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12, 2004

经济学的六个基本原理(v2.0)

作者:谢行健 2004-8-12 21:18:03

经济学的六个基本原理
经济学是一个混乱的理论世界。对于经济学家来说,100个人常常是有着100个以上的观点,而且这些观点可以很好地共存。我希望自己的思考可以给自己一些安慰。有人说想得清楚才能写的清楚,可惜我还不能说自己想清楚了。但是我希望可以慢慢来。我并不试图直接证明自己思想的正确性,也不是在阐述现存的主流经济学的知识,更不用说好为人师。确切地说,我只是试图整理自己认为正确的经济学理论思想,在自己也忍不住指点江山、与人争论的时候,先说明自己的出发点和立场。欢迎有兴趣的同仁指点。先讲一个经典故事:一个物理学家、一个化学家和一个经济学家漂流到孤岛上,十分饥饿。这时海面上漂来一个罐头。物理学家说:“我们可以用岩石对罐头施以动量,使其表层疲劳而断裂。”化学家说:“我们可以生火,然后将罐头加热,使它膨胀以至破裂。”经济学家则说:“假设我们有一个开罐头的起子……。”一个经济学老师在课堂上讲“帕雷托最优点”的时候,就先给出了一系列的前提与假设。一位同学耐不住问了一句:“老师,能不能没有这么多的假设啊?”老师正色曰:“这是经济学课堂。没有假设,那是会计学吧!”这些故事告诉我们经济学理论基本上都是从假设出发的理论模式。我所知道的例外是马克思,他建立的经济学理论是从商品出发的,他并没有任何的前置的假设条件。思考所有的经济理论与思想观点,我认为几乎所有的争论与分歧,最终都会归结到建立经济理论的最初出发点:就是上面所说的假设。不同的经济学观点和理论的最大区别,在于你基于怎样的基本原理、概念或者假设。在这些基本的原理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发展出一整套自己的经济学。而古人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只能导致经济学的继续分裂与混乱。(这倒可以论证我其中的一个观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将导致结果的大相径庭。)那么这些基石应该是什么呢?这就取决于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取决于对于研究对象的最基本特征和本质的认识。考虑到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西方传统经济学观念认为是所谓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后来发展到经济机制、经济制度。但是一考虑到人类漫长历史发展,就难以相信人类社会从始至终就只有一个市场经济的神话规律。而马克思认为是生产关系。但是我认为生产关系不是一个孤立的、静态的对象。生产关系是在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中动态地发展变化的。因此可不可以这样说,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反映为经济主体在经济过程中的关系总和。因此,在可以考察的角度来说,经济个体和经济过程比抽象的生产关系更容易直接观察和思考。从最深层的本质上来说,我依然认为马克思所发现的最基本的经济规律和理论思想并没有过时。但是我们仅仅知道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知道这个世界是如何运作并且运作的更好。这里将自己思考的经济学出发点归结为6个基本原理。而这些原理,都不是一个假设的前提,而是试图表达出经济系统的最主要的一般特点和规则。前三个原理主要说明经济过程的基本特点:物质转换、混沌的自组织、时间不可逆。后三个则是上述过程中经济主体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点:信息不对称、资源有限、有限理性。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考虑所有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
一、物质转换原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物质是不灭的。物质不过是从一种形态转化到另一种形态。在转化过程中,物质可能分解成不同形态的多个小部分。最终物质转换为纯粹的能量。能量是物质的终极形态,包括人们本身。在这个意义上,经济学是不需要的。因为不论人们采取怎样的办法来发展经济使得自己获得更多,或许在一个时期里可以产出超出正常水平,但是在系统物质守衡的角度来说,它消耗的资源(物质)同样是成正比的,获得更多不过是转换更多。人们并不能无中生有地创造物质和资源。认识这个基本的道理,可以让我们对于经济学保持一个比较清醒的基本态度。人们要研究的是,正如马克思说过的那样:人们要生存,首先要衣食住行,要劳动生产。因此人们产生了关于社会化的大规模生产理论:在一个确定的时间阶段内,在一个确定的区域范围里,人们如何进行大规模的生产、交换,并且在此基础上,人们是如何分配和消费、如何达到自身的最大满足,实现整个生态圈的和谐共处生存。因此我将人的生存状态可以理解为三个层次:生存的层次,幸福的层次,和谐的层次。现在的人们基本上处于第一个和第二个之间。在这整个过程里,我们将人们所有需要使用到的东西叫做资源(类似使用价值,但是使用价值是一个时间因素的函数,也就是说,使用价值是随着时间、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经济学主要关注那些对人们是可以直接应用、使用和运用的转换过程。在一个确定的时间期间,在一个确定的地点或者区域里,人们对这些过程的认识和反映都是有限的。我认为,经济学的作用是在这个有限的范围里系统地、清晰地描述和表达出这些过程。
二、混沌与自组织原理:在自然的生态圈中,大自然本身既是混沌的,也同时有一个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的机制。物质的转变是按照宇宙自身的内在规律自组织地进行的。在加入了人们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干扰之后,自然会按照自己固有的机制进行反应。古人说道法自然。人们必须尊重和维护这个机制。在这个系统中的一切活动必须考虑到自组织的反应。在微观的层次上,我们将只能观察到个人(或者个体的)相对于社会整体的混沌现象。个体由于自身差异的存在,按照初始条件的敏感性,个体之间的行为与活动的结果必然差异极大。随着个体之间互动作用,进而放大影响到整个系统。经济在宏观层次上,系统将呈现出一个自组织的过程。并不存在一个超然一切个人和一切资源之上的超级指挥者,来指挥所有不同的人来共同完成他们的个人经济行为,同时还使得所有参与经济活动的其他非人力资源和谐地完成整个经济活动。简要说来,经济系统中各种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能产生混沌行为,从而导致系统发展的不确定性。混沌行为对初始条件具有严重的依赖性,系统初始条件的一点小变化,最终能带来行为结果的巨大变化。一个原以为可以忽略不计的微小变化,可以造成系统的面目全非。经济系统的混沌意味着对于经济系统中长期预测(所谓“人的理性预期”)完全没有意义。由于传统经济模型的初始位置(或者初始化数据)无法精确把握,加上各种随机的误差,未来是测不准的。同时混沌理论还说明,简单的系统可以产生复杂的行为,确定的系统可以产生不确定的行为。
三、时间不可逆原理:自组织过程的时间箭头是不可逆。因此经济学的时间是不可逆转的。这意味着经济学的重复实验的不可靠和不必要。这也可以推论:经济决策的效果是无法重复和对比的,至少没有实际的比较意义。人们可以评论过去做出了错误的决策,但是人们不能判断,是不是当时采取另一个决策就可以得出今天想要的更好的结果,实际上这个理想化的结果既然错过了特定的历史时期下的特定条件和环境,那它也基本上不可能在历史中重现。经济学必须考虑时间成本。所谓的经济规律,它要发挥作用的话,是需要时间的。在我看来,并不存在众多的具体的经济规律。如果有,马克思所揭示的、数百年资本主义、数十年社会主义所显示的各种经济运行的经验主义规律,都和时间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经济行为与现象不会瞬间发生,也不会瞬间消失。人们所熟知的种种经济规律,都有自己特定的发生、发展、爆发和衰落、消亡的时间阶段。经济行为效力的发生是需要时间的。我们在考虑经济问题时必须考虑时间的代价,必须考虑在这个时间过程中我们应该做什么,而不是简单地认为药到病除和立竿见影。时间的局限是人们生存的自然规律,是目前任何力量都无法抗拒的铁的定律。
四、信息不对称原理:在几乎所有的情况下,不同经济主体的信息资源和信息处理都是不对称的。由于主体本身的能力和环境的差异,使得就算是相同的信息,经过处理和得出的决策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因此,由此发出的新的信息将继续扩大这个不对称。经济学不考虑解决人们的有限理性局限。信息的不对称单方面就是信息的不完全。研究任何一种经济现象和行为,都必须充分注意到这个信息的不完全性,我们不可以撇开这个基本原理来谈论经济,尤其是涉及所谓微观、个人的经济行为问题。信息不完全性导致了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从微观到宏观的过渡成为不可能。(其实混沌的存在已经说明了从微观平滑过渡到宏观的不可能性:有些类似物理学的测不准原理,人们无法在同一时刻将微观经济状态与宏观经济状态同时准确预测和确定下来。)信息的不对称性则是市场经济中影响人们决策的最重要的因素,同时它也和时间一样成为一种成本。
五、资源有限原理:任何一个有限系统中,它所能聚集和产生、保存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和前面的物质不变原理是一致的)。不管这个系统是完全开放的还是完全封闭的。因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永远仍然属于另一个更大的相对封闭的系统。这意味着和自然完全和谐共处必须维持一个限度,这个限度就是在这个范围里的物质(资源)转换在各个环节都能正常运行转变。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不考虑这个现实的限制,认为经济行为和现象没有范围的限制,认为所有的经济规律是放之四海皆对的,认为经济活动可以无级变数般地任意放大和缩小,这是完全错误的。任何一个现实的地理区域里的经济运行,一方面,它所能提供的各种资源;人力(劳动力)、物力(科技生产力)、土地、能源、制度等,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在这个区域所能产生的经济利益、商品或者产品产出、剩余价值、利润、废物都是有一定数量限制的。人们不能正确、冷静地看待这个问题,就一定会导致这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的错误决策和严重后果。
六、有限理性原理:任何人都无法穷极理性,这是人类的终极弱点。在做任何决策时,人们都是在有限度的理性下推论和逻辑。因此,所谓正确的决策,只是人们在当前条件下的一个“最优”选择。这个决策应该及时反思和检讨。必须注意的是:经济学的预测本身就是理性的反映,因此作出的判断和决策的理性基础也是有限的。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是紧密相关的,但是并不成为因果关系。人类的有限理性来自人自身的局限。人的有限理性使得人们并不能做出真正符合他们的所谓最佳利益的决策,传统的经济学认为人们都是会做出最佳选择的经济人。其实人们在做决策时,以为自己做出了符合自己最佳利益的决策。但是实际上是在当时条件下的理性决策,这个理性的基础可以是当时个体所认为的利益标准,也可能是一些特别的自我定义的标准。这个决策结果并不一定就是最佳决策。初始条件的敏感使得人们重新实验和检验决策成为不可能。人的有限理性和传统的经济人假设不同。传统的经济人假设其实存在着一个内在的逻辑问题。经济人假设本身就可能导致经济人决策的不确定性。假如一个人按照经济人的假设,按照大多数人的思路来做决策;那么实际上完全就有可能有这样一些人会这样考虑:既然大多数人都这样决策,那么我必须逆向考虑才可以对我有利。这样的事例在现实中也是十分常见的。另一方面,经济人将利己因素作为基石,其实已经将道德因素纳入到经济学里,这就更加增加了经济行为的不确定性。而有限理性则摈除了这两个疑难。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