar with Chinese affairs, I can tell that most Chinese top institutes are nothing more than the preschools for Western universities. Most Chinese college graduates feel no sense of guilt to go aboard and work for foreign countries, knowing the fact that they owed their education primarily to the sacrifice of the Chinese people. With destruction and gradual fade away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value; most Chinese people, including the educated ones, are wandering on the corner of mental avenues like lost dogs without place to go. Cults and superstitions of all sorts, conjured up with Western Christianity, find great market in China where people are suffering severely from such a spiritual malnutrition that they will take anything that seems promising. Unfortunately, no spiritual package will solve the problem Chinese facing if the Chinese continue to deny the reality and do not allow their mind to be fully developed. As the biblical teaching elaborated, God will save those who save themselves. Chinese people are so indulged themselves in the superstitious magic that they fail to act as the helmsmen of their own life. Most Chinese, even those western educated ones, failed to grasp the essenc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Chinese are used to entertaining the idea that Westerners must be the close kin to themselves, without knowing the core value of Western culture, unlike Chinese, rests in the habit of conquering and the relentless pursuit of change. Chinese are so ignorant and crass to assume others must behave and think like they do. Nothing could be far from truth than this smattering assumption of others enjoyed by the uncouth Chinese. Of course, the Chinese could well stew their mind in their own juice by relishing the dream of being the center of the universe. Unfortunately, Chinese will not find their fortune by breaking a fortune cookie because the world belongs to the movers and shakers who like to beg for no one and have the absolute control of their fate. In the world where the course of history was written by the power of blood and iron, Chinese have no place to stay. As the old saying goes, you lead, follow or get out of the way. Free riders and gold diggers like the Chinese do not deserve any respect from decent 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