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06, 2004

软件新族群

计算机世界 记者:徐萍

北京的南城基本上没有什么高档写字楼,位于南三环边上的金城中心算是最像 样的了。

2004年4月的某天,几个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从这个大厦10楼的一家公司走了出来。他们彼此用英文相互交流着,显得很兴奋。他们是国际著名风险投资机构的华登国际的人,其中有三个是副总裁。这已经是他们今年第四次造访这家名叫思维加速的公司了。

华登国际对中国在软件企业的投资是非常谨慎的。对思维加速的兴趣完全来自于他们在香港投资的一家软件上市公司。这家公司做的是一种与开发工具相关的产品,他们的CTO对思维加速的产品和技术非常推崇,并多次向华登国际推荐。

事实上,华登国际对内地的软件市场并不很熟悉,他们拜访思维加速的初衷只是想确认一个事实:中国市场上真有做系统平台软件的战略级公司存在吗?

从这些年的投资动向来看,国际风险投资对中国的软件企业极少有兴趣,在他们看来那些在产业链末端做应用的企业只可能在本土市场上小打小闹一番,而且极易被上游的国外厂商控制,发展空间有限。所以华登国际对思维加速的考察一直都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否是自主知识产权的平台软件,二是能否走向国际化并被大规模应用。

很多人都不知道思维加速这家公司,在2003年以前,这家公司的媒体曝光率几乎为零,直到2003年,互联网实验室和计世资讯分别发布了《业务基础平台研究》和《中国软件平台发展战略研究》的报告。

计世资讯的分析师在他们报告中指出,上层应用软件和底层技术架构平台中间,一定会生成一个业务基础架构平台,这个新层级的出现,对解决目前困扰管理软件的效率问题是一个巨大的突破。这份报告,得到了传统管理软件厂商的呼应,并先后声称自己正推出相应的平台。但在记者随后的深入采访中只发现,当时国内专门从事业务基础架构平台开发、销售,并且有成功应用的厂商只有思维加速。

有意思的是,在报告出来后一年,又有一些号称专门从事类似平台开发和销售的公司相继冒了出来,虽然在成长背景、技术理念、商业模式等方面不尽相同,但这些公司已经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个新族群,他们给传统产业链带来的冲击日益显现。

“土狼”思维加速

思维加速的创始人马科是中国最著名的中文操作系统UCDOS的开发者之一。早在1998年国内管理软件刚兴起的时候,还是希望集团副总工的他就认定,以企业业务导向为基础的管理软件开发环境很可能就是未来平台发展的方向。看好这个方向后,马科和几个朋友一起成立了超蓝软件公司,开始投入平台研发。由于平台的研发周期至少需要5年,超蓝于是进入了检察院行业软件市场,以此来养平台。1999年底,一笔大额风险投资进入了超蓝公司,却不看好马科的平台计划,认为它太超前。为了延续自己的平台梦想,马科用2000万元的股权换成了对超蓝已有平台技术的所有权,身无分文的退出了超蓝。

2000年5月,马科自己掏钱在北京成立了思维加速,继续业务基础架构平台的研究。同年8月,思维加速发布了业务架构平台的第一个原型产品Business业务架构平台,并与第一个合作伙伴 -- 昆船信息合作,基于Business平台来架构红河卷烟厂信息系统。

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思维加速这样一家小公司去推广“业务基础架构平台”这样里程碑意义的产品,难度可想而知,然而思维加速通过一轮又一轮艰难却卓有成效的打拼,将Business平台的旗帜插到了20个行业几百家用户,并与200多家行业ISV和SI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去年9月,思维加速推出了Business平台的3。0版本,此前,首信总裁汪旭在观看了测试版后,说“如果没有人告诉我,我会以为这是微软的产品。”思维加速正在进一步扩大自己研发团队的力量,将领先后来者2年的产品优势继续保持着。

思维加速的理想是做“软件业的华为”。华为正是被称做“土狼”,他们一样都是在从本土市场打拼出来的公司,而更重要的相似点在于,思维加速也不甘于做产业链后端的应用,而是往产业链上游挤,与国际厂商直接竞争。


符号人物的再创业

刘亚东和王志东都是中国IT市场上的符号性人物,作为亚信和新浪的创始人,这份荣誉和随之带来的财富已经够他们享用一辈子了,然而他们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业务基础架构平台作为他们再次创业的契机。

离开亚信后,刘亚东投资在山东建了两个玉米加工厂。尽管如此,他还是密切地关注着IT圈的一举一动,其间虽也投资做过一个供应链软件公司,但不久就关闭了,“我在等待真正的机会。”

2001年4月,刘亚东招募了一个非常豪华的团队在上海成立了普元。这个团队中有与刘亚东一起在马里兰大学读博士的黄柳青,他曾经是亚信的副总裁、CTO,还有原BEA(中国)副总经理和渠道总经理杨勇。

熟悉中国软件市场的人都知道,2001年,中国市场上势头最强劲的管理软件是CRM。普元成立之初就是做面向金融、电信行业的CRM。但这次普元要做的是一个“能快速变化的CRM”,即整个应用系统是架构在一个核心平台上,这使得整个软件不仅开发速度快,而且易于修改。公司成立之初就设立了两个研发团队并行研发,一个做应用,另一个做面向构件的支撑平台,这就是他们后来的平台产品EOS。两年下来,普元发现,平台才是他们最有竞争力的东西,“凡是大规模的软件都是在与市场碰创中出来的”。2003年底,普元将整个应用部门全部砍掉,专心做一个面向构件的应用软件平台提供商。

与普元的半路出家不同,王志东的协同软件平台是在历时3个多月,融合了投资界、软件界和用户等各路人马进行头脑风暴后的选择。2001年6月离开新浪以后,王志东第三次创业做什么,成为业界最大的悬疑,这不仅是王志东个人的选择,也关乎着“中国软件业还有没有新机会”这个命题的破解。作为软件圈的明星式人物,王志东的每一次创业都是一股潮流开始的预示。在中文之星、新浪网之后,这一次的选择王志东给了自己一个‘顶天立地’的原则,“‘顶天’就是要做潮流性的东西,要能够尽可能走到产业的前沿,‘立地’就是要符合国情,能够让整个市场能完全的去接受。”2004年,1300万美元的国内软件企业最大单笔融资从很大程度上说明了问题。

吃过猪肉的人

2000年,就在马科成立思维加速继续自己的平台理想的时候,远在美国南加州,十多位长期任职于美国各大软件公司的资深华人管理人员和高级工程师创建了一家公司,这家名为科诺的公司也是他们平台理想的开始。

作为科诺的CEO,汪须忠在上世纪90年代初拿着全额奖学金到美国乔治亚大学留学,并以所有课程全优的成绩获美国乔治亚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他的毕业论文发表在国际数据库最权威杂志“Journal of Database Management”上。同时获得乔治亚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全额奖学金。进入实业界后,他先是在美国ERP公司Datastream全面主持占有北美最大市场份额的MP2整个产品线的研发,这个产品在140个国家的几万家企业中得到应用,其中,财富500强企业中有60%的企业使用。在互联网发展高峰时,他进入了美国最著名的电子商务平台公司Commerce One,带领近百名工程师的研发团队,全面负责Commerce One的电子采购和电子招标平台的研发和客服。这个产品后来被SAP电子市场产品采用,曾一度震惊当年的B2B电子商务业。科诺团队中的其他人也都是来自于 PeopleSoft、NOVELL、YAHOO等公司的核心技术管理团队。可以说这拨人是“不仅见过猪跑,还吃过猪肉”,他们这种亲身参与过超大型电子商务平台核心技术研发和大规模实时企业管理软件的研发与实施的经验是国内厂商最渴望的。

2003年4月,汪须忠回到北京,成立了科诺(北京)公司。 “我们在美国工作的时候,正值上世纪90年代经济刚从萧条中恢复,整个美国的信息化市场正大兴土木,和中国现在的情况很相似”,汪须忠说他们回来,就是要在中国市场上充分实践他们的经验。科诺的产品是一个基于J2EE的B/S信息化系统快速开发平台,他们在硅谷实验室的产品已经非常成熟,现在他们一边利用这个平台在国内做外包业务,一边在国内市场进行推广。

评论

产业链上游的诱惑

徐 萍

任何一次市场大规模异动背后都有着一场产业变革的征兆。

进入21世纪以来,从全球范围来看,软件平台就出现了变革的动向,不同目标、不同技术的中间件从分散逐渐走向融合,中间件与其他软件也在进行融合,J2EE标准的引入最终确立了软件基础架构平台在产业链中的地位,让这一层级的竞争尘埃落定。2004年,新生业务基础架构平台公司这个新族群的浮出水面,又将软件平台的竞争演绎到了业务基础架构平台这一幕,组件与框架、企业建模等技术被应用领域所推崇,软件基础架构平台向业务功能的延伸。

去年初,金蝶的“软件平台革命”尚有小题大做之嫌,几乎就在一夜间,许多软件公司却都不约而同地宣称,自己未来的战略重点也要转向软件平台,不仅做通用软件产品的公司要改做软件平台,系统集成商、行业软件商等也要向软件平台方向发展。虽然此平台非彼平台,但市场这种过热的关注和跟随,让人们不禁联想起前两年ERP市场的混乱局面。新旧势力在表象之下的分裂、碰撞、融合,正是此番平台混战的深层次根源。

新层级的分化

2002年底,互联网实验室的一份研究显示:被市场认可的操作系统+中间件+应用软件的体系正在快速解构,而代以操作系统+基础架构平台+业务基础架构平台+应用软件的新体系。“业务基础架构平台是层级分化中最新出现的、也是发展最有潜力的一层”,互联网实验室的王俊秀向记者介绍“它目前已经有了实际应用,并且效果非常好”。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层级分化呢?

计世资讯的分析师曹开彬介绍说:“长期以来,产品通用性和需求个性化之间的矛盾使得,大规模复杂应用系统的实施效率非常低,转型期的中国市场显得尤其突出”。记者也注意到,在最近计世资讯的管理软件用户调查中,大规模复杂应用系统的实施满意度是最低的。

尽管,曾经有大量的报道证明高失败率是因为“ERP在中国市场水土不服”,但事实是,国际上的工业研究表明:ERP项目在全球的失败率高达70%以上。“究其原因,只能是ERP开发与实施本身存在问题”,有关专家认为“软件业一直没有找到一个解决复杂软件系统项目的强有力的工具与方法才是根本所在。”

全球的软件业也一直在探索提高管理软件效率的方法,人们努力的方向集中在两方面:一是软件工程,一是软件技术革新,而软件平台化就是最有意义的一种技术革新。

“业务基础软件平台是在现有的操作系统平台和软件基础架构平台之上新生出的一个层级,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以业务为导向,可快速构建应用软件。采用这种平台可以大大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并能快速地满足用户变化的需求”。据曹开彬介绍“和前两层平台相比,业务基础软件平台和用户的管理及业务相关度比较大,是管理软件开发的通用基础平台”。

为什么在业务基础架构平台这个领域,中国企业可能率先做起来?

就此问题,记者对相关领域的专家和目前国内几架业务基础架构平台企业进行了采访,概括来看,他们普遍认为:首先,中国市场是一个新生的、高速变化的市场,传统开发模式应付起来很吃力,正如“乱世出英雄”,这类平台理应诞生在这种矛盾激烈的市场;其次,这个市场的信息化处于新建阶段,应用系统完全可以“革命性”的搭建在这类平台上;而美国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已经非常成熟,不可能推倒重来,即便是要对应用进行修改,也只能基于原有的架构进行改良,而不可能进行“颠覆性的革命”。深谙美国市场的科诺总裁认为:“从推广层面看,美国市场已经形成了几股开发能力很强的系统集成商势力,对于这类与他们有利益冲突的新生平台不可能给予支持;而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集成商、开发商分散在各行业、区域,为了与实力较强的管理软件商抗衡,他们会选择与平台商结盟”。

BEA的启示

“无论从哪个市场起步,业务基础架构平台的出现是大势所趋”,就记者近一段时间采访的管理软件厂商、中间件厂商的观点来看,他们基本是认同这个方向的产业合理性,“基础架构平台是不是个机会已无须过多拷问了,关键是我们这些业务基础架构平台企业是否有生存的力量,将这个产业层级做起来。”作为新族群的代表,马科一语道破天机。

的确,从历史来看,每诞生一个软件平台,都会围绕着它形成一个新的产业群体,如操作系统平台造就了微软,数据库平台造就了像Oracle,中间件平台造就了BEA一样,诞生于中国市场的业务基础架构平台,能不能也带给我们一个世界级的软件企业?

目前国内市场宣称提供业务基础架构平台的公司有三类,一类是自己开发业务基础软件平台产品自己用,不会将这种产品作为自己的赢利模式向客户销售,如用友;一类是将自己开发的业务基础软件平台产品,既向客户销售,也自己用,如金蝶;此外就是这类是专门做业务基础架构平台的新公司,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新族群。

众所周知,BEA最成功的地方在于抓住了产业分层时的商机,它在看到中间件这一当时新兴的发展方向后,便全力打造自己在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将融资所得的5000万美金,对中间件市场进行集中收购,在最短的时间里建立了自己的完整的中间件解决方案,使得专业优势变成了规模效益,一致于在产业链中确立了自己的生存空间,而早于它进入中间件市场的许多企业,如国内的东方通,对产业的深刻认识和前瞻性就无法与BEA同日而语了。

业务基础架构平台最终能否成为一个新层级需要很多方面力量的融合,而这个新族群表现,几乎可以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新、旧势力博弈

计世资讯的研究表明,未来的2~3年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复杂应用软件系统建立在业务基础软件平台之上,这种新的市场变化,对于目前本土市场上有较强影响力的通用管理软件提供商来说是一次很大的冲击。去年,继续东软金算盘推出了自己VP平台后,用友也对外宣传了自己的UAP平台,而目前在应用服务器市场很有建树的金蝶也一再强调自己还有个应用服务器之上的BOS平台。管理软件提供商这种动作很显然是要扼杀业务基础软件平台提供商在生态链中的生存机会。据曹开彬介绍,从目前发展的态势来看,通用性较强的管理软件,如制造业的ERP等,管理软件提供商自己研发的业务基础软件平台会比较占优势;而业务基础软件平台提供商却在各行业广泛结盟ISV和SI,对管理软件提供商进入区域或行业制造壁垒。

国外厂商SAP、Peoplesoft、Oracle等也已注意到这个领域,并且也已有了相关的产品,如SAP去年推出的NetWeaver,只是限于他们已有的商业模式,他们的平台产品基本也是自己用,暂时不会让第三方的SI或ISV去生产属于他们自己的管理软件。

值得关注的是另一层次的国际软件巨头也开始表现出了明显的动作。IBM、BEA、微软,这三个最为重要的软件基础架构平台提供商都开始将他们的产品向业务层推进。例如,微软准备推出MBF(微软业务架构),BEA、IBM等也在他们的产品中加入了工作流管理、业务流程管理等功能。这都是在一步步向业务基础软件平台逼进的重要信号。

如果说,与上层ERP厂商的较量仍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博弈,那未来与软件基础架构平台提供商之间的正面冲击却是不可避免地,那将是一场残酷到有你无我的竞争。

现在这些业务基础架构平台提供商都在积极融资,借助资本的力量尽快壮大是这个族群当务之急的课题,正如马科所说“我们这样的企业不长大就是等死”。

不能忽视的是,与用友、金蝶这些老软件公司相比,这个在市场低潮期发展起来的新族群有着相当大的突破,他们身上已经没有了机会主义的特征,而且在战略选择上也不再满足于做产业链末端的应用,而是选择了可以标准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的平台;在商业模式的选择上,他们更开放,更倾向于合作联盟,这与老软件公司们的“对掐”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可以说平台厂商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由产品主导型向用户主导型迁移;而这种以业务为导向的平台技术的引入,不仅解决了软件的效率问题,它更是对整个传统软件开发模式的颠覆,甚至于每个开发人员身上都可能落下变革的痕迹。无论这个新族群最终能否成为BEA,它们对中国软件市场的影响都应该是深远的。


配文:

软件新族群档案

思维加速(Justep)

成立时间:2000年

领军人物:马科,中国最著名的中文操作系统UCDOS开发者之一

公司规模:92人

产品版本:Business 3.0

典型用户:红河卷烟厂、中国网通、宅急送、中石化

记者点评:本土最早的业务架构平台商,对中国市场及用户需求把握准确,产品成熟,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合作伙伴群体。但团队力量不均衡,市场运做能力较薄弱


科诺

成立时间:2000年美国公司,2003年中国公司

领军人物:汪须忠,主持MP2研发

公司规模:美10人,中国25人

产品版本:KA-2 3.7

典型用户:中国石油、美国OPCO

记者点评:国际化起点,产品和技术团队有优势,但规模较小,对本土市场不熟悉,北京公司的团队较弱


普元

成立时间:2001年

领军人物:刘亚东,亚信创始人,原亚信COO

员工人数:150

产品版本:V3.33

典型用户: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上海国土资源局

记者点评:团队整体实力较强,但对其产品的使用者的专业技术要求较高


点击科技

成立时间:2002年

领军人物:王志东,中文之星开发者,新浪创始人

员工人数:230人

产品名称:GK协同平台

典型用户:泸州老窖

记者点评:团队实力均衡,有国际资本支持,但产品开发时间短,成熟度有待验证

技术路线比较

尽管被归入同一个群落,但这几家公司自己在产品理念上并没有完全达成共识。

思维加速的产品有两个核心部分,即业务运行平台和业务建模工具。它的核心理念是用业务建模工具来开发管理软件,用业务运行平台来运行管理软件。和同类产品相比,思维加速Business3.0最大特点就在于建模。由于业务建模是基于业务和管理层面,而非技术层面来进行管理软件开发,使业务和技术得到了分离,所以它的开发速度非常快。同时,当用户需求变化发生时,只需将相关的业务模型进行修改即可,所以它能非常方便、非常快地满足用户变化的需求。

科诺的产品称为软件开发自动化生产线KA-2,它包括三个部分,即应用平台、开发工具和方法论。科诺的核心理念是要在软件开发中引入“生产工艺”,即将需求输入到“软件生产线”后,自动生产出适合用户需求的“管理软件”。和其他同类产品相比,科诺软件开发自动化生产线的最大特点在于Java源代码的自动生成,以及业务组件、软件生产工艺方法论的引进。由于他能自动生成代码,所以开发速度大大提高,并且采用业务组件而非技术组件,其复用水平也可以大大提高。

普元EOS包括两大主要部分,即EOS运行平台与EOS开发工具。普元的核心理念是应用软件的研发必须基于组件,而应用软件的运行要基于面向组件的应用软件平台。和其他同类产品相比,普元EOS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基础组件库。由于已有1000多个基础组件,所以开发人员可直接选用并自动组装这些组件。并且,普元EOS还支持由基础组件生成更大粒度的组件。正是这样,使开发效率能大大提高。当用户需求变化时,不必要对整个管理软件系统进行修改,而只须修改相应的组件即可。

点击的产品GK协同平台也包括两大主要部分,即协同应用基础架构与开发环境。点击的核心理念是未来的管理软件将越来越多地融入协同的理念,而协同化的管理软件的支撑与开发环境是协同平台。所以,协同平台是业务基础软件平台的一种,是业务基础软件平台在协同软件的专有平台。但未来的发展趋势会有两种可能,一是专有的协同平台成长起来,一是协同的属性融入到业务基础软件平台之中,成为它的一种基本属性。

尽管在实现方法上有所不同,但这些产品的目标都是指向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两个根本性问题:提高开发效率、快速满足用户变化。对于用户来说最大的价值在于容易修改,同时降低了总拥有成本。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