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05, 2005

为什么google 不再可怕?

作者: 见素


2004年的google IPO成功上市, 如同十年前netscape
登陆NASDAQ引发的网络第一潮一样, 人们开始想像网络
第二潮的重新来到.


最近一年,sns tag blog都红红火火,纷纷冒出.中国的各个网络
公司开始抛弃靠 sms game 维持web业务的模式,重新探索 blog
webpage-share iAsk wiki 等基于web的新服务.


这种上升的势头带来的新的商业机会,是更倾向于google msn yahoo等
大公司, 还是新型如雨后春笋的中小公司?


这是个根本性的问题. 就像 当年红军在井冈山时, 很多人
(林彪 只是一个代表),怀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老毛根据
他对中国的深刻认识,论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雏形.
正是有这种认识和信心,才激励他们坚持到底,达到最后胜利.


我觉得类似google的大公司尽管技术优秀,但不像一般人想像­的
可怕,主要机会还是在中小公司的里面. 具体分析如下:


1 网络下成本的分析


成本是个很深刻的东西,越想越觉得它包罗万象,显性的,隐形的
主要的, 次要的,甚至 政治, 文化,法律, 心理的因素都在其中.
一般人看到的只是飘浮在水面的冰山一角,而成本的主体仍然在
水面的隐藏下面. 对隐藏部分的认识,挖掘,利用,是考验 企业家的
真正眼光和能力. 一般经济学家为什么不能转化为企业家? 我
觉得关键就是 经济学家对于成本的认识是 整体,抽象,笼统的,
广泛但浮浅;企业家相反,他们可以有各自不同的知识结构,成长
经历,但他们肯定 对于一些特定的成本因素,特别敏感.比如
技术发展带来的成本降低, 正是由于这种窄小但深入的了解,成就
了企业家.
具体到现在的网络复兴,比较第一次网络潮, 最大的特点是从
readable web 向 writable web的转变. 就是强调 user
participation. 目前的典型代表就是 blog wiki
delicious 的bookmark share , flickr的 photo share,
plaxo的email share,等等.他们的最大特点就是内容是用户自觉
产生的(关键是自觉), 然后 有公司整理,分类, 改造,利用,再 以更方便,友好的
方式提供给用户.


这种潮流下面,最关键核心的东西是用户的信任.而不是某些特定的­技术优势.
只有用户信任你,才会在你提供的服务种流连忘返,增强用户的认同­感,
从they company 转化到WE company.


2 google的弱点


很可惜, google 走上股市的道路. 的确 它有钱了, 可以购买更多的小
公司,更多的新型技术,开发更多更cool的应用.


但是现在它每个季度面对股东的利润成长的压力.开始失去了
人们以前的那种信任. 也许许多人相比yahoo MS,更相信google一些.
但这种信任,和它没有上市前, 是不可同日而喻 .


google的利润来源主要就是adword 和adsense.他们的致命问题是 click
fraud 和 bad intent traffic.由于现在 click和金钱直接联系,作弊人的
动机也就无比高涨. google能得到不过 一些某个时间 某个ip 点击某个广告的数据.
从这些数据之间,提炼 哪些是好的click 那些是坏的click,本身是个非常
模糊困难的概念. 它可以根据几十个数学模型,设计几百个参数来分析,推论,
猜测click的好坏.但是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无论google的数学模型如何好,
作弊人总是可以找到漏洞.


在 两者的争斗中,广告人越来越可能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于是goog­le收益减少,
但 开发 防止作弊的软件投入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 这就是google将来可能
的致命弱点.


3 解决方法


基于机器的search engine不可能避免上面的问题,唯一的出路是基于
人工的 tag metadata的searach engine. 纯粹类似pagerank的 模式,
过了它的颠峰,将来的模式肯定是tag主导的.


当然有了tag,并非万事大吉. 还是有作弊人希望在交易中越过规则,
赢得更大的利益. 对于他们, 基于机器的方法不是主要武器.
我们将更多依赖用户,用户参与, 用户监管,利用用户的归属感和信任 去
和作弊人斗争,才可以跳出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怪圈.
4 小结


总而言之,google等大的上市公司,上市后,他们的biz model决定了
他们很难有很强的用户信任. 他们的确有技术优势,也很管用
但是 他们作用也有限.在新的基于信任的网络环境下,未来的更多
的成功机会属于 能和用户融为一体的中小公司或其他组织.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